忧愤多病的卢照邻

忧愤多病的卢照邻

唐初一百年的诗坛,“初唐四杰”可谓举足轻重。四人中,王勃和骆宾王在后世的声誉较大,杨炯和卢照邻在其次。后来人杜甫曾这样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下子道尽了四个人的万古风流,其中对四个人的先后排名或许是杜甫的顺序,不过就是在“四杰”当时,一般顺序也是这样。杨炯听到这个排名,有话要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就是说他很羞愧自己并不如卢照邻。

卢照邻年纪和骆宾王相仿,约生在贞观四年(630年),比王勃和杨炯稍大。幼年家境还算不错,一直生活在范阳家乡,十三岁时,父亲把他从家乡送到江南,跟着当时的著名大儒曹宪和王义方学习。二十来岁的时候,卢照邻因为博学被举荐到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李元裕的“邓王府”上整理图书典籍,兼做书记员。或许这个时期正是这位诗人学问突飞猛进的阶段,这个邓王是出名的藏书家,在有着汗牛充栋般书籍的邓王府,卢照邻如鱼得水,几年间脱胎换骨,诗歌、文章都开始得心应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样的千古名句便出自卢照邻之手。邓王非常喜欢他,常在人前夸赞卢照邻:“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不用说,皇帝的叔叔都这么赞不绝口,卢照邻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忧愤多病的卢照邻

麟德二年(665年),邓王去世。卢照邻没有了靠山,被调往偏远的蜀中任益州新都尉。此时诗人三十多岁,正是人生的大好光阴,在四川呆了两年后,他离开蜀地,寓居洛阳。刚安定下来,他就因一次飞来横祸被投入监狱,在朋友的多方救助下才幸运出狱。可偏偏更大的厄运又降临在卢照邻的身上,据书上说,他得了“风疾”,可能就是现在的半身不遂,也有人说是小儿麻痹症或麻疯病。走寸步如同千里,咫尺好似天涯,想端起饭碗,因为瑟瑟发抖也会拿不住,从他的症状来看,甚至有可能是肌肉萎缩之类的疑难病。

如此的病态,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卢照邻不得不辞官回了乡下,过起了归隐的生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长安古意》中所描写的这一切,似乎都随着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距离诗人越来越远了。卢照邻得病后,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形体的残损,是生活的大失。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步履不正,所有这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生理变化,是一个曾经健康的人所无法承受的。

忧愤多病的卢照邻

身体不好,自然也没有了生活来源,困难接踵而至。首先面临的是治病费用。因为要服用丹砂诸药,而丹砂价值不菲,一两就花二千文钱,这对于没什么收入来源的卢照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写过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遍呈朝中名士,开口求乞,让一个当年何等豪气凛然的诗人行乞,可见生活的艰难,已经摧垮了诗人的自尊。

正在诗人一筹莫展之时,他竟然遇到了一位异士高人。据说,这位高人可以药到病除,在看过卢照邻的病后,留下一个医治的秘方药丸,然后杳然而去。卢照邻赶忙吃了下去,可恰恰这个节骨眼上,他突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前去奔丧,因为太过伤心,号啕痛哭之时,把那个救命的仙丹又给吐了出来。这个情节有些像三国时候的孔明,本来是想借七星灯续命的,可偏偏魏延跑进来给冲灭了。诗人卢照邻也是一样,自此以后疾病越来越重。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另外一个说法与之相反,说是因为病重乱投医,误食各种有毒丹药而致使疾病越来越重。

幸运的是,诗人卢照邻和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于是诗人又向药王求医,甚至自己也学习医术,孙思邈也悉心为他调治。《病梨树赋》就写于他客居长安向孙思邈问医之时,以一株病歪歪的梨树比之于己,不难理解他心情的沮丧。疾病越来越重的同时,家境也越来越差,以至于只能靠朋友接济供医供药,诗人虽然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只好在阳翟具茨山下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即使这样,病魔也没有放过他,相反,疾患更加的肆意疯狂。

忧愤多病的卢照邻

唐代邢窑白釉壶

长期的病痛,使他舍弃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转而投入道家的修行中,丹铅没少炼,病情却越来越重。无奈的诗人又转投佛家怀抱,于是只能期待来世的轮回。诗人每每拖着病躯,站在家门外,面朝颍水,悲伤叹息。高宗一朝,重视的是吏治,他却是儒生;到了武后临朝,开始重视严酷的法制,他炼丹尊老,学习的是黄老之术;好不容易武后登封嵩山后,开始广召圣贤,此时的诗人已被病魔折磨成了废人。

终于,诗人再也不堪忍受命运和疾病的折磨,写了篇绝命文,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拖着麻木痛苦的身躯,挪到那条名叫颍水的大河边,一头扎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时年仅四十四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