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在一些武術史事的考證研究中,清末的幾位王爺,是頻頻出場的熱鬧角色。然張冠李戴、白日撞鬼之處常有,名為考證,實則讓人越看越糊塗。多有失實之處,實有必要及時澄清。現就所知,擇要予以考證,並就教於方家。

關於肅親王

所有記述董海川史事的文章,無一例外地都涉及到肅親王,但都沒有說明董海川供職肅王府時,曾經歷了兩代肅王。査清代史籍,“肅親王”只授予過豪格一人。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1636)進封“肅親王”。順治五年(1648)豪格死後,其子富綬襲親王爵,但改號為“顯親王”。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dhc

乾隆三十六年,富綬孫蘊著襲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號為“肅親王”。是年,蘊著死,丹臻孫永錫襲。道光元年,永錫死後,其子敬敏襲。咸豐二年(1852)敬敏死,其子華豐襲。華豐曾任領侍衛內大臣、宗令等要職。因火器營設碓制火藥,要佔用肅親王府府地,華豐極力阻止,咸豐帝責以“不知大體”,罷免了他宗令、領待衛內大臣等職。咸豐八年,華豐死,其子隆懃襲爵,官至領待衛內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9),隆懃死,其子善耆襲。

至於董海川入肅王府的時間,吳俊山《八卦轉掌》稱,“厥後,來北京 中年在四王府,即清咸豐府邸淨身,隱於婦寺。久之,漸傳出八卦轉掌之術。後應差肅親王府,由此先生大開法門,名聞四方。”毓慧《八卦轉掌匯覽》稱:“同治前北方無八卦掌法,南方亦無之……太師同治四年北來……投身四王府”。都肯定董海川先入“四王府”後才入“肅王府”。

據《清實錄》等史料記載,道光三十年(1851)正月,宣宗(道光帝)立皇四子奕詝為太子。不久,宣宗辭世,奕詝親政,史稱文宗,次年改元為咸豐元年。從此,皇四子奕詝結束了“四王”生涯。咸豐帝生有二子,一子剛出生即夭折,另一子即載淳,是為穆宗(即同治帝)。道光、咸豐及同治年間,再無另外的“四王”。由此可推知,董海川至京師投身四王府的時間,必在道光年間,而不可能是同治四年。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查董海川的出生年月,《近代武林名人傳略》認為是嘉慶元年(1796);《董海川與八卦掌及其拳理》一文認為是嘉慶二年(1797);《武當絕技秘本珍本彙編》認為是嘉慶三年(1798)。三說不一,但總之可以確定是出生於嘉慶初。那麼至道光二十年(1841)前後,董海川四十出頭,閹割後,投身四王府即被收納。咸豐做皇帝不久,董海川又“改隸肅親王府”,當時的肅親王華豐,“愛其身懷絕技”,而授之以七品護衛總領之職。一直到同治年間,年過花甲的董海川因年老辭職,才離開了王府,但此時的肅親王,已是華豐之子隆懃了。在肅親王府的十餘年中,董海川前後受到了兩代肅親王華豐、隆懃的尊崇、借重。

有人撰文說道光末年,常與皇四子(奕詝或四王並提的,還有皇六子一一恭王、皇五子一一肅王,等等……當時健在的老年門生劉萬川等人還可以指明“四王”就是“太子”、“咸豐皇帝”;五王就是四王的胞弟“肅王”。從《清實錄》、《清史稿》等史料來看,道光帝共有九個兒子,長子奕緯(道光十一年死)、二子奕綱(二歲死)、三子奕繼(三歲死)、四子奕詝、五子奕誴、六子奕訢、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其中,第五子奕誴在道光二十六年(1847)時,已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惇親王綿愷為後,並得以襲郡王爵。咸豐六年十月進為惇親王。光緒十五年正月死。可見,道光末年,因奕誴已過繼,無復再有皇五子提法,而奕誴也並不是“肅王”,只能稱為“惇王”。

關於莊親王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武林精粹》第一輯《蕭氏八卦掌》曾介紹八卦掌傳人蕭海波“生於1863年(清同治二年)……少年時……從李振清學八卦拳技四、五年。十九歲……從避居山林地區進行反清活動的人士學八卦拳技八年。藝成後,復返京都入莊親王府任拳技教師。清亡後,回鄉授藝”。

《側坡八卦全藝傳人肖海波二、三事》一文亦介紹自(蕭)海波“19歲時……入熱河側坡進修八卦全藝……前後歷時八載……肖居於砂鍋店中,相識了對門莊親王府的於廚。一次偶然的機會,由於廚帶入王府……遂留蕭充當親王膝下載勤、載儉兄弟的教習……當蕭海波初入王府……董海川抵京與肖相會……董亦被王府欣然收納,給以護衛俸祿,擔任護府之職。"

《中國武術人名辭典》也稱,蕭海波“後進莊親王府任拳技教師,清王朝覆滅後,回鄉授藝”。都涉及到了莊親王。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家族mu

詳考清代之莊親王,最初見於順治十年(1654),是追封給清太祖努爾哈赤兄弟舒爾哈齊的。舒爾哈齊的兒子沒有繼承此爵。不久,順治帝又將“莊親王”之爵號封給了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承澤裕親王的長子博果鐸。雍正元年,博果鐸死,無子,雍正命以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祿過繼為後,襲爵。至道光十八年(1838)時,傳襲至允祿曾孫綿護。道光二十一年綿護死,弟綿諽襲。道光二十五年綿諽死,子奕仁襲。同治十三年(1875),奕仁死,子載勳襲"莊親王”之爵。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興起後,慈禧大後命載勳為義和團提督。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載勳隨慈禧逃亡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指索“禍首",載勳遂被奪爵。光緒二十七年(1901),復賜其自盡。蕭海波27歲(1890)後至京,入莊親王載勳府中任拳技教師若可信,但“清亡後,回鄉授藝”則不合史實。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試想,1901年後,載勳的“莊親王”爵號已奪,人也被賜死,其王府中的隨員必然亦盡被遣散,蕭海波何得仍寓於王府之中?再說,莊親王本名載勳,按清宗室的譜牒,載字輩下應為“溥”字輩,如溥儀、溥傑(載灃之子),載勳之子,焉能再取名為載勤、載儉?至於說由於蕭海波的介紹,董海川方得被莊親王府收納,“給以護衛俸祿,擔任護府之職”,更是令人不可思議。1890(光緒十六年),在董海川已逝去八載之後,蕭海波方オ進京,入莊親王府。蕭、董兩人又怎能見面呢?其說之荒誕自不待言。

關於瑞王、端王

在太極拳史中,亦有涉及到瑞王和端王的。

在《太極巨星楊露蟬》一文言”大約在1850年前後……瑞王綿忻愛慕楊露蟬(亦有寫作禪)的武功,重賞之後又聘他為王府拳師。但他謹遵師訓,並沒有立即赴任,直到1853年恩師陳長興去世,他才正式應聘……1872年,年滿72歲的楊露蟬因病在北京去世……健候繼承父業,繼續在瑞王府任職,在京傳拳……”。

《楊氏太極源流辨》雲:“楊露蟬初去北京……在張家教拳。消息傳到端王府,亦邀其授拳。露蟬又叫兒子班侯、健侯一起進入端王府。於是名滿京都,盛極一時”。

八卦掌、太極拳史涉及之清末諸王考

yluc

《太極李派崇武當》一文則稱:“鹹同年間,露蟬師進京以授拳為業。同治七年,在京都旗營(相當於御林軍)教拳。時旗營為端王載漪統率,露蟬師常至端王府向端王傳授太極拳”。

考清代諸王,僅嘉慶帝第四子綿忻,於嘉慶二十四年(1820)被封為瑞親王。道光八年(1829)七月卒,子奕約(後更名為奕誌)襲郡王。道光三十年(1851)五月,奕誌死,無子。一直到咸豐十年(1861),咸豐帝命以惇親王奕誴第二子載漪過繼給奕誌為子,襲貝勒。光緒十五年,加郡王銜。光緒十九年(1893)九月,授為御前大臣。光緒二十年,進封為“端郡王”。

照此看來,瑞王綿忻早在1829年即已死去,1850年前後又焉能聘請楊露蟬為王府拳師?真乃大謬也。而“端王”之名號,最早出現於1894年。此時,楊露嬋又已逝世22年,何能“常至端王府向端王傳授太極拳”呢?(莫朝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