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一代宗師"楊露禪孫祿堂為何不考武舉?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我國的科舉考試始於隋代,是掌權者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最初只有文舉,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增加了武舉考核。科舉考試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一朝金榜提名便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遍長安花"。文人通過選拔後,通常會進入翰林院,在皇帝身邊做著舞文弄墨的工作,一旦機會來了,揚名立萬便指日可待,比如我們熟悉的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一直以來,文舉選拔的份額遠大於武舉,武舉的影響力弱於文舉,很難看到由武舉選拔的人才成為一代名將。其實造成這一局面,也是由於武舉的考核內容決定的。

清末

武舉的考核

武舉的考核主要是對武藝的考量,考核的主要內容是步射、馬射、開弓、舞刀、掇石五項,即是所謂的"弓刀石馬步箭"。武舉的考核流程與文舉的類似,這裡便不再贅述。一朝中舉,同樣光耀門楣,風光無限。從考核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武舉側重於弓射和力量的考核,未見到對軍事能力及領導力的考核。此種考核太過片面,更像是挑選一位合適的戰士,而非將領。雖然武舉考核的不斷改變,增加了對文化部分的考核,但練武之人皆文化水平差,文試不過是走走過場。但同時也導致了武官的社會地位差,常被文官輕視。

清末

練武之人的職業選擇

在古代,練武之人最好的出路便是一朝中舉,但是能舞大刀、掇大石者畢竟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武人為了生存,需要面臨其他的選擇。

大部分的落選武人像落選的窮酸秀才一樣,選擇利用一己之長,教授他人。在亂世之中,有一門手藝可保自身安全。練武之人性格豪爽仗義,當受到侵犯時,同門師兄弟便團結一致,抵禦外侵。這便是很多人選擇練武的原因,也讓落第的武人有了開設武館的契機。

而有實力的人便選擇開設鏢局,開鏢局不僅要有財力支持,而且還要有黑白兩道的關係。鏢局裡的鏢師不但有些手腳功夫,而且還要懂綠林中的行話和規矩,以便在走鏢時,與綠林中人交流。鏢局與綠林中人的關係十分微妙,若是有被官府通緝的人躲進鏢局,官府是不敢上門拿人的。中國人講究和氣生財,所以專業的鏢局常年只走一兩條熟悉的線路。開鏢局為賺錢而不是打架,如果出一趟鏢就打一場架,或者惹一場人命官司,那不是得不償失。鏢局一般有官場的後臺,比如北京會友鏢局的後臺便是李鴻章。

隨著時代的發展,鏢局的工作內容不斷增加,不但為私人財、物保鏢,為政府運送錢糧,而且還增加了看家護院的業務內容,相當於現在的保安,李鴻章的家宅常年由會友鏢局派人保護。

清末

楊露禪和孫䘵堂為什麼不考武舉?

楊露禪,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以"出手即見功,一響必成功"著稱,姚洪曾撰文"盤古開天地,楊氏悟太極,絕技壓群芳,威名震寰宇"稱讚楊露禪,吳京電影《太極宗師》便是以他為原型拍攝;孫䘵堂擅長形意拳,後集各家拳學之所長,融會貫通,創立了孫氏太極拳。他在古稀之年面對侵略者不卑不亢,徒手擊倒五位日本武士,與黃飛鴻、霍元甲並稱為晚清十大高手。

楊露禪與孫䘵堂可以說是高手中的高手,兩人均以開設武館教授為生,他們為什麼不參加武舉考核為國效力呢?首先,我們瞭解下什麼是太極拳,太極拳是將儒學、道學中的太極、陰陽理論相融合,採用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方式制衡對方。太極拳施力者看似如楊露禪般瘦弱無力,但可以擊倒一名大力士,達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我們再回頭對比下武舉考核的內容,楊露禪和孫䘵堂明顯不是力量型的選手,就算選擇考試也會落榜。但是,楊露禪與孫䘵堂將畢生所學傳授於後人,兩人聲名遠播的影響力,卻不是武舉人,甚至是武狀元所能達到的高度。

清末

武舉選拔的弊端

武舉的選拔太具有侷限性,它並不像武林比武,只要擊倒對方取勝即可,所以眾多的武林高手被拒之門外。但是不能說通過武舉考核,便認定其武藝高強,技高一籌。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多是赤膊相對,力量型選手通常會佔絕對優勢,所以官方側重這方面來選拔人才;同時不能說未通過武舉考核就是技不如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各個武林門派眾多,江湖中大有身懷絕技之人,比如燕子李三。就好比詩聖杜甫,他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你不能否認他在詩壇所做的不朽貢獻。

清朝晚期,西方已進入工業化時代,洋槍洋炮代替了大刀長矛,武舉人才已沒有優勢可言;而清朝政府仍然墨守陳規,堅守老祖宗留下的"弓刀石馬步箭"不予改變。榮䘵曾上書要求廢止武舉考試,他建議在各省開設武備學堂,引進先進的西方軍事理論,培養新式軍人。榮䘵順應時代發展的建設性的意見未得到朝廷的重視,直到幾年後,武舉制度在新一輪的呼聲中才被廢止,而這時清政府已將命不久矣,任何的改革都是徒勞。

通過武舉制度反觀現行的高考制度,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雖然頻繁的被微調,但高考制度的本質未被改變,高考學子仍是一分定終身的命運。雖說現在成才的途徑有很多,但未受過高等教育而有所建樹的人畢竟是個例。大學文憑仍然是普通人就業的敲門磚。社會一直在宣講素質教育,但講了這麼多年,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每個學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數,追求升學率。現代人都意識到這個弊端,但大環境如此,卻不得不盲從。

我們常常會感嘆這個時代大師太少,出類拔萃的人太少。再回頭看看現在的教育,選拔人才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高考錄取線,這就猶如生產線的產品,過線便是合格品,反之就是次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專長,而我們的選拔卻是同一標準,如此這般怎能要求他們個性發展。這點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希望教育部門認真思考高考制度的改革,真正地選拔並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個性化人才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