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满朝大臣逼一个女人搬家,竟然是为了国运

李选侍为什么必须滚出乾清宫

1

明光宗吃了红丸以后,不明不白的突然死亡,太子朱由校(即明熹宗天启帝)就成了政局的焦点。但是从朱常洛病危开始,他就被李选侍控制了(详见红丸案一文),李选侍不但借朱由校的口操控朝政,还赖在乾清宫不走,想要让朝臣习惯她的存在,从而达成垂帘听政。

因为乾清宫是皇帝住的地方,住在乾清宫,就有统治天下的象征意义,太后想参与政治,住在乾清宫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文史宴:满朝大臣逼一个女人搬家,竟然是为了国运


后妃住在乾清宫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万历幼年李太后临朝时,就住在乾清宫;郑贵妃趁万历病重时搬进乾清宫,号称照顾万历,万历死后也不肯搬出,就是想形成跟明光宗朱常洛共治的局面,当然朱常洛中标以后被朝臣轰出来了;现在李选侍又控制住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因为朱由校年纪幼小不过十五岁,李选侍就更加有理由垂帘听政。

而李选侍谋求垂帘听政也有实锤,后来天启帝朱由校的谕旨中就说,李氏曾经要求太监把奏疏先交给自己过目,再给他看,完全是垂帘听政的搞法。

根据前文的介绍,李选侍比郑贵妃更彪,君临天下可能比万历、郑贵妃这两口子还要恐怖,所以让朱由校摆脱李选侍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司礼监太监王安知道轻重,把李选侍要垂帘听政的事告诉朝臣,让朝臣想办法。这时候朝臣就分派了,日后的阉党多主张让李选侍垂帘听政,日后的东林多主张让李选侍滚出乾清宫。

从政治利弊来看,李选侍是个权力欲十分旺盛的女人,如果由她来充当皇权集团的首脑,皇权对政府的压迫就会大大加强,甚至比万历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明朝提早灭亡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在东林人士看来,由较宽和的先帝明光宗的儿子朱由校来主政,估计也会很宽和,肯定会要好不少,而且合法性也更强。

在这件事上,阉党秉承了其一向的怕麻烦、不负责任、屈从皇家的行事风格,而东林则是真正愿意挺身而出,肯负责任,希望政治向好的,只不过他们没想到朱由校虽然权力欲不是特别强,但也不是什么好货,为了一个奶妈不惜忘恩负义。

最终大臣们决定让李选侍移宫,日后的阉党虽然主张不同但也并未坚持反对,于是九月初一,方从哲率内阁觐见皇太子,还没改名为魏忠贤的李进忠等太监拦路,被大臣怒骂赶走,司礼监太监王安则趁机从李选侍手中抢出皇太子,与大臣见面,大臣们决定立即拥立朱由校即位,但朱由校觉得太仓促,要求九月初六再正式继位,大臣们看他已经摆脱李选侍的控制,就同意了,让他住在慈庆宫。朱由校自己对王安也是非常感激,还说刘一燝他们来了自己才不怕。

但此时李选侍仍然住在乾清宫,从九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里难保她不再生事,说不定又能控制皇帝,那样就大势已去了,所以群臣又要求李选侍滚出乾清宫,但李选侍赖着不走,这时受明光宗托孤之重的小官杨涟和胆量大的御史左光斗就豁出去了,表现得最为突出,左光斗上书大骂李选侍,杨涟则率领锦衣卫守在慈庆宫五天五夜,避免李选侍加害朱由校,还不断敦促李选侍移宫,最终李选侍受不住压力,仓促滚出了乾清宫,朱由校大赞杨涟是忠臣。


文史宴:满朝大臣逼一个女人搬家,竟然是为了国运


杨忠烈公像

这就是晚明三大案的最后一个——移宫案

在移宫案里面,阉党因为实际上无心于国事,所以表现得不主动,不热心,而看到东林人士杨涟、左光斗舍身行事,最终立下拥立皇帝的大功,升官在望以后,又嫉妒了起来,而李选侍估计也放了妖风,把自己说的如何可怜,于是流言四起,说李选侍过得很凄惨,甚至有传说她上吊自杀,她八岁的女儿投井的。实则天启帝听从了左光斗的劝告,为了皇家的体面,对李选侍“存以大体,捐其小过”,待遇不缺,可见东林并不是要制造矛盾,在无关大局的地方还在尽力化解矛盾。

对于各种流言,杨涟愤而要求辞官,天启帝自己也受不了流言,颁布了一道诏书,把事情前后原原本本、清清楚楚的通告天下,以避免流言影响天下人心。

这道《庚申十二月十二日诏》被收于多种文集中,天启虽然是一个文盲,但因为事情对他造成了切实的身心影响,所以诏书里说得十分生动,

诏书中他完全站在朝臣这一边,对李选侍的怨恨十分强烈,也十分真实,李选侍试图操控皇帝弄权的细节也暴露无遗,可以说李选侍的恶行已经板上钉钉,日后阉党为了抹杀东林在扶立天启一事上的功绩,编纂《三朝要典》,把东林说成是离间天启与李选侍的母子感情,以求把持朝政,完全是颠倒黑白,现代阉党又拿这个来为祖宗洗,真是欺负一般读者没有系统的读过明朝史料了。


文史宴:满朝大臣逼一个女人搬家,竟然是为了国运


文盲皇帝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