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据清华大学消息,2019年1月,清华大学启动“水木学者”计划,招募领域涵盖清华大学 48 个博士一级学科。

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清华大学官网截图

从学校发布的招募公告来看,“水木学者”2019年计划支持人数不超过 100 人。其中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入选者年薪(税前)不低于 30 万元,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入选者年薪(税前)不低于 25 万元,支持期限为两年。

此外,入选者可优先租住周转房或享受租房补贴 4.2 万元/年;享受国家住房补贴 1.2 万元/年、物业和采暖补贴等;同时还可享受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障、户籍迁移、职业培训、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等一系列福利保障。

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你有“水木”,我有“芙蓉”...众多人才计划让人眼花缭乱

“长江学者”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1998年,教育部和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以“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目标,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不仅是中国高校重要学科的中坚力量,更成为了仅次于两院院士的顶级荣誉。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随着各地对高端人才争夺的重视,除了“长江学者”外,国内还有各种类型的学者,无一例外,都会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这些“XX学者”放在一起,就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林大会”,令人眼花缭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地推出的省级学者人才计划至少已有24个,包括:东方学者(上海)·、芙蓉学者(湖南)、井冈学者(江西)、钱江学者(浙江)、珠江学者(广东)、巴渝学者(重庆)...

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图源:网易新闻

然鹅,学者计划并不单单只有这些,除了省市外,许多高校也开始效仿设立,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学者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百所高校实施了相应的学者计划。除了以名山大川来命名外,有些高校会采用象征意义的名字:例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翱翔学者”、天津大学的“北洋学者”、武汉大学的“珞珈学者”....

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图源网络

对于如此多的学者计划,各类评论褒贬不一

一些支持此类学者计划的人认为,这些以地名命名的省级学者人才计划不仅能够给杰出人才带来荣誉,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地域归属感;而对于高校来说,推出有自身学校特色的学者人才划,同样是一种吸引人才的方式。

但武汉大学原校长、教育改革家刘道玉则直言不讳地批评高校的种种人才计划:“很多学者进不了长江学者,就巧立名目,搞了一些以名山秀水为名的学者,但是用名山秀水命名的学者,改变了实质没有?没有,他们还是原来的学者。”

各地的人才计划,为何都喜欢冠以一个类似“长江”这样的头衔?

图源网络

各地、各高校设立各种层次的项目来支持学者做学术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各种利益化的人才制度却也饱受诟病。除了明显的学术特权,一些地方及高校太过于重视头衔,各种“学者”成了人才建设政绩的一部分,对实际的学术研究却不太关心。

针对这种情况,不少科技界的有识之士呼吁:对当前名目繁多、重复交错的人才计划应尽快梳理整合,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良好环境。

来源:清华大学微博、网易数独、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