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互聯網的央視主持人張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2月16日到18日,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年會在黑龍江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堅定信心,迎接挑戰”。作為此次年會唯一特邀公益媒體,《公益時報》分別對互聯網公益、文化、保險、科技以及家族財富傳承研究等領域的五位知名人士進行了專訪。

本期專訪人物為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現任字節跳動公司副總裁張羽。

轉身互聯網的央視主持人張羽:

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四個多月前,張羽告別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加盟字節跳動。這位前知名主持人拒絕了所有媒體的追問,僅僅在微頭條簡單地做了回應。他說,加盟“字節跳動”是因為“年紀到了,想換一種活法”。

張羽,1969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在校期間曾任北大演講團團長,在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和演講比賽中都拿過冠軍。1992年進入央視,曾參與主持《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1+1》和《面對面》等多檔重點新聞節目。

張羽26年的職業新聞人生涯,正好與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重合。因為身處最為核心的國家媒體平臺,他成為諸多“大事件”的見證者和報道者——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直播間工作照

2005年,主持直播節目《神舟六號載人航天成功發射》;2007年,主持直播節目《紀念香港迴歸十週年》;2008年, 主持直播特別節目《汶川抗震救災眾志成城》、《一起看奧運》,直播《神七問天》;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在央視參與重大事件的現場直播

2011年,赴日本報道海嘯大地震,深入到離核電站只有20多公里的最極限地帶,給觀眾展示了真實的核危機現場,帶回了十多期深度報道《日本災後觀察》。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與採訪嘉賓合影

2017年, 他先後主持了達沃斯論壇、長征五號發射及朱日和軍演的直播報道,並作為現場報道主持人參與廈門金磚會晤和十九大特別報道等。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與敬一丹主持“2018中國網絡媒體論壇”

2018年9月6日,張羽和敬一丹共同主持“2018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有人說,這是張羽最後一次以央視主持人的身份主持活動。

一位擁有如此豐富履歷的知名主持人,緣何在50歲時選擇轉身擁抱互聯網,從事他之前並不熟悉的“公益”?張羽履新後,他過往的新聞生涯對他執掌公益有何助力?關於未來,他又有何暢想和打算?

2月18號上午11點,《公益時報》記者在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年會的休息室專訪張羽。此次大會,張羽受邀擔任了開、閉幕式主持人。接受《公益時報》專訪也是他加盟新公司之後第一次正式面向社會公眾發聲。

採訪當天,張羽身著深色休閒裝,愜意放鬆。與昔日人們熟悉的那個略顯嚴肅的“央視主持人張羽”相比,眼前的他多了幾分自然親和。一見到《公益時報》記者,張羽就笑著說:“咱們以前都是同行,千萬別說客氣話。我也不遮著掩著,我願意說些真實的感受。”

採訪中憶及汶川地震發生後,自己連續三個月直播的所感所思,張羽動了感情。也許是記憶深處一扇幽遠的情感之門被瞬間打開,透過他的眼鏡片,《公益時報》記者發現,張羽的眼中分明有淚,但在幾秒鐘的停頓和剋制之後,他沒有讓眼淚流下來。

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是知名的互聯網創業者。時下風頭正勁的“今日頭條”和“抖音”都是字節跳動旗下產品。談及當下正在執掌的字節跳動公益事業,張羽對自家公司旗下的各類公益項目如數家珍,自豪之情溢於言語之間。與此同時,他對這些項目、產品的熟悉程度多少令人有些驚詫,壓根不像剛剛履職四個月的“新人”。

談及“知天命”之年的職業轉型,張羽說“就是想擁抱一種全新的可能”。面對外界的好奇和質疑之聲,張羽回應了自己人生路重新啟航的若干條理由。但最令《公益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是這一條:“公益是一件可以做到老的事情,它沒有年齡的限制,它也會因為你的不斷付出讓人生更具色彩和意義。”

訪談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那些或難忘或警醒的公益往事

《公益時報》:您最早對公益慈善的認知來自於何處?這些年留給您印象最深的公益項目或事件是什麼?(為什麼?)

張羽:要說印象中最早的公益項目應該是“希望工程”,我記得它應該是1989年10月成立的,當時“大眼睛蘇明娟”的形象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個時候我大學二年級。今年應該是“希望工程”項目發起 30週年,可以這麼說,“希望工程”這個公益項目它之所以偉大,不光是因為幫助了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完成上學的夢想,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可以把“希望工程”項目看作是現代中國社會公益慈善的一次整體啟蒙。

“希望工程”項目設立的時期,正好是改革開放十年左右,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發現,可以通過一個渠道來幫助自己並不認識的陌生人,從而推動社會進步。中國傳統社會形態下,最初的慈善理念更多的是鄉里相助,幫助自己熟悉的人,“希望工程”則是給大家第一次普及了“社會公益”、“社會公民”這樣一個概念。那個時候正在上大學的我生活費並不多,一個月也就六七十塊錢,在“希望工程”項目的影響下,我也拿出了十塊錢作為捐贈,捐贈之後我自己很有實現感。

“希望工程“確實堪稱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的啟蒙項目,其實很多人後來加入到公益行列,也都是因為受到了這個項目的影響。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在黃平谷隴看望留守兒童

在我曾經的新聞報道生涯當中,當然也涉及到很多公益事件。比如說2008年汶川地震,當時我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室連續進行了三個月的直播,在直播的整個過程當中,我見證了當時面對巨大的災難,全民的愛心大爆發——潮水般的捐助、無數的志願者湧向災區,大家眾志成城,守望相助。那個時候很多人是含著熱淚在看我們的直播。這樣的記憶確實刻骨銘心,你會感覺在國殤那一刻,你跟整個社會公眾的心是在一起的,因同樣的情感而跳動。你會感覺通過央視,你所發出的“善“的聲音得到了巨大的回應並轉換成澎湃的力量。

記憶中深刻的公益事件就是三年之後、發生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其實作為一個資深的新聞人,你看到她的微博和報道之後,從基本的判斷就可得知,這是一個假的、可笑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它帶來的惡果是難以想象的,導致公眾對整個公益慈善組織的信任坍塌,尤其是對紅十字系統。當時我就在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你會清醒的認識到,“信任”對公益慈善是那麼的寶貴,又是那麼的脆弱。那時我就覺得,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還是要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信息渠道,通過制度化和機制性的建設來獲取公眾長久的信任。公益慈善是陽光下的事業。

加盟新平臺純屬因緣使然

《公益時報》:當下互聯網公司林林總總,您選擇字節跳動作為新的發展平臺是看中其哪些方面?

張羽:其實我覺得還是緣分使然吧。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因緣而生,恰好我就在這個點上遇到了它。

從職業的選擇來說,我覺得互聯網公司是一個朝氣蓬勃的行業。字節跳動也是一家高速發展的公司,我認為它也是一個非常真誠的想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公司倡導“信息公益“理念,就是通過信息的充分傳遞,來降低公益成本,提升公益效率,我們在公益方面致力於社會治理、信息扶貧和教育這三個領域。張一鳴跟我交流的時候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我們的預期是能夠利用我們的技術優勢和平臺資源,大規模、系統化、持續長久的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發現我們彼此的價值觀和理念有很多契合之處,加入公司以後,我也期望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及資源,來撬動實現社會責任的槓桿。

《公益時報》:商業公司始終以盈利為目的,但公益強調“利他”。作為主抓公益的負責人,您如何平衡這種認知?

張羽:我覺得從某種角度而言,商業與公益本身並不矛盾,因為任何偉大的公司都是以價值觀為驅動的,而並非單純以盈利為目標驅動。

作為現代企業,我想承擔社會責任一定是企業的基本使命。當然,前提是這個企業必須具備健康的發展,如無健康的發展和成長,不能獲取商業利潤,那它一定不能持續有效的去承擔自身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不會為商業去公益,但可以為公益去商業。

《公益時報》:從作為記者、主持人觀察公益,到今天成為負責公益的互聯網公司副總裁;從門外的觀察者到身處其中的“門內人”,您對公益的理解和詮釋有無變化?

張羽:我覺得差別還是很大的。從記者的角度觀察公益,你是代表社會公器在進行監督,要發現問題,監督它正常良好的運行,推動其往正向發展,更多的時候,記者的身份還是一個局外人。而當我真正踏進公益行業,自己具體操作一個事情的時候,我發現,這裡面不僅包括監督和評判,還需要我更多地去解決問題,這已經到實操層面了,完全是兩個概念。

從我進入公司具體介入到實操層面,最關心的還是效率問題,就是能夠利用這樣一家平臺和資源,解決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能在公司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社會責任。

互聯網“平臺+資源”的屬性 造就其社會責任的體現呈多元化

《公益時報》:創新型的互聯網公司在助力中國公益發展的過程中,與傳統企業有什麼本質不同?

張羽:二者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與傳統企業相比,互聯網企業尤其像我們這種平臺型企業,它本身會跟社會諸多方面結合的更為緊密,範圍更廣,影響更大,也就更要求它更為多維的去呈現自己的社會責任,唯有如此,才可能讓它長久健康有效的發展。

第二實現方式不同,傳統企業更多的可能是資金的捐贈,模式較為固定,而除了傳統的捐助,互聯網企業本身的商業模式和產品特色與社會公益的諸多層面就是深度結合的。比如我們和多家公募基金會合作推出的“聲量計劃”,就是用我們的平臺扶持公益機構傳播,為其精準地尋找和識別有公益行為、想法的用戶,鏈接公益機構、熱心的用戶及公益機構的幫扶對象,助力公益機構更好的發展。比如我們推出的旨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風計劃”,就是通過我們的平臺不斷加大對傳統文化優質內容的扶持力度,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更具生機的獨特魅力。還有我們的“三農信息普惠”等等。這些是公益,但同時也屬於我們平臺產生的優質內容,這是和傳統企業不太一樣的地方,也是一種直接責任的實現。

還有一種屬於協同責任的實現,比如我們正在做的“感光計劃”,將公益需求和公眾進行對接,這種需求可能是基金會的某一個項目,也可能是某個個體的救助需求,以新聞圖片的方式進行傳播,最終幫助到有救助需求的人。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為“頭條尋人”好心人頒獎並致謝

再就是創新責任。比如說我們正在做的“頭條尋人”,就是依託今日頭條的地域精準彈窗技術,幫助各類家庭尋找走失的家人,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公益尋人平臺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們已經幫助8000多個家庭團圓。以此為基礎,我們的工作進一步擴大範圍,發起了“尋找革命烈士後人”、“兩岸尋親”等項目。這就是利用我們的產品優勢和創新來承擔社會責任、助力社會公益。

《公益時報》:在公益項目甄選或投資方面,您如何品評其優劣和可持續性?

張羽:首先,這肯定不會是我一個人的判斷,而是來自整個團隊的認知共識。我們在判斷任何一個項目的時候,一定是在信息充分溝通的前提下完成的。在評估某一個項目時,我會拿出作為公益部門的考量,但也會綜合公司內部其他部門,例如產品部門等等部門的建議和意見。看似這些部門與公益項目好像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評估真正啟動之後,我們尊重來自每一個部門的信息反饋,達到無障礙的信息溝通。

第二,我們在對某一個項目的觀察和評估過程中,非常看重實效。我們投入的項目,一種是我們公司自己深度運營的產品,一種就是經過甄選後的公益慈善類項目。去年我們在西藏捐助了2500萬元人民幣,旨在推動西藏地區的互聯網普及和信息化。在考量類似公益項目時,它必須符合我們的社會責任和公益的重點領域,即扶貧、社會治理、青少年教育以及環保等。這樣我們既可以進行持續的投入,也可通過我們的資源優勢和產品優勢給這些公益項目賦能。比如去年,我們與貴州省慈善總會合作了“益童樂園“項目,目前已經建立了20多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貧困地區或扶貧搬遷的留守兒童在校外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助力其健康成長。我們不僅是簡單的提供樂園建設,更重要的是持續地注入內容。比如邀請抖音和頭條上的大V科學家們對孩子們進行科普教育,讓孩子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同時也可以把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需求通過我們的產品及時反饋至我們的平臺,讓社會公眾看到他們的成長。

互聯網推動公益慈善透明化運營的腳步不可逆轉

《公益時報》:最近公益圈有匿名作者質疑一些公益機構的信息公開和財務問題,業界對此爭議很大。您認為當下中國公益行業的發展是否需要質疑?怎樣的質疑和監督才是有價值的?

張羽:其實你談的這個問題在昔日我們的報道中遇到過很多。比如說當年曹德旺大手筆的慈善捐贈之後,就有人出來質疑,繼而產生這樣那樣的輿論紛爭。你說的匿名作者批評公益圈這件事我不瞭解,但我可以從以往作為記者的視角談談。

首先我覺得所有的愛心都是需要鼓勵和保護的,當一個人做一件善事的時候,需要的是掌聲,這不僅是對個體的鼓勵,更重要的是,掌聲會帶來更多的同行者,產生更積極的意義。但你說要不要有質疑,當然要有質疑。因為從小的方面來講,有人做善事為的是博好名聲;從市場和商業規律來講,不乏慈善消費的;也有人會沽名釣譽和騙取公眾資源,這都是有可能的。出現這種情況的話,不僅會對公眾的愛心帶來傷害,更是對整個公益慈善信任體系的重創。尤其是組織性的公益行為、涉及到社會公眾的公益行為,那一定是要高度的監督。

就此而言,我想可以再深入探討一下互聯網介入公益的好處。互聯網帶來的最本質改變就是信息的通達和對稱性,它消除了信息的不平等。具體到公益慈善項目,我們強調“公益是陽光下的事業”,互聯網首先就實現了這種信息的公開對稱,項目的每一步都通過網絡公開,基於此,你顯然就會於無形中增加對該項目的信任和親近,這是過去傳統媒體所不可能達到的,無論是信息的承載量、速度及互動,也都是其無法匹敵的。也由此帶來了整個社會公益行為的改變。

當代企業家的標配:踐行社會責任 參與公益慈善

《公益時報》:作為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特邀主持人,您對企業家群體有著自己的觀察。您如何看待企業家踐行社會責任、投身公益?

張羽: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創新與擔當,沒有創新,企業不可能發展,沒有擔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而社會責任就是企業現在的重要擔當,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主動的去承擔社會責任,以個人的身份去投身公益,我們看到在世界上很多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把慈善公益作為自己的人生歸宿,而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家也越來越多,在亞布力論壇上,就有這樣的優秀企業家。

公益是一件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公益時報》:2018年末,您離開了工作奮鬥了20多年的中央電視臺,選擇到互聯網公司重新開始。按您自己的話說是“年齡到了,想要換一種活法。”您會如何總結之前這些年在央視的工作經歷?未來想要換一種怎樣的“活法”?

張羽:我曾做過26年的記者,記者也曾是我最理想的職業。所以我想說……這叫”炫耀”嗎?(笑)——我從北京大學這樣一個使命感很強的學校畢業後,覺得最理想的職業就是做一個鐵肩擔道義、妙手做文章的記者。我曾說過,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是你喜愛的,那你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你會把這份職業作為謀生的比例壓到最小,當這份職業在滿足了你基本生活需求之後,你還願意投入更多專注和熱情,把它當成一個事業,那你真的是很幸福的。其實世界上這樣的人並不多。

中央電視臺不僅給了我非常精彩的職業生涯,還給了我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因為它是一個國家平臺,這樣一個平臺讓你有機會與歷史同在,與新聞同行。過去我每年的年度時間表是與國家大事甚至國際大事結合在一起的。有大事發生,你就站在新聞現場。你可以最近距離的觀察到與其相關的風雲變幻,你跟那些最有意思和最有故事的人在一起分享人生和理念。所以說,我對中央電視臺充滿了感恩。

我今年已經50歲了。我覺得人要持續的成長,就必須給自己尋找一種壓力。我突然發現自己內心產生了一種衝動,就是想要尋找一種新的人生可能。我一直覺得凡事要講究機緣,突然發現這個機緣到了,那麼你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要不要去迎接這種可能。

第一,這種可能讓我更年輕,因為你要進入的是一個朝氣蓬勃又年輕的新行業,你需要學習無數新的東西。原來的崗位我當然也要學習,但更多可能是職業興趣驅動的學習,比如政治、經濟、歷史等,要與所傳播的內容有關且能產生積極的互動。但現在的學習更多是源自新選擇帶來的學習需求。比如現在我會看大量的互聯網方面的書,不怕見笑,現在我還看《誰說菜鳥不會數據分析》、《神一樣的產品經理》等這些類型的書,這是以前我不會看的,但現在我必須去看。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張羽代表字節跳動與地方項目達成合作

第二,字節跳動是一個正處在快速成長的年輕的公司,你必須跟上團隊的成長和發展速度。我一直在開玩笑說,我是年紀最大的,張一鳴就安慰我說:“沒關係張羽!你看上去還是挺年輕的!”(笑)所以我想,不光是要看著年輕,而是要心態真的年輕,那你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我想任何一個人,長期在一個已經小有實現、充分適應的平臺,去更換一個新的領域和環境,壓力和糾結都無法避免。有人說,張羽你離開中央電視臺這麼一個輝煌的舞臺,原來都是在聚光燈之下,萬眾矚目,現在到了新的平臺,即便不否認你是一個人才,但你到底能行不能行,能不能讓自己持續的成長並且做出一點事情來,還是得打一個問號。面對所有這些來自外界的關心和質疑,我覺得我還好,主要是心態還好。可能在來之前我已經想明白一件事,就是我主動擁抱這個新變化,迎接人生中一種新可能,我並沒有期許一定能做出多麼輝煌的成就來證明自己。同時我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切從頭開始,不懂的東西就踏踏實實學習和請教,去承擔責任。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必須說一說,這並非是刻意的宣傳和誇耀,就是字節跳動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業務氛圍非常好,非常健康和良性。這裡不強調層級,不強調TITLE,不強調權威,不強調屬地的界限和分割,我們更強調信息的充分共享和流動,強調透明、公開和共識。我感覺到這個平臺非常自然舒服的接納了我,這也讓我壓力減小,不斷前行。我覺得這種企業文化是特別值得一些傳統公司和機構好好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我想說,我覺得自己在這個全新的平臺,實質上變換了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你可以調動很大的平臺、產品以及社會資源去嘗試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比如我參加我們的“今日頭條‘謝謝你’2019互聯網尋人大會”就很有感觸,我們三年讓8000多個家庭得以團圓,而且我們在持續不斷地擴大規模地做這件事;我們做“山裡都是好風光”項目,需甄選20個貧困縣對其文旅進行推介,就會有幾百個貧困縣來報名。從中你可以看到自己和公司對社會的貢獻。這種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方式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願意去擁抱和嘗試這種新的變化,其實無論是做記者還是現在做公益,初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推動社會進步。我為此很開心。放眼望去,其實許多人最終回饋社會的最好方式就是公益,比如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知名的中外企業家,他的人生及事業歸宿就是公益慈善,公益是一件可以做到老的事情,它沒有年齡的限制,且因為你的不斷付出而讓人生更具色彩和意義。

- END -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作者/ 文梅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誰是dangpu?公益圈的一粒“老鼠屎”還是一條勇敢的“鯰魚”?

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人生一世,最大的事情不過生死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转身互联网的央视主持人张羽:公益是可以做到老的事情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