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故宮最沸騰的一次,處處都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文|李響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平津告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擔心文物遭到劫掠毀壞,與南京國民政府商議,決定選擇精品,南遷儲藏。從1933年2月到1949年元月,故宮文物先後經過南遷、西上、東歸、北運、渡海遷臺,遷徙時間之長、數量之大、路途之坎坷,在世界文物史上堪稱之最。而數萬件國寶曆盡顛簸,幾乎無一損壞,更是古今中外罕有的奇蹟。

13427箱又64包,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包括無價之寶——文淵閣《四庫全書》。這些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故宮專門請了琉璃廠老古玩商傳授捆紮方法,為確保萬無一失,還買了許多普通瓷器反覆實驗,確保毫髮無傷才開始裝箱。

古老的故宮最沸騰的一次,處處都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車開進神武門,為安全起見,一直等到天黑,裝滿文物的車才悄然開了出來。從紫禁城到火車站一路戒嚴,街上空無一人,只有軍警林立。2月6日清晨,兩列火車從北平西站出發,車廂內有持槍憲警,車頂四周架機關槍,沿途各地方軍隊奉命保衛,張學良的馬隊隨車巡邏……這是故宮文物遷徙史上待遇最高的一段旅途,此後烽煙四起,舉國再無多餘人力物力協助押運,千難萬險也只有故宮人獨力承擔。

文物運到上海保存了四年,後又轉運至南京朝天宮剛剛搶建出的文物庫房。不料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鐵蹄一路南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剛剛脫險的文物又危在旦夕。故宮人決定分南、中、北三路將文物運往大後方。在故宮工作70年、當年親身參與文物南遷的那志良回憶道:“我這才開始相信古物有靈,否則大家為什麼總能在敵機轟炸、千鈞一髮時安然離去,翻車、翻船也都平安無事?”

只可惜,由於國共內戰,這批文物中的2972箱於1948年底至1949年初運至臺灣,保存於臺北故宮。同宗同源的國寶被海峽分隔,成為兩岸故宮人乃至所有熱愛文物的國人心頭難解之結。

古老的故宮最沸騰的一次,處處都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太和殿廣場見證日軍投降

文物南遷期間,故宮博物院被日偽接收。1943年,日軍在全城大肆徵繳銅品以供製造武器,竟要求故宮將宮內所有用來貯水救火的大銅缸交出。這些銅缸歷經明清兩代,是重要文物,大多按歷史原貌擺放在參觀路線顯著位置上,早就被日本人盯上。留守北平的故宮人為保國寶花費了大量心思。他們將銅缸逐一點查,分類造冊,統計出刻有明清款識的銅缸98件;無款識但銅色、式樣類似明代所造的125件;無款識且式樣不能斷定年代的54件。最終,這54只銅缸被劫走,而其他精品銅缸倖免於難。1944年6月,已近窮途末路的日軍又劫走照明銅燈亭91個,銅炮一尊。這些文物被運到天津,還沒來得及運到日本,日軍就戰敗投降了。故宮將文物追回,可惜部分已殘破毀壞,1943年劫走的54個銅缸無處可尋。

古老的故宮最沸騰的一次,處處都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1945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建院20週年紀念日,就在這一天,太和殿舉行了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其實,受降儀式原定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但日軍竟提出在儀式上佩帶軍刀、勳章,保持軍國主義者的面子,這一要求違反同盟國共同規定,中方嚴辭拒絕。日軍的無理要求刺激了飽受摧殘的北平軍民的尊嚴,華北受降區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將軍突然作出一項驚人決定:把受降儀式改在紫禁城太和殿廣場公開舉行,讓國人共享勝利的狂喜。這是故宮博物院永載史冊的輝煌一天。10月10日天剛破曉,十幾萬北平民眾早早趕來,擠滿廣闊的太和殿廣場,午門、端門以至天安門中軸線上,也聚滿屏住呼吸的人群。全場寂然無聲,等待著莊嚴儀式的開始。10時10分,景山山頂軍號長鳴,會場禮炮齊放、軍樂奏響,抗日名將孫連仲走下太和殿臺基,華北日軍最高指揮官司根本博等20人由太和門左腋門入場,行至受降臺前,向孫連仲上將行禮,然後簽字、獻刀,離開會場。樂隊高奏國歌,此時,沉默良久的十幾萬人終於一齊爆發出歡呼:“中國萬歲!”“勝利萬歲!”古老的故宮沸騰了!處處是歡呼、吶喊、痛哭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