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與服裝

養生:就是人們為了“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目的,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保健活動。

養生與服裝

人們為了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維護機體內外陰陽的動態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調節外,服裝的“禦寒防暑、護體抗邪”的功能,也起著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

養生與服裝

所以,人們的健康與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著裝不當可致病

首先,來闡述一下一些特殊情況的“養生與服裝”問題:

人們著裝打扮,除了要注重與四時季節相應,衣著得體,顏色相適,冷暖恰當等常識以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些地方往往與人們的健康關係密切:

一是衣料的選擇問題:

由於人的體質多有不同,體溫的調節和適應能力差別也較大,有些常見的衣料與一些特殊體質的人不一定相適應,這主要與人體自身的生物場多有不同的原因相關,比如:

有的人蓋上棉花製作的床被,或棉花製作的棉衣往往會感覺胸部區域火熱的感覺,甚而引發心火上炎、咽喉不適,如果熱感過重或長時間沒有散熱,很可能會讓身體感染“熱邪”,出現咽喉腫痛,扁桃體發炎,頭痛發熱等症狀;還有一些人造纖維一類的外套或人造毛絨服裝,穿在身上不久就會引起肝區兩脅悶燒滯痛的感覺,時間久了往往會引起肝膽不適或病變,釀成不良後果;有的化纖床被蓋在身上還會引起腰部痛疼的不適症狀,還有一些腳氣症狀的發生也多與鞋面的布料相關。

二是顏色的選擇問題:

有些衣裝的顏色不一定與每一個人都適應,如果穿上自身不適應的服裝顏色,也往往會引起寒熱不適,或氣滯脈塞的體內反映。

所以,人們在選擇服裝時,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冷暖適宜,衣料透氣、透溼等常識以外,還要細心留意一下自身穿上所選服裝後的感覺,如果產生不適,就要留意確認,是否因為服裝引起,及時更換不適和自己穿著的服裝物品。

養生與服裝

(二)著裝的常識

下面再敘述一下常規的“服裝與養生”問題:

選擇服裝的原則既要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又要舒適得體。

一要順應四時:

選擇衣料,應根據不同季節,注重以下幾點:

1、保溫性: 紡織衣料的導熱性越低,它的熱緣性和保暖性越好;織物越厚,單位時間內散發的熱量越少,保暖性能越好。

2、透氣性: 冬季外衣織物的透氣性應較小,以具有良好的防風、保溫作用;夏季衣料應具較好的透氣性,以利於體內散熱。

養生與服裝

3、吸溼性和散溼性: 夏天的衣服和冬裝內衣,除了注意透氣外,還要注意選擇吸溼、散溼性能良好的纖維。這樣有利於吸收汗液和蒸發溼氣。

4、色澤 衣料顏色不同,對熱的吸收和反射的強度也不相同。一般來說,衣服顏色越深,吸熱性越強,反射性越差;顏色越淡,反射性越強,吸熱性越差。夏天宜穿淺顏色服裝,以反射輻射熱;冬天宜穿深色衣服,以利吸收輻射熱。另外,衣著的顏色對人的心情調節和陶冶也有直接關係。

5、質地 內衣和夏裝要選擇輕而柔軟的衣料,穿在身上有較爽的感覺,若貼身穿粗糙硬挺的衣服,不但不舒服,而且皮膚易於摩擦受傷。

春秋季節氣候溫和,多種紡織品均可選作衣料,由於春季多風,秋季偏燥,故制裝時選擇透氣性和吸溼性適中的衣料為宜。

夏季氣候炎熱,製作服裝的基本原則是降溫、通風透氣,以利於體熱和汗水的散發。《老老恆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就是說,要人們至少穿著背心短袖衫之類,尤其是對體弱和老年人更為重要。

冬季氣候寒冷,服裝要達到防寒保溫的效果,宜選擇織物厚、透氣性小和保溫性良好的深色材料。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逐步用絲棉、駝毛、人造毛、羽絨等來代替棉花,既鬆軟輕便,保溫效果又好。此外,帽子、鞋襪、圍巾等,也要求根據四時特點合理選用。

養生與服裝

二要舒適得體

舒適是人類本能的需要,從衛生學角度看,穿衣就是為了起舒適、保健的作用。人們應當做到“量體裁衣”。保障衣著有利於氣血運行和正常發育。《老老恆言·衣》:“惟長短寬窄,期於適體”。衣著款式合體才會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覺舒適,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養生與服裝

三要注意增減衣服的“宜忌”

由於四季氣候的變化各有一定的特點,所以脫穿衣服時必須不失四時之節。《老老恆言·燕居》說:“春冰未泮,下體寧過於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季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早春宜減衣不減褲,以助陽氣的升發。夏季儘管陽熱熾盛,適當的脫著衣服,仍是避其涼熱的最佳方法。秋季氣候轉涼,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過多。俗有“春捂秋凍”之說,即春季寧稍暖,秋季可稍涼。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攝生消息論》)。

衣服要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切不可急穿急脫,忽冷忽熱。

至於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由於對寒熱的耐受性較差,所以又當儘量注意慎於脫著,以免風寒暑溼之侵,小心調攝。

養生與服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