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咋這麼亂

東漢王朝從光武帝開始到漢獻帝結束,卻一直在走下坡路。從和帝開始,整個東漢王朝就處於外戚、宦官的夾擊之中。到了晚期,由於士大夫的覺醒,以積極的姿態介入皇權之爭,整個東漢王朝除去前期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三朝處於一個積極狀態外,其餘十一朝都處於混亂、衰退狀態,其亂象有三個特點。

東漢咋這麼亂

一是亂糟糟。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亂糟糟,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把前浪推在沙灘上。從和帝開始,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皇太后臨朝稱制。朝政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太后的父親與兄弟手中。皇帝長大後,不滿外戚專權,便依賴貼身宦官剷除外戚勢力,宦官因此得以掌控朝政。皇帝親政後,又重用皇后外戚,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局面。

章帝死後,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和帝(89—105年在位),其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兄長竇憲掌權。竇氏家族及其黨羽均居重要之職。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四歲的和帝依靠宦官鄭眾等人,發兵誅除竇氏,鄭眾因功封剿鄉侯,參預政事。

和帝27歲去世,幼子劉隆即位,數月去世,是為殤帝。和帝鄧綏皇后與其兄鄧鷙,立和帝的侄子、十三歲的劉祜為帝,是為安帝(107—125年在位)。鄧太后除了任用外戚、宦官外,還啟用名士楊震等大臣,政治上有所作為。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等人合謀消滅鄧氏,李閏、江京等因功封侯,參與朝政。同時,安帝閻皇后的兄弟閻顯等人也身居要職,與宦官共掌朝政。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安帝死,閻皇后無子,為了專擅朝政,閻氏捨棄安帝庶子濟陰王劉保不立,而立宗室子劉懿。劉懿即位不到一年就死了,稱少帝。後以孫程為首的十九名宦官發動政變,誅殺閻氏,擁立十一歲的劉保,是為順帝(126—144年在位)。順帝更加優寵宦官,不僅封孫程等十九人為侯,而且允許宦官充任朝官,養子襲爵。順帝同時尊崇皇后梁氏,梁皇后父親梁商、梁商的兒子梁冀專權用事。

順帝死後,梁太后和梁冀先立兩歲的劉炳為衝帝,一年後去世。繼而又立八歲的質帝劉纘。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梁冀因質帝對他專權表示不滿,將其害死。又立十五歲的桓帝劉志(147—167在位),並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桓帝做皇后。梁冀專權近二十年,權傾天下,梁氏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梁冀極其貪婪殘暴,大臣李固、杜喬因違忤其意,被誣陷致死。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皇后死,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五人合謀誅滅梁氏。梁冀被抄沒的家財達三十多億錢,朝廷為此減免當年一半租稅。單超五人同日封侯,獨攬朝權。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病逝,靈帝劉宏即位(公元168—189年在位)。宦官與士人相鬥,其間爆發黃巾起義。

東漢咋這麼亂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太子劉辯即位,後被董卓廢除,立靈帝九歲的兒子劉協為獻帝(190—220年在位),後被曹操挾持到許昌,受曹操控制,後被曹操兒子曹丕取代。

二是鬧哄哄。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漢皇權不姓劉。和帝以後,皇權都被外戚控制,從和帝、殤帝到安帝這三朝實際上控制在鄧綏手裡,朝政大權鄧綏說了算。從安帝到少帝,這兩朝的大權掌控在閻氏手裡,生殺予奪由閻氏與其兄閻顯作主。從順帝、衝帝、質帝到桓帝這四朝政權控制在梁氏手裡,一切由梁氏與其兄梁冀決斷,靈帝一朝由宦官作主,後少帝由董卓作主,漢獻帝由曹操挾持,所以說東漢皇權不姓“劉”。

三是怪兮兮。怪兮兮,皇帝上崗低齡化。這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少有的事。其它王朝也有幾歲的小孩就抱上龍椅的,但也只是個別現象,但在東漢,從章帝以後,皇帝上崗的年齡都趨向低齡化,嬰幼兒化。

和帝即位只有十歲,殤帝即位生下來才一百天,劉祜安帝即位只有十三歲,少帝即位少不更事,順帝即位才十一歲,衝帝即位不滿二歲,質帝即位才八歲,桓帝即位年齡稍為大一點,也只十五歲,靈帝即位十三歲,後少帝劉辯即位十四歲,獻帝即位才九歲。十一個皇帝中,有兩個是嬰兒(殤帝、少帝),兩個是幼兒(衝帝、質帝),其餘七人也只是少年兒童,年齡最大的桓帝也不超過十五歲,像這樣一群幼稚無知的嬰幼兒能治理國家嗎?

另外,這十一位皇帝壽命都較短,高壽的桓帝享年也只有三十八歲。

東漢王朝亂象叢生,有人會問,東漢咋這麼亂呢?在我看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宗法不再。

宗法制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先放開它到底是否有合理性、科學性不說,單就一種制度而言,它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在皇權過渡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較好地保證了皇權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延續兩千多年。而東漢社會自和帝以後打亂了宗法體系,說它打亂了宗法體系,不是說這些人認為宗法體系不合理,不適合封建社會的發展,而是這些人根本不拿宗法制當回事。在皇權的交換過渡上,完全是以一己之私為出發點,或亂點鴛鴦譜,或挾持上崗。和帝死後,鄧皇后臨朝稱制,按宗法制,應是長子劉勝繼位,而鄧皇后以為劉勝年紀大了,登基後自己無法控制,便以劉勝有痼疾為由排除了,而立出生才一百天的劉隆為殤帝。而殤帝在位幾個月就病死了,鄧皇后不立劉勝為帝,反而立清河王劉安之子劉祜為安帝。此時劉祐才十一歲。鄧皇后這種嚴重違反宗法制的作法,受到大臣的堅決抵制。於是鄧皇后便將反對派處以極刑,如郎中杜根,先是反對鄧皇后亂點鴛鴦譜,後是以安帝年紀大了,勸鄧皇后歸政於安帝,鄧皇后以為杜根威脅到自己的權力,便將杜根裝到袋子裡,扔到朝廷上,亂棍將其打死,扔到荒郊野外,因行刑官照顧,杜根得以活命。

閻氏臨朝稱制期間,安帝本以立兒子劉保為太子,在閻氏的教唆下,安帝廢了太子,後安帝去世,閻氏與其兄閻顯秘不發喪,以後,他們暗箱運作,後立劉懿為少帝。劉懿還是幼兒,是濟北王劉壽的兒子,劉懿登基不到八個月就死了。閻氏和其兄長仍然想按前法炮製,殊不知宦官孫程等人在先發動政變,立劉保為帝,是為順帝,順帝廢了閻氏一家。

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這四朝是梁氏當家。先是梁商的女兒梁妠嫁給順帝劉保為皇后,後是梁商的小女兒梁女瑩嫁給桓帝為皇后,此時梁妠已是梁太后,梁商的兒子,梁冀操控朝廷。順帝死後,他們立劉炳為衝帝,劉炳是劉保與虞美人的兒子,不足兩歲,登基不足一年病死了。他們又立劉纘為質帝,劉纘是章帝的玄孫,曾祖為劉伉,不足九歲。這個不足九歲的少年兒童都對梁氏一家倒行逆施看不過去,便對梁冀說了句跋扈將軍,梁冀擔心質帝長大後無法控制,便將其毒死了。又立劉志為桓帝,便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桓帝做皇后,劉志是章帝曾孫,父親是蠡吾侯王劉翼,此時才十五歲。

對於梁冀的為非作歹,以李固為首的士大夫一族予以了頑強的抵制。

順帝死後,大司農李國建議立帝要慎重,不想梁冀迅速立兩歲的劉炳為帝,升李國為太尉,不到一年衝帝死了。作為太尉的李國這次提前行動,力主立“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並對梁冀說:“現在再立皇帝,就應選年長有智慧、有德性的,可以親自主持朝政的人,不要再像鄧、閻外戚那樣利用皇帝的幼弱,願大將軍慎重考慮這件事。”梁冀又一意孤行,立了八歲的安樂王劉纘為質帝,李國又輸了。不到一年後質帝又死了。這次李國吸取上兩次的教訓,聯合司徒胡廣、司空趙戒首先發難,並寫信告訴梁冀“我朝歷史證明,皇帝選得好,國家就興旺,反之,就會導致滅亡。”建議梁冀在立帝這個問題上要深思熟慮,由於李國等人的壓力,梁冀只得召開朝廷大會,商議立帝問題,會上支持李國的人很多,梁冀一時沒了主意。晚上,有個人摸到了梁冀的家裡,使猶豫不決的梁冀作出孤注一擲的決定,這個人就是曹騰,曹操的祖父,他對梁冀說,劉蒜是一個嚴明的人,你們家犯的那些事你知道,要是讓劉蒜做了皇帝,你們家是什麼處境你心裡最清楚。於是在第二天的朝廷大會上,梁冀氣勢洶洶宣佈十五歲的 蠡吾侯劉志為桓帝,其他官員屈於梁冀的淫威,唯唯諾諾地表示同意,只有李國與杜喬嚴辭辯駁,但大勢已去。後來,梁冀找了一個理由處死了李國。

桓帝死後,靈帝立。按祖制規定,在外為王侯者不可繼承大統。漢桓帝雖然三十六歲而終,但身後並無子嗣,年輕的竇皇后(桓帝死後被尊為皇后)及其兄弟竇武秘謀,要立少更事的少年兒童為帝。劉宏當時只有十二歲,是桓帝的堂侄,父親是解瀆亭侯劉萇,曾祖父是河間王劉開,章帝是他的玄祖父,不符合祖制規定,但符合他們的要求,便順利當上了皇帝,是為靈帝。

靈帝死後,先是立太子劉辯為帝,後被董卓廢除,立劉辯之弟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漢獻帝雖然在位三十年之久,卻只是曹操手中的木偶。

宗法制被人丟到了一邊,立誰為皇帝只在權勢的外戚一句話,隨意廢立,其災難是綱紀全失,沒有了章程,朝政混亂,冤案迭出,冤冤相報,這就是東漢咋這樣亂的第二個原因。

第二,仇殺不斷。

鄧皇后於公元95年進宮,公元96年封為貴人,公元102年冊封皇后,公元105年和帝去世,和帝去世後,開始執政,直至於公元121年去世,執政十六年之久。鄧皇后去世,遭到安帝瘋狂報復,安帝早就不滿皇后專權,在他身邊,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乳母王聖、中黃門李閏、江京為首的宦官集團。鄧太后一死,這些人立即發難,鄧氏一族被全部處死,儘管鄧太后執政期間十分注重抑制外戚力量的發展,但還是被劉祜一夥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部清除了。

安帝劉祜親政後,閻氏外戚得勢,閻氏公元114年進宮,公元115年冊封為皇后,先是慫恿安帝廢了太子劉保及其劉保周圍的親信,公元125年,安帝去世,閻氏與其兄長閻顯一道又清除了安帝周圍的乳母王聖為代表的勢力集團,立劉懿為衝帝。

不到一年,衝帝死去,宦官孫程等發動政變,閻氏家庭全部清除,閻後被打入冷宮,後憂鬱而死。

之後是梁氏專權,梁氏專權更是無惡不作,為所欲為。

東漢咋這麼亂

桓帝為了巴結梁冀,還特許他可以帶劍上朝,並且把所有政事交給他處理,並命被任免的官員都要先去梁冀家中叩謝之後,再去尚書檯辦理相關手續。

由此,梁冀找理由殺死了未去他家叩謝的遼東太守侯猛,又擺下宴席毒死了下邳人吳樹。毒死吳樹的原因是吳樹到梁冀家辭行時,沒有答應梁冀的要求,上任後殺死了原是梁冀同夥的惡霸。

袁著,十九歲,才華橫溢,奏請皇帝讓梁冀約束自己的行為,卻立即遭到梁冀的追殺。無奈之下,袁著只得裝死,並讓家人舉行了喪禮,可最終還是被梁冀的奴僕捉住,被活活打死。即使這樣,梁冀還覺得不解氣,就命人殺死了袁著的摯友胡武、郝挈等人。胡武一家被殺死六十多人,郝挈逃亡了一段時間,怕連累家人,就去了梁冀家,飲鴆而亡。

桓帝也是梁冀手中的木偶,梁冀對桓帝管制很嚴,公元159年,桓帝在廁所裡召見宦官徐衡,問其哪些人與梁冀有仇,徐衡告訴他,單超、具瑗、徐璜等人一向與梁冀不和,後來桓帝聯絡、組織宦官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人率軍包圍了梁冀的宅院,處死了梁家所有的人,罷免了與梁冀有關的三百多個官吏與賓客,沒收了梁冀家的全部財產。

單超、唐衡、徐璜、左悺、具瑗殺死梁冀後,五人同一日封侯,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五侯”,隨後他們總攬朝政,作惡多端,下面僅舉一例作說明。

宦官徐璜的侄子徐宣在做下邳令時,想納汝南太守李嵩之女為妾,遭到拒絕後,徐宣就強行將她搶了過來。可她寧死不從。殘忍的徐宣將她捆在柱子上鞭打,然後一面喝酒一面向她射箭,最終射死了她。事後李家到處狀告徐宣,卻沒人敢主持公道。後來,李嵩一直將徐宣告到了東海相黃浮之處。身為廉吏的黃浮下令抓住徐宣,並當眾審訊。徐宣大罵黃浮,黃浮就命人脫掉他的衣服,揭下他的帽子,當眾將其斬首示眾。徐璜後來逼迫桓帝罷免了黃浮的官。

到了靈帝,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廝殺更是慘不忍睹,宦官曹節挾制靈帝和竇太后,帶人闖進軍營,處死竇武及其門客,後來袁紹、袁術等人帶著軍隊圍剿宦官,“袁術引兵突入宮廷,但見閹宮,不論大小,盡皆殺之”。後來,董卓帶兵闖進洛陽,燒殺搶掠,喪盡天良……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少不了一陣廝殺,最後讓生靈塗炭,讓天下分崩離析。

東漢咋這麼亂的第三個原因是香火不續。

從和帝開始,正宮娘娘卻不能生子,和帝的皇后馬明德沒有兒子,章帝劉炟是賈貴人的兒子,和帝的皇后鄧綏沒有兒子,安帝的皇后閻氏,沒有兒子,順帝的皇后,梁妠沒有兒子,桓帝先後是娶了三任皇后,梁瑩、鄧皇后、竇皇后都沒有為桓帝生半個兒子,其間殤帝劉隆兩歲不到就死了,少帝劉懿未成年就死了,衝帝劉炳三歲不到就死了,質帝劉纘九歲不到就死了,後來靈帝倒是有兩個兒子,可惜那時天下已不是東漢的了,這是第三點,香火不續,香火不續帶來的危害性是皇帝不才。

第四,皇帝不才。因為皇帝沒有兒子,就意味著沒有繼承人。沒有皇位繼承人的危害性是,當前任皇帝死後,就臨時找一個人頂上。這臨時找過來補上的人自然就是一個不肖子孫,為什麼是一個不肖子孫呢?一是上崗之前沒有經過專門的嚴格培訓,如明帝劉莊是光武帝的兒子,光武帝將其立為太子後,就為其請了非常優秀的老師,進行專業素質培訓,如明帝的兒子劉炟,儘管不是皇后馬明德的兒子,當明帝將其立為太子後,就交由皇后馬明德悉心調養,不是親生兒子勝似親生兒子。而和帝以後的那些皇帝就缺少立為太子後當作皇儲而精心培養的過程。自然就離做一個好皇帝還有一段距離。二是上崗後,也沒有人傳幫帶。如明帝上崗有其母親陰麗華繼續關注與指導。章帝劉炟上崗後,有馬明德皇太后繼續跟蹤管理。而和帝以後的那些皇帝,都是出於外戚的一已之私挾持上崗的,上崗後也不是讓其作皇帝,只是當作一個木偶放在那裡,以搪塞其他人的耳目,所以也沒有人會想到去怎樣培養這些小皇帝。反而是擔心一旦這些親自扶上來的小皇帝長大後無法控制,所以從骨子裡講,這些外戚更希望這些小皇帝都一個個變成阿斗!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小皇帝與外戚之間不存在任何血緣關係,所以他們不會關心這些小皇帝的死活,如鄧綏扶持上臺的劉隆,上位不到一年就病死了。閻氏扶持上臺的少帝劉懿,上位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梁氏扶持上臺的衝帝劉炳也是一年不到就病死了了。從這三個典型案例就可以看出外戚是根本不關心這些小皇帝的死活的,要是外戚關心這些小皇帝,他們會都無一例外地在一年內就病死嗎?他們上位之前肯定是健康的,任何一位外戚不會將一個患病的嬰兒扶持皇位,更有甚者,質帝劉纘上位不到一年,就被梁冀毒死了。臨死之前,質帝知道是吃了廚師的毒餅,希望李固給一口水他喝,他說喝一口水就好了!當時,梁冀在場,制止了李固,不讓李因給水質帝喝,眼睜睜地看著質帝死去。

外戚和小皇帝是這樣一種關係,這些小皇帝登上寶座會有作為嗎?再說扶小皇帝上臺的外戚會讓小皇帝有作為嗎?所以,東漢王朝越來越衰敗直至滅亡是必然趨勢。

東漢咋這麼亂?學者怎麼看!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的編者這樣認為:“外戚宦官專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產物。君主集權的加強,必然使權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是寄生於皇權的贅疣。當皇帝幼弱,統治失靈時,他們就會扶持皇帝,掌握朝政。但由於外戚宦官過於腐朽,又缺乏合法性,必然不會長久。

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這樣寫道:“前漢給外戚篡奪,後漢仍舊用外戚,這件事情,把後世人的眼光看起來,很覺得稀奇,然而無足為怪。我早說過,外戚是一種特殊階級。凡是一種特殊階級,不到它應當滅亡的時候,不論它怎樣作惡,人家總是怪著階級裡的人,並不怪著階級的本身。這是社會的覺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無可如何的事情。”

臺灣已故學者柏楊這樣看外戚:“漢帝國可以說自始至終,都由皇帝跟外戚共同執政。開始時皇帝當然佔優勢,但是若干年代下來,皇帝生活腐化和壽命短促,外戚佔有優勢。等至外戚的優勢成為絕對優勢時,皇帝只有交出權力。”“東漢王朝皇族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即皇帝的年齡都很小。……這個現象使外戚政治的重演,不能避免。皇帝既然幼小,當母親的皇太后自然會成為權力中心。前儒家學派意識形態和多妻的宮廷制度下,皇后很少跟別的男人接觸,倉促間掌握全國的最高權力,面臨著她必須對十分陌生的政治行為,做最後決定,她的能力和心理狀態都無法適應。猶如赤身露體,忽然被拋到街上一樣,她恐慌而孤單,唯一可靠人物不是朝中大臣,因為她根本不認識他們,而是她平日可以常常見到的家屬,她沒有選擇,只有這些人她才相信能夠幫助她解決問題。”

山野老人認為,在今天看來,宗法制是不合理的,是不科學的,是封建社會的毒瘤,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不發展、不能突破,這都是宗法制的罪過。但宗法制使封建社會的皇權繼承有法可依,使外戚篡權,宦官專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相對較穩定地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

我在開頭提到,東漢前期三朝是很興旺的,光武中興就讓歷來學者為之唱讚歌,下一章,我向大家說說“光武中興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