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从汉中撤退,不用国力和刘备进行拉锯战?

胡话壶说


汉中之战,又被曹操称为鸡肋之战,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曹操是因为不重视汉中,才宣布从汉中退兵的。但是其实,曹军从汉中撤退,那是不折不扣的大溃败。曹操所谓的鸡肋,其实只是一种解嘲而已,说白了就是曹操嘴上不服输,一辈子打嘴仗没输过。



那么汉中之战,曹军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呢?真实情况就是,刘备在斩杀夏侯渊后,汉中之战已无悬念。当时刘备听说曹操亲率大军救援汉中。对旁人说,曹操来了也没用!汉中必然会归我所有。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备当时那么有把握,是因为他握有三大优势:

第一、刘备的准备更为充分。

其实从成都攻汉中,刘备一方的后勤压力会更大。但是刘备铁了心的要拿下汉中,对蜀中的后勤供养下了死命令,因此他不存在耗不起的问题。反观曹操,夏侯渊之死太过于突然,曹操也没想到夏侯渊会死。于是才临时出征,各种准备都比较仓促。

第二、刘备在战略上更有优势。

汉中之战前,刘备已经与孙权划分荆州。并且关羽还坐镇荆州,因此荆州那一边基本没有问题。除了孙权之外,刘备没有什么压力了。反观曹操,他的对手就太多了。这也是他一开始没有直接出兵汉中的原因。因为他要操心的事情比刘备要多得多。


第三、刘备在战术上也更有优势。

刘备与曹操对峙时,他的战术空间很大,曹操完全是被压着打,几乎没有胜算。下面详细的说一下这个优势。

刘备斩杀夏侯渊后,虽然汉中仍然在张郃和徐晃等人的固守之下没有丢。但是刘备已经反客为主,进入了汉中。并且刘备还凭借定军山的地势优势,在定军山上扎了大营。

刘备听说曹操前来后,他针对曹操在后勤运输上的劣势,做出了主动退回定军山,凭坚山势据守的策略。

而曹操为保护侧翼,防止刘备从定军山上冲下来,切断自己的退路,便选择了从阳平关南渡汉水,在走马谷南侧安营扎寨,与刘备在定军山下对峙。(扎营的位置与夏侯渊被斩前是一模一样的)


曹操当时选择的这个扎营地点,也正是曹军后来惨败的原因之一。

因为,当时汉中供养不起曹操的后勤。曹军的后勤要从关中运来。由于曹操是从褒斜道进入汉中的,所以他的后勤粮道可以用船走褒水河道,然后再从褒水转汉江,最后再沿着汉江往西,可以直接送到曹军设在走马谷的大营。

曹操选择用船走汉水运输粮草,各有一个优缺点。优点是水运省事,可以节省民力;缺点是刘备的势力已经渗入到了汉水南岸,可以对曹操在汉水上的后勤线予以打击。

曹军后勤线不安全的这个隐患,曹操自己也知道。所以曹操在抵达定军山后,为了尽快拿下定军山,及早班师,便令人强攻。结果曹军强攻不克,死伤惨重。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见曹操打的急眼了,便派出赵云和黄忠沿着汉水骚扰曹军被拉长至汉水以南的后勤补给线。于是,黄忠、赵云的这一击,还真的就把曹操的后勤线给掐断了!



随着后勤粮道被截断,曹军的军心士气产生了动摇。有不少士兵开小差,逃亡的现象比比皆是。刘备见曹军乱了,便开始下山,从正面挑战曹操。(就跟当初故意挑衅夏侯渊是一样的套路)

曹操见自己的军心涣散,他那还敢出营与刘备决战?如果继续跟刘备死扛,恐怕就得像当年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大败一样,曹军不被团灭也要被扒掉三层皮。

因此,曹操心想,刘备能断我粮道,我就不能断他粮道?于是曹操派曹真出阳平关,击退关下的蜀军,企图也截断刘备的粮道。要一旦曹真破坏阳平关外的蜀军粮道,刘备不仅粮道断绝,还因为隔着米仓山,而被困在定军山,成为曹操的瓮中之鳖。

只是很可惜,曹真没有办法从阳平关翻越走马岭,从北面包抄消灭阳平关外的蜀军,以断绝刘备粮道。而曹真断粮的最终失败,也表明曹操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最后,曹操只能避战,继而选择撤退了。

他当时安排:驻守阳平关的曹军(曹真、张郃等人)沿着陈仓道撤退,他自己带去定军山的主力部队则沿褒斜道撤退。也就是,怎么来的就再怎么逃回去。并且,汉中的老百姓也要跟着一起迁出去。


关于曹操的这次大撤退,如果仅从史书上来看的话,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曹军无论走哪一条路,都会与数十万的撤退老百姓一起挤在狭窄的栈道上。那么到底是百姓先走,还是曹军先走呢?刘备可正在后面追杀呢!后来在蜀汉混的风生水起的大将王平就是因为当时无法撤出汉中,索性就地宣布起义,归顺了刘备。

所以,曹操不仅是在汉中之战死伤惨重,就连后续的大撤退,也是惨不忍睹。司马懿后来对此就评价道:当年曹操入汉中,差一点就要大败而归。

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汉晋春秋》

而诸葛亮则说的更露骨:“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如果不是曹操跑的快,他就变成光杆司令了。

诸葛亮的话有吹牛的嫌疑,司马懿的话则有替曹操遮羞的嫌疑。但是如果把他们两人的话综合一下,可以看出,曹操在汉中确实是大败了一场,没什么好怀疑的。


并且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曹操在汉中确实是伤了元气。因为他从五月份开始撤退,刘备六月份就派兵拿下了汉中东面的上庸。而一直到八月份,曹操都没有发动反击。他怕刘备再出汉中,来夺关中。因此他就留在了长安,防着刘备。反倒是刘备心宽,提拔完魏延为汉中太守,坐镇汉中后,他自己就直接回了成都。



总的来说,曹操从汉中撤军,而不是集中全力与刘备决战。是因为他在战略、战备、战术这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地位。曹操他倒是想把刘备干掉,但是汉中之战的劣势实在太大了。曹操最后是不得已才撤退。

至于曹操他自己吹牛,说汉中就是个不重要的鸡肋,美其名曰:战略完胜!这完全就是事后打嘴炮。如果汉中不重要,能够说扔就扔,并且还赠送了夏侯渊的人头一枚。那曹操后来何必要兴师动众的去汉中找刘备拼命呢?最后闹到亡者甚多,闹到几至大败,闹到徐晃去荆州救火都只能上新兵蛋子的悲惨结局呢?

所以,汉中之战就是曹操败了,只不过他家大业大,败的不那么明显。并且,曹操事后还嘴硬,让很多人也相信了他没败,认为他还有实力跟刘备打拉锯战罢了。


Mer86


曹操同刘备争夺汉中之战,讨论过很多了。汉中之战的失败,才让刘备站稳了脚跟,真正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也让曹操饮恨。

汉中之争,前后三年。按理说曹操是防守,刘备是进攻,曹操占据有利位置,处于优势。但是,三年下来,曹操却不得不放弃汉中,退回关中。

这其中的缘由,总结起来有几点:

第一、曹军是局部战争,刘备是全面战争。汉中的得失,不会影响到曹操帝国的存亡。而对于刘备不一样,汉中没占据,就是敞开着大门,随时有灭亡的可能。所以,刘备是举全国之力,也要打赢这场仗。

第二、曹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汉中之战,是个大仗,曹军十几万的军队进入汉中。后勤保障需要关中地区提供。然而,莽莽大秦岭的阻隔,让曹操的后勤异常艰难,栈道艰险,运输不便,曹军时常断粮。到后期,曹军更是无粮草,士兵饥饿困乏到了极致。相反,诸葛亮在后方给刘备前线的供给很足。“男可战,女可运”的全员战争,做了充足的保障。

第三、战争后期,64岁的曹操已经无心无力了。当年侥幸拿下的汉中,对关中地区是险阻,对益州而来却是大道,难以抵挡。在后期的交织中,信心成了关键,保证信心的就是后勤粮草,却成了软肋。刘备大军,将煮肉的大锅,架在上风,肉香飘进曹军大营。敌军的吃吃喝喝大鱼大肉,自己饥饿难耐。信心被催垮了。

所以说,曹操失败不是输给刘备,是输给秦岭这个天然屏障了。就是曹操举全国之力,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这个交通问题是勒住他脖子的绳索,同刘备的便捷供给相比,他劳师远征是耗不过的。

阿呆是这样认为的,供商榷。


阿呆梦话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汉中一代真的是特例独行,在三大势力并行的夹缝中求生存。

  1. 地势: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把汉中一代夹在了中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中是成都的屏障,同时也是进攻中原的缓冲地带,不管对于曹魏还是蜀汉都是极为重要的。

  2. 曹魏失去汉中:从原著中得知,曹操在拿下汉中之后因为士兵远征辛苦而没有及时进攻刘备,而是派了张郃和夏侯渊镇守,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后来不仅被刘备夺取了汉中,还死了夏侯渊,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

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 曹操新败 ,在汉中战役中,曹操可谓是惨败,损兵折将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已经坐镇汉中,占了天时地利,短时间内绝对无法攻克,劳民伤财。

  2. 孙吴威胁,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上已经对局势很明了啦,孙刘两家打则合,打这一家的话,另一家也会打你,这样很不划算,况且孙权的势力也是很强的,经过这么久的休养生息那是兵强马壮,如果曹操为了汉中而打拉锯战的话,孙权一旦发难,到时候就没有国力来应对。

  3. 大势已定,蜀国夺取了西川以后,就已经明确了战略的目标,就是要占据汉中以图中原,以汉中为北进的大本营。蜀国有诸葛法正,魏国有吕蒙陆逊,而且两国的大将都还健在,想靠拉锯取胜非常困难,所以只能撤退。

  4. 蜀吴相争,汉中失利后,司马懿就开始献计让蜀吴在荆州之事上相争,这样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事实证明,司马懿的计策是非常成功的,这个计策也是曹操不再攻打汉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小编非常喜欢三国,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

Hardy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军征汉中张鲁,七月拿下汉中。而此时刘备率军五万在荆州跟东吴争荆州。于是立马跟东吴讲和,刘备回到成都。十一月张鲁投降,十二月曹操从汉中回到邺城。


刘备的谋士都建议攻取汉中,因为汉中是蜀地门户。黄权建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法正建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公元217年底刘备开始集结军队攻汉中,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军。

我认为曹操从汉中撤退不跟刘备打到底,原因:

第一汉中是鸡肋

汉中对于蜀地来说是门户,但对于曹操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汉中人口大部分已经让曹操迁空了。曹操得其人民,刘备得其地。三国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就等于是兵员和源源不断的钱粮。据三国志:汉川之民,户出十万。算一户四口,也有四十万人。

曹操自从汉中撤退前就汉中和周围人口迁移。据三国志:张鲁降,既(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张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这个落是指口还是户,我也不清楚)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据晋书地理志汉中全境只剩下两万五千户左右)有记录的汉中让曹操迁走二十万人以上,武都郡五万。一下子得了近三十万,胜过打胜仗。人口才是根本,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兵员、粮、税赋等。曹操带走的还有汉中的军队,他们原本也是汉中的。



第二:汉中险要已失

刘备从公元217年底派军军攻汉中,公元218年刘备亲率军攻汉中。到了公元218七月刘备已经对汉中曹军形成优势。据三国志: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就是说汉中之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据三国志乙: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就是说刘备认为曹操来也没用了。

但我的疑问是九月曹操率军到长安为啥没有火速赶往汉中。公元219年正月夏侯渊战死。四个月时间完全足够曹操赶到汉中。这时阳平关、定军山、兴势、南围等险要已经让刘备占据了。

这时夏侯渊战死,张郃在众人推举下为统帅。但曹操还是没有火速支援在汉中苦战的张郃徐晃。据三国志:三月,王(曹操,此时已是魏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在夏侯渊战死三个月才从长安出发去汉中。

但这时已经太迟了,刘备尽占险要。据三国志: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备因险拒守)

曹操率军跟刘备打了两个月,就从汉中退军。据三国志:夏五月,引军还长安。在这两个月间曹操主动进攻大败。据三国志:云(赵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第三曹操耗不起

曹操进不能打败刘备,不退则每天消耗巨大。汉中之战已经打了两年多了,汉中府库早已空。如果从中原运粮则损耗巨大。关中十室九空根本无力供养大军。

例如公元263年魏国十八万人伐蜀,不到两个月就面临断粮了。这时的魏国已经在淮南、陇西屯田多年。这时的曹操更加耗不起。曹操的粮草要从中原运输过来,经中原、八百里秦川、再到汉中。

据公元218年魏书载王(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於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



这些年来曹军连年征战,并有内乱。1公元215曹操率军征张鲁2公元217年曹操亲征东吴3公元218年曹彰率军征讨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4公元218年宛守将侯音等反,曹仁率军征讨。(关羽也有北上支援候音意图)5少府耿纪、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等人在许都起兵反曹,乘夜攻打曹操设在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


小鸿哥


汉中之战的规模在三国前期算很大的,不亚于赤壁之战,但是时间长、过程复杂、战事众多,偏偏史书记载又太简单,所以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中曹操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开始治兵,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准备时间长达半年有余,但在汉中与刘备僵持了仅仅两个月就撤出汉中,也难怪题主有此疑问,而且越了解汉中之战的经过就越让人感到奇怪。

首先,兵力上曹操占绝对优势。

刘军兵力不详,但此前刘孙争夺荆南时,“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可以认为这是刘备几乎所有的机动力量,前期进攻汉中的兵力也大致如此。即使加上后期紧急征发四川新兵,短期也到不了前线。

汉中之战以少胜多,是刘备最得意的一战

曹军起初与刘备作战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汉中的征西将军夏侯渊部,一支是陇右的都护曹洪部。根据《檄吴将校部曲文》:“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可知仅夏侯渊部曹军就有五万之多,与刘备不相上下。而曹洪所部有骑都尉曹休、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兵力也不少。到后来曹操大军至,号称数十万,至少也是刘军的数倍之多了。

其次,曹操在战场上并未处于下风。

汉中之战,包括多次战斗,其中曹操获胜三次,刘备获胜两次。



下辨之战:“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而氏雷定等七部万馀落反应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御超等”,结果是“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曹军获胜。不过刘军只损失了先头部队,张飞、马超的主力无损,还收降了少数民族七个部落一万多人,始终在汉中、武都之间,使曹洪不能支援夏侯渊。

马鸣阁道之战:“(刘)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曹军获胜。陈式并不算刘军的高级将领,不过数千兵力,因此只是一次小胜利。

定军山之战,给汉中曹军以沉重打击,杀死两位主将(野战军主将夏侯渊和地方军主将赵颙),迫使曹操率大军进入汉中支援,大大加重了曹军后勤压力

定军山之战:“(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夏侯)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刘备获胜。

阳平之战:“以(曹)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曹操获胜。高详与陈式地位相仿,这也只是一次小胜利。

汉水之战,意义重大不低于定军山之战

汉水之战:“(赵)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大型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获胜。

那么,曹操在战场上并未遭受不可承受的损失,也没有遭到决定性的惨败,为什么就撤退了呢?

后世多认为,汉水之战是曹操速败的原因。如,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明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其实,这主要就是出于一个共同认识:汉中之战是一场后勤战,曹操的后勤补给出了问题,无法与刘备相持下去。

曹军补给线漫长、低效而脆弱,难以承担大军远征长时间的消耗

汉中盆地北面的秦岭海拔在2000米,给关中入蜀带来处处险阻,只能靠几条深峡河谷穿行其间,其中褒斜道(五丈原至褒城)为主补给线。但是这条路“直如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而到了褒城,西去阳平、定军山前线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曹操的补给线是漫长而又脆弱的。相比之下,刘备的补给线要短得多,而且方便安全得多。



刘备利用汉中的地理特点,“敛众拒险,终不交锋”,不与曹军正面决战,让曹军的兵力优势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则不断以游军钞略曹军的补给线,汉水之战就是在刘军对曹军的补给线进行打击时发生的:“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汉水之战,曹操军不但损失了大量的军粮,失去了与刘备相持的资本,追击来袭刘军又反遭挫败,这对曹操军的士气打击是非常大的。而损失了好不容易囤积的军粮,再从长安运过来就跟不上了。由于经常吃不饱饭,像王平这样的川籍官兵纷纷投降,关中士卒则逃亡归乡,曹操军已经无力再与刘备军相持下去了。



于是,在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两个月后,曹操军无奈,只能选择放弃,撤出汉中。“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逃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


海军史研究会员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后勤补给跟不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其实就是打后勤。再强大的军队,失去了后勤保障,瞬间就会崩溃。后勤线就是军队的生命线。

但是汉中之战的曹操,遇到了与北伐的诸葛亮同样的问题。

那就是高耸入云的巍巍秦岭!

诸葛亮是从汉中向北穿越秦岭,曹操是从关中向南穿越秦岭。

笔者曾多次往返于成都与西安,一路上山连山岭叠岭,除了隧道就是高架桥,有的山峰甚至已经超过了九十度!

更何况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秦岭的路,是真的不好走!

汉中的曹军,后勤线十分脆弱。根本不可能与刘备长期相持。


雪上加霜的是,曹操好不容易运到汉中的粮草,被黄忠和赵云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

粮草没了,十几万大军只能喝西北风。不撤退还等什么?


上将嗳福斯


因为耗不起!曹操从国力上强于刘备没有错,但是地利上却对刘备有利。当时刘备占据了剑阁天险,只要两万部队就防守得住十万大军的进攻。在钟会伐蜀的时候,5000蜀军就挡了十八万大军好几个月。 而剑阁对汉中一线地区则无险可守。当时蜀汉在川中的部队有11万之多,曹操要想保证汉中不失守那至少得留下10万的部队。所以呢,这其中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刘备想要防守,他就把两万兵往那里一摆,如果想要进攻他就把11万部队全部压上去;而曹操一面,他不管进攻防守都得摆十万大军在那里,那么双方之间的物资消耗比例就是1比5。

除了作战部队的损耗,后勤补给路线的损耗也很大。当时刘璋长期对抗张鲁,在剑阁囤积了大量的作战物资,这使得刘备根本不用怎么派后勤部队就可以满足军需了。而曹操的大本营在许昌,最近的物资集散中心也在长安,距离汉中都在千里之外,他必须调集战斗人员3倍以上的后勤部队才能满足需求。这就是曹操征汉中动用40万人的主因,其中的30万人就是后勤补给部队,这些人也要吃军粮的,每日消耗粮草2万担,曹操再强也无法长期支撑这种花费。


优己


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单独正面对抗曹操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整个川蜀地区的政权趋于稳定。汉中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整个川蜀政权的咽喉之地,刘备控制了汉中,进可以出中原,图谋进一步发展,退可将敌人挡在汉中门外。为了夺取汉中,刘备是举全国之力对抗曹操,并在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汉中之前先发制人,派老将黄忠斩杀曹军主帅夏侯渊,导致曹军军心大乱,而刘备军中众志成城,士气高涨,趁机抢占了有利的地形。而且汉中离刘备的大本营比较近,后勤支援非常方便。而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他的大本营己经不是特别稳定,还要用大量的兵力防备东吴的偷袭,且汉中这个地方离曹操的势力非常远,军中粮草补给十分不便。面对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长期耗着,不如暂时放弃,所以,曹操下令撒退,并将当地的百姓全部移走,只留给刘备一座空城。


冷暖自知274497472


汉中之战假设曹操取胜,还有两种情形:一是取汉中后能够顺带取川,二是不能取川而在汉中形成相持。当时刘备兵锋正劲,顺带取川断无可能。若形成相持则对刘有利,对曹有弊。汉中近巴蜀而远许都,如果强取汉中逼急了刘备,会把自己拖入长期持久作战的泥潭。同时荆州的关羽,江东的孙权都可能趁势起兵。个人感觉孙权一定会起兵,兵锋可能北进攻曹,可能西指攻荆州,曹操拿不准,不如暂退以观时变。曹魏强势则吴蜀相合,曹魏示弱则吴蜀反目。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这一点,夷陵之战极大的消耗了蜀吴两国,奠定了曹魏独强的局面。


海纳百川溪


还原一下整个汉中战役吧。

第一回合,双方都是试探为主。率先出招的并不是刘备,而是曹操。刘备拿下成都,曹操几乎也在同一时间拿下了汉中,司马懿力劝曹操称刘备新入川根基不稳立即进攻,曹操未完全采纳建议,但是派出张合作为试探,攻击巴西郡,巴西正是张飞的老巢,张飞的部队在入川战中一路所向披靡,士气旺盛,两虎相争,张飞把张合在瓦口关打了个灰头土脸。

第二回合,瓦口关大胜,毫无疑问给刘备打了一针强心剂,刘备转而开始进攻。这次攻防两方掉了个个,张飞与马超作为进攻方攻击下辩的曹军汉中主力部队,曹洪和曹休曹真;陈式分兵攻打马鸣阁道的徐晃部队,结果也是掉了个个,两路蜀军均为完败,雷同和吴兰战死,考虑到魏军主力还未到汉中,蜀军实际上已进入不利局面。

第三回合,双方都把战场转向了定军山。这一段熟为人知就一笔带过了,结果是夏侯渊,赵颙被阵斩,定军山被黄忠拿下,刘备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役的颓势。这个时候,曹操的主力大军也赶到了汉中。

第四回合,刘备这时候展现了一个顶级统帅的风采,固守不战。紧接着是汉中战役一个最具亮点的小插曲,汉水之战。黄忠继续开挂,偷袭烧损北山曹军粮仓,赵云充分展现了当年辽东白马义从的风采,帅数千人摆空城计大破曹军主力。

汉水战后,曹军并未失去战斗力,但是粮仓受损后,粮草补给已经开始告急。同时整个战役下来,除了第二阶段外,另外几个阶段蜀军都是明显占上风,胜多负少,多次败仗造成曹军整体士气非常低落。

这个时候,曹操非常谨慎的选择了退兵,同时还将汉中一带百姓全部带回到关中。曹操的这一决定,和后面诸葛亮在丢街亭后迅速做出的决定,完全如出一辙。这两位军事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不打逆势仗,及时止损。1700多年后,另一位军事家毛先生也给这个理念做了一个总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