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鋪開中國地圖,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關中平原位於中國現有版圖的中部,幾乎處在圓心上。因此測量中國大地座標的原點在這裡,測量時間的原子鐘也在這裡,這裡是中國時間和空間的原始點。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要想了解地處“大地原點”上的關中平原,自然要從“關中”這個名稱開始。

“關中”這個稱謂,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由於這塊土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草豐美,是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那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年代,為了防備敵國的進攻和進攻敵國,在我們居住的這片屬於秦國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設有大散關,東面設有函谷關,南面設有武關,北面設有蕭關,所以把圍攏在這四關之中的地方就稱作“關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等都是對“關中”一詞的最早記載。

因為地處潼關以西、寶雞以東的平原地帶,所以人們叫她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是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關中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橫貫陝西的秦嶺和渭北北山山系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里,西安附近約75公里,眉縣一帶僅20公里,至寶雞逐漸閉合成峽谷。因在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稱“秦中”之說,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人們比較生疏的“北山”。

在因毛澤東詩詞而聞名天下的現今寧夏涇源縣的六盤山,其餘脈向南延伸到隴縣和寶雞西部,稱為隴山,向東的一支延伸到千陽、鳳翔、岐山、永壽,與北山相連接。

而“北山”則泛指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的一系列以灰巖為主的石質山丘。

北山山系分為南北兩列,北列為低山丘陵,主要峰嶺有鳳翔縣的老爺嶺、永壽縣和麟遊縣之間的永壽梁、旬邑縣的石門山、宜君縣的廟山、韓城市的大嶺等。

南列丘陵山地自西向東有岐山縣的岐山、東崛山,扶風縣的瓦罐嶺,乾縣的梁山,禮泉縣的五峰山、九嵕山,涇陽縣的北仲山、嵯峨山,富平縣的將軍山、金粟山,蒲城縣的堯山,合陽縣的梁山等。

兩列山地之間分佈著寬20~30公里的黃土臺原,這就是陝北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分界嶺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關中因四面高山環繞,所以地勢險要。

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

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後的情況下,關中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間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關中的。因此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也成為不少帝王選擇在關中建都的原因。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那關中平原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呢,這就不能不說說渭河了。

作為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就很雄奇,她雖然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但這裡竟是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西端兩大地質構造的交匯帶,又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連接處,由此看來,渭河也是出身“豪門”。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渭河從發源地一路向東,流經甘肅、寧夏和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在陝境內502公里,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佔我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難怪她能夠創造出這麼壯美的一片平原,成為關中的“母親河”,最終也使自己匯入黃河而歸於大海。

由於是她沖積而成的平原,所以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加之她曾是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故地,東西長度有720多里,陝西人就號稱她為“八百里秦川”。

渭河確實是陝西的生命河,是關中的母親河,因為在她的陝西流域裡,居住著2500萬以上的三秦兒女,他們又耕耘著全省56%達3.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貢獻著65%的國民生產總值。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提起“天府之國”,人們自然想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四川盆地或成都平原,如果說與陝西還能扯上什麼關係的話,可能就是秦國的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雖然說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指向,而且多年來是唯一指向,但在講述關中平原的歷史時,我們必須指出,因為有了關中平原,歷史上才出現了“天府之國”這個詞,換句話說,關中平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在關中,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並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

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幹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

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饒與秦嶺也功不可沒,秦嶺的北麓發源了6條河流,所以,關中自古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水熱條件適宜農作物的種植,是中國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從戰國時起關中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

公元前338年,蘇秦到秦國遊說秦惠王時就稱秦國的關中是“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前漢書》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

公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125公里,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

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

早在《尚書·禹貢》中,把關中的黃壤土,就定為上上等,即是最適宜種植農產品的土地。經過周、秦、漢三朝的開發,以及秦、漢政府在關中大力興修水利,使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關中都城的經濟。西漢時,關中已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粟米的儲備,牲畜的數量,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司馬遷的《史記》稱,“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說,關中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只佔全國的十分之三,但卻擁有全國十分之六的財富。這充分顯示了關中在古代中國的經濟地位。

所以,那時的八百里秦川又稱為“八百里米糧川”。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我國至少有7個地方曾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這就是:陝西的關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山西的汾河盆地,北京所在的華北北部,太湖平原,福建閩中地區以及瀋陽一帶。

除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外,其餘5個地方只是個別典籍作為個例或在個別時期稱其為“天府之國”,基本都是曇花一現,所以相當多的人並不知道。

就是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雖然秦漢時期就有了“天府之國”的桂冠,在文字記載上比成都平原早了800多年,但五代以後,關中地區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戰亂不止,經濟凋敝,元氣大傷,“天府之國”已名實相悖。倒是成都平原後來居上,“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保持至今。

明清時期,即使偶爾被人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大概也只是追憶了,因為就連生活在關中的人,也不知道腳下曾經是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千年文明榮耀著中華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黃河文明的搖籃又在渭河流域,也就是關中地區。

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可知,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於關中地區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

後來,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炎帝和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關中地區,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黃的華夏族在秦朝以後稱為秦人,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他們身上流淌的血液和種植的文化基因造就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民族。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經考古發掘證實,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這裡是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的地方,這裡是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這裡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這裡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

這裡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築、織布、製陶等生產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築等等。

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也許由於春的嫵媚,夏的熱烈,秋的爽朗,冬的寒冷,才造就了關中平原多彩的歷史,使她成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選之地,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長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後長達一千一百多年,成為我國建都時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時間最久、都城規模最大、歷史文化遺址最豐富的中華古代首要政治中心。這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國曆史中都極其罕見。

可以這樣說,因為有了炎黃,中華民族才血脈相連生生不息;因為有了周朝,我們開啟了禮儀之邦的旅程;因為有了秦朝,我們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石;因為有了漢朝,我們有了大漢雄風般的豪邁基因;因為有了唐朝,我們譜寫了傾倒世界的絕代風華……

關中,中國時空交錯的原始點……

關中,有說不完的英雄壯歌;關中,有道不盡的風花雪月;關中,有隨處可見的秦磚漢瓦;關中,有朗誦不盡的詩歌華章;關中,有72座帝王陵編織成的“東方帝王谷”;關中,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載著見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成長。

所有這些,不僅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成為關中滲入血液裡的最輝煌的榮耀,哪怕遺失了“天府之國”的桂冠,還把這份遠去的榮耀當做寶貝揣在懷裡,暖和著,撫摸著,回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