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有南阳明清地方志的承认,卧龙岗有吗?

飘逸的历史


这个问题争近两千年,却没有答案,原因是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史籍记载混乱。

其实最初是蜀国老百姓怀念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坟墓不好找,于是老百姓就随便到处祭祀。有习隆(估计是习凿齿的祖宗)等上书后主刘禅,说与其让老百姓野祭,不如政府正式修庙来祭祀。于是官家豪族开始修庙拜诸葛亮。

习隆习氏一族終于汉蜀,因为光武帝刘秀与襄阳习家有旧恩,所以习家在襄阳为诸葛亮制造故事也是正常的。到习凿齿治史,襄阳邓州归晋,其渴望政府如诸葛亮一样北伐,敬仰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蜀国旧臣黄权归降魏国,为南阳地方官,建庙祭祀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底是习家所称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还是黄权所称诸葛亮耕作之地是真,正史没有记载,估计已经不好考证。不过自从习凿齿认准襄阳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之后,历代沿袭,再不做考证。比如《水经注》沔水记载,也是依靠习凿齿等说曾经见过诸葛亮家旧宅而说,沔水东流经诸葛亮旧宅南。称其山为隆中。

首先《三国志》记载诸葛玄与刘表有旧,居家投奔刘表,这个说法不可靠。诸葛玄先投靠袁术,袁术大本营在今天南阳市宛。袁术与刘表貌合神离不是一家人,后来袁术落败,更不可能收留诸葛玄一家。所以诸葛玄如果有落脚地,一定在今天的南阳市,不可能在襄阳。但是随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在襄阳呆一段时间是有可能的。

其次,虽然习凿齿坚持诸葛亮旧宅在隆中,何故今日襄阳隆中古籍不多,多靠文献支撑呢?




野也史记夫


首先汉代南阳是南阳郡,下辖37县,宛县(今南阳市)是其中之一,宛县≠南阳郡

正史《三国志》记录诸葛亮叔叔与刘表素有旧,往依之,刘表在襄阳,所以诸葛亮随叔叔去了襄阳,“玄死诸葛亮躬耕于野",与《三国志》有同等史学价值《三国志、裴松之注》,指明诸葛亮在襄阳西躬耕,到此诸葛亮隐居地大白于天下

《隆中对》是诸葛亮的语言记录,诸葛亮亲口告诉人们宛(南阳市)已经被曹操占领。

后面晋朝,王铨、王隐的《蜀书》,习凿齿《汉晋春秋》,刘宋《荆州记》,宋司马光的《资政通鉴》等历史著作都讲明在襄阳

诸葛亮的亲朋,老师,同学、妻子都落户襄阳说明诸葛亮生活圈在襄阳

学术界一致认为诸葛亮生活在襄阳合情合理,同时河南官方也认可诸葛亮躬耕在襄阳








提醒辣语


这里的隆中,可以理解为隆起之地,按我的理解,隆起之地很多,未必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他对诸葛亮在南阳的哪个地方,也是拿不准的,于是采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说法,躬耕于南阳。而没有说襄阳隆中或者南阳卧龙岗。至于提问者说的问题,我觉得可笑,明清南阳地方志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犹之于今天的所谓专家学者认定的诸葛亮躬耕地就在现在的襄阳隆中,所谓认定而不是勘定,是不足为凭的。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诸葛亮躬耕地具体在南阳哪个地方,要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说话。

还是那句话,问题可以讨论,但不能武断。鲁迅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希望两地学者共同来揭开历史的面纱,让诸葛亮早日回家。

谢谢大家的阅读!


淡定秋菊


在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地方志上,南、襄两地躬耕地之争日趋明朗化。而由国家统一编写的《一统志》和《地理志》则多采取“两说兼收”的方式,并将“躬耕”和“隐居”做了适当的区分。如《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冈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同时又说襄阳西北的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亦载:“卧龙冈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至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而在襄阳府《山川》条又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南阳县》下载言:“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而在《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冈。”而在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南阳府志》载:“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草庐在其内,前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渠百十道,数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处。旧为祠以奉之。”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坊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于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另外,元明清三代是中国戏剧发展最为兴盛的时代,其中,有关诸葛亮的剧目十分丰富。元代剧本中,有《黄鹤楼》、《西蜀楼》、《博望烧屯》等,明代有《草庐记》等,清代有《西川图》等。在此基础上,后代改编和创作的还有《群英会》、《借东风》、《芦花荡》、《空城计》等数十种。其中《空城计》里诸葛亮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学天书知阴阳易掌乾坤……”在民间曲艺作品里,有关诸葛亮的内容更为丰富,如《全相三国志平话》有:“徐庶曰:‘……卧龙者,诸葛亮也。现在南阳卧龙冈,盖一茅庐……不数日,弟兄三人前往南阳卧龙冈去请诸葛。”当时民间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谜语:“南阳诸葛亮,坐在中军帐,摆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文艺作品中的这些内容,使人们一听到诸葛亮便想到了南阳、卧龙冈,三者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个时期的诗文、碑刻较隋唐时期更为丰富,如《卧龙岗志》收录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人入汴,曾任参知政事的陈与义避乱襄汉间作《次南阳》诗,有“卧龙今何在,有冢已半摧”之句。《隆中志》也收录有曾巩、王安石、苏轼、王柏、茹敦和等许多名人到隆中对诸葛亮的赞颂和所见所闻的诗词。不过,两志所收诗词有一部分并无明确地点,内容亦无隆中、南阳之字眼,不能作为时人认知诸葛遗迹的证据。例如《隆中志》收录有王安石的《诸葛武侯》诗:“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这里边“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隆中,除非按“襄阳说”一贯的思维,即“诸葛亮的南阳意指隆中”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证据”。另外,此时期各地武侯祠的楹联、匾额中关于南阳诸葛亮的内容也很多,仅陕西勉县武侯祠中就有“山光犹拟南阳卧”、“不负南阳三顾”、“高卧南阳”、“南阳高躅在”、“南阳卧龙”、“出阳都,耕南阳”6处。

客观地讲,宋代诗人咏吟襄阳隆中的诗要多于南阳卧龙岗,其中原因,大概和有宋一代一半的时间是偏安江南所致。而其后的元明清三代则大不一样,《卧龙岗志》收录有三代171人的咏吟南阳卧龙岗的诗作,《隆中志》则仅收录有29首诗作。可见,凡国家统一之时,文人和官员对两地诸葛亮纪念地的认知总是南阳重于襄阳。不过,这个时期追思、歌颂诸葛亮的诗文虽数量较多,但多为“发思古之幽情”,“触景生情”而已,其在旅游宣传上,可以使游客兴趣盎然,但于躬耕地之学术研究上,并无太大的史料价值。不过,这种状况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逐步提高,以及当时人们对两地诸葛遗迹的认可,虽有分歧,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没有出现针锋相对的论证和解读,也没有所谓社科院历史所认为的“历史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岗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的现象。


奔流到海不停留


国学大师有全国的县志,我也找到我们汝州明正德的县志,有各朝代历史地图,好多古书,下载免费,祝福感恩!











古城卫都


隆中有元、明、清国史和襄阳地方志承认吗?当然没有。

国史高于方志,野史服膺正史。有元、明、清国史认定南阳卧龙岗躬耕地,方志肯定与否关系不大。按照襄阳说网友“此南阳非彼南阳”高论,现代中国也不等于古代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归零。难怪棒子要抢孔子、屈原!

看来这届襄阳说网友真的不行,呵呵。





中華釣魚島


今天南阳站不住脚



O天神下凡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无愧于天1


哈哈哈,自己选择性失明就以为别人也会选择性失明?跟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大家看看截图,看看提问者的嘴脸就明白了,禁止跟自己声音不一致的人的评论,这样就看不到跟自己声音不一致的言论,这跟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真相从来不怕被怀疑,只有谎言才害怕被揭穿。



观海听涛365


有诸葛亮承认,有教科书承认,有历朝历代官方认定,其它南阳不稀罕,要不南阳,张衡,张仲景,范蠡,姜子牙都给你,你也改名南阳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