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黄康锐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际上并不是值得骄傲的。明朝的伟大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明朝得国正。什么意思呢?中国历史上真正白手起家建立统一王朝的有两个人,一个人是刘邦,他建立了汉朝。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汉朝低层公务员,靠着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天下。特别是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非常的具有帝王气象。汉朝在历史上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说让现在的人感慨万千。

朱元璋建立明朝实际上比刘邦建立汉朝更伟大。因为宋朝被元朝消灭以后,汉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朱元璋建立明朝真正做到了再造神州。因为宋朝一直就是割据政权,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身边总是有各种政权崛起,比如辽国、金国、西夏、蒙古。倘若元朝持续的时间久一点,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毕竟刘邦的敌人是只是秦朝以及国内的势力。朱元璋的道路更加艰难,成就也更大,在开国君主的统治时期就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制。

第二,明朝制度的创建。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手段比较残忍,但是不得不佩服他。大明王朝的制度便是他一手建立起来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明朝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原王朝已经灭亡几十年了,很多制度的传承以及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能够自己建立明朝的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清朝入关以后,很多制度都说完全继承明朝的。

另外一点,大明朝的制度设计初衷有些非常好的东西。比如官员数量小。大明朝当时全国官吏也就8000多人,老百姓的负担并不重。只可惜后来统治者没有保持好。

第三,文官政府。很多说东林党人误国,但是文人政府的确是大势所趋。这应该是超出朱元璋的意料之外的。明朝朱棣以后,文官集团就越来越重要。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是有些本质的差别的。明朝很多时候大臣都能够有效的限制皇权,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党争严重的原因之一。明朝的皇帝出了北京城都难。清朝可以说大多数的时候,皇权都是有绝对优势的。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游玩,这应该是明朝皇帝难以想象的。

前面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并不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南宋的灭亡才是真正轰轰烈烈。大臣背成小皇帝跳海,随同自杀的据说有几万人,真正可谓是死的壮烈。崇祯帝实际是死得非常凄惨。他本人一直想要议和和南迁,只可惜做不到。自己带着一些人想杀出去,没办法再自杀的。可以说晚年的大明,崇祯帝真的是众叛亲离。


历史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明朝的皇帝想砍人。

谁能想到,一个300多年前就已经凉透的王朝,在文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居然还有如此大量的粉丝为它招魂。

在这些人的眼里,明朝不仅创造了旷世未有的文明奇迹,更开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领土面积。没有明朝,5000年中华文明将一片灰暗;没有明朝,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就无从谈起。

然而,这些对明朝大力吹捧的人,就如同将观众雷得外焦里嫩的抗日雷剧一般,那些超人一般的抗日英雄,看似为国争光,实则是对革命先烈的严重侮辱;那些导演的创造力,看似不拘一格,实则脑袋缺弦儿。

对明朝的无限拔高,表面上是对明朝的肯定,实则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明朝的一文不名。

而这些死忠粉,怀着对明朝的赤胆忠心,却将明朝逼向翟某临式的“学霸死局”。

明朝到底有多少能量,自己知道就好,有必要大秀特秀吗?

不过这些粉丝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就是要强行尬演的同时,秀一把自己的智商。

那句如雷贯耳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粉丝的“座右铭”,“口头禅”,到底是不是谣言?

当然不是,因为谁要是把谣言炒上了天,那不等于是脑子有坑吗?

但是这句所谓的“事实”,不是出自明朝的哪部典籍,不是出自粉丝们的高度概括,而是出自粉丝们口诛笔伐的所谓“清粉”阎崇年之口。

也就是说,他们在开着日系车抵制日货,拿着三星手机高喊“韩货滚出中华”,其画面之滑稽,可以说非常搞喜了。

所以,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加上前面那如雷贯耳的“四不”豪言(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共同构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笑话,哦不,是最大的谎言。

为何静夜史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因为静夜史疯了,疯到已经看透了这一切。

很多人都认为,作为明朝的典型象征,“天子守国门”应该是被动技能,毕竟是“守”嘛?而“君王死社稷”是主动技能,毕竟是主动“赴死”。

所以“天子守国门”的决绝,送给朱棣之后的14位伟大的大明帝王;而“君王死社稷”的悲壮,留给大明历史,也是人类史上最悲情的帝王崇祯皇帝。

不过,激动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现实情况和梦中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截然相反的。

也就是说,“天子守国门”是主动技能,而“君王死社稷”则是被动技能。

粉丝们在狂想大明疆域天下第一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如果大明的疆域真的天下第一,北京会成为“国门”吗?天子需要以身犯险吗?

这是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当然,粉丝总有自己的解释:忽略那些领土的细节,你看只要老百姓过得好,要那么大领土干啥?再说,你看大明的帝王,主动搬到抗敌一线,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简直就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针对这样的恭维,朱棣表示:“给我拖出去砍了”。

因为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时,北京根本就特么的不是“国门”!

这当然是真的,虽然明朝疆域没有囊括整个西伯利亚,但还是将漠南地区纳入了版图,特别是朱元璋开国时期。

为了取得对北元的压倒性优势,防止北元死灰复燃,朱元璋在漠南草原上,修建了东胜卫、大宁卫、开平卫等一系列卫所。

作为朱元璋的得意之作,卫所虽然在明朝中期之后相当扯淡,但是在朱元璋时期还是相当靠谱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明朝确实将漠南地区,也就是长城以北数百里的土地纳入了大明版图。

作为草原上最肥美的地方,朱元璋的做法对北元而言可谓釜底抽薪。所以北元,还有后来的鞑靼和瓦剌做梦都想夺回梦中的青青草原,于是关于长城以北卫所的争夺就开始了。

当然,大明之所以被周边政权待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周边政权只是表现出了一点对领土的欲望,大明便慷慨放弃。当然,程序依然是“赏赐”。

而长城以北的卫所命运就更有意思,因为朱元璋死后,随着卫所制度的崩坏,这几个卫所就首先不行了。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绑架宁王朱权,大宁城作为草原明珠,至此成为一座空城,随后被蒙古人笑纳。

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开端。朱棣篡位成功后,1402年,朱棣放弃东胜卫,将河套地区让给蒙古。

大宁卫和东胜卫的相继放弃,使得长城以北的卫所再也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开平卫成为塞外孤堡,已经无法发挥迟滞蒙古人的目的。于是1435年,明宣宗内迁开平卫。

至此明朝在长城以北的卫所全部放弃,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门。

所以在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时,北京并不是国门,真的不是!

而“君王死社稷”就更讽刺了。在李自成大军压境前,由于崇祯的刚愎自用,对他人尤其是对太子的不信任,再加上扯淡的东林党,致使崇祯失去了最后的出逃机会。

待到1644年3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已经无路可走。城破前夜,崇祯在东华门挨家挨户向官员求助,始终得不到回应。

于是绝望的崇祯最终走上煤山,为大明王朝做了最悲壮的注解!

但,再悲壮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谎言再吹,也还是谎言,除非大家都傻了。

最后,静夜史想说的是:

明朝,从当时到今天,始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专制王朝,它有辉煌,也有着所有王朝身上的不足,所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用明朝抨击元朝和清朝的做法,不仅不道德,而且没脑子。因为就和翟某临等明星一样,“学霸”人设吹得再天花乱坠,始终掩盖不了内心的自卑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而群众始终都在线,这些伎俩是没有用的。

而且,静夜史也想送给非明粉们一句话:当你的反驳只能收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怒怼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们真的很傻很天真。试想,别人出个“三”自己就出“王炸”的人,手里是不可能有几张底牌的。

而静夜史也想送给明朝粉丝们一句话:爱好历史本是好事,但爱好不等于狭隘,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不是明朝的全部,更不是历史的全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说到明朝,就和近期的《流浪地球》一样,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但事实求是的说明朝是很刚烈的,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也是后人的总结。

在汪郎看来,朱明皇朝“守国门未必,死社稷必然!”


1、自永乐帝迁都北京后,事实上明朝和前期的瓦剌、后期的鞑靼边境线完全不同的,并不是单纯的长城为界,长时间内明朝对分裂的蒙古部落是无处打压状态的。

即使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依然扭转了局势,在军事上对蒙古部族处于绝对优势;只有在嘉靖帝上台后,明朝才收缩了西北、北方边境,军事力量虽然在,但压倒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天子守国门”只是永乐帝加强对以蒙古部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压,而后继之君只是惯性使然,延续永乐帝的国策,同时也是习惯了北京城的生活而已。

这里毕竟是大明朝的政治中枢!


2、“君王死社稷”是对明朝充满好感的后人对崇祯帝的同情,更是对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南明皇帝的默哀!

在封建专制王朝时期,皇帝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像刘禅那样活着的亡国之君毕竟是少数。

事实上崇祯后期,明朝有迁都南京和固守北京的争论,只是一群文人墨客操纵着口鼻耳舌,加上崇祯自己的优柔寡断,丧失了大好时机。

不然迁都南京,明朝国祚还能延续!

当然,无论是崇祯,还是后续的南明各位帝王,既没有顺从流民政权,也没有投降满清政府,不管是自缢还是被杀,慷慨赴死这是不变的事实!

所以“君王死社稷”并非谎言,而是事实!

这一点,比那个姓谢的太皇太后抱着小皇帝,带着一帮文武废物开城投降要强得太多!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看到这个问题,本不抽烟的我点上一支香烟,陷入了沉思……

一时间,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之类的话一股脑的涌入脑海,弄得我头皮发麻!

我知道,这是明粉们的惯用技能,缝撕B必用,且屡试不爽,还自我感觉良好!

那么,这个被明粉们奉为经典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究竟是真实还是谎言呢?

个人认为,真假参半吧!

毕竟,朱棣五次亲征漠北,明英宗是上前线打过仗的,虽然被俘虏了,但也算是有过守土之功;正德皇帝也上阵杀过敌,崇祯皇帝更是以死殉国!

但是呢,还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并不是说你皇帝住在北京,就算是在守国门,明朝昏庸无能的皇帝也不少,炼丹的,做木工的,几十年不上朝的,这也是事实。

试问大家一个问题,相较于汉朝皇帝守国门的方式,让大家做一个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小老百姓,你会选择明朝皇帝还是汉朝皇帝来守国门呢?

我个人选择汉朝的皇帝来守国门,可以做一个对比,汉朝守国门的方式是主动的,主动出击,直接把国门推到别人家家门口去!

而明朝守国门是被动的,是把国门修到自己家门口,然后到了朱棣之后的明朝,那么多的天子轮番守国门,却也没有把国门守好!


关西七卫丢了,皇帝被人俘虏了,后来更是国家都给人从国门外打进来灭了!

因此说,这明朝“天子守国门”,并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先不说守国门本就是天子的指责所在,且老百姓也不关心你天子怎么守国门,关心的是你能不能守好这个国门!

很明显,明朝“天子守国门”并不是很成功!

而“君王死社稷”就更是无从说起了,除了朱元璋,朱棣,崇祯皇帝之外,有多少明朝皇帝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的?

更有甚者,是死于追求长生不老的“事业”上!与“死社稷”毫不相干了!


个人认为,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朝代,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个别人的心思,大家都懂,淡淡的吹一下就行了,别吹太过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真的有这么好,皇帝真的如此勤勉,如此尽心尽力,又怎么会有明末的农民起义呢?

对吧?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汶与川


首先来说,我为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没问题的。

前一句,“天子守国门”,说的是当时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此次迁都使得北京成为京城,让守卫北方变成守卫京城,在明朝时期,北方确实是需要着重防守的地方。而天子自然居于北京城内,当然也就算是是立于国门上。不管当时朱棣是因为自己在北京根基更深还是为了自己守国门,事实摆在这里,他确实守在了这里,他的后代,没有哪一个人说是在在北京危险之时选择放弃北京(在实际执行上,不论有没有想法),至少土木堡之变没有,皇太极入关的时候还没有,之后的南明朝廷不算,所以说前一句没问题。

再说后面一句,“君王死社稷”,这件事也就指的是崇祯煤山自缢殉国。

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队攻入了北京城内,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然是无可奈何,只得先杀了皇后,后妃,皇子,公主,带着贴身太监去煤山自杀,而且临死前还留下了遗言,说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由此来说,他确实是为了社稷而死,并且为了保持皇族的最后一点尊严,避免自己的亲属受更大的侮辱,把他们杀了,自己也自杀了。总也比刘禅,李煜啥的好很多。

所以说这些都是事实,但也没必要刻意拔高,这些或是当时的战略要求或是为了自身颜面与职责,当然,能做到已是不易,说说它是谎言未免太过刻薄。

感谢浏览,觉得我写的还可以的话可以点赞关注一下哦,谢谢啦!


梦中的历史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能够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同的。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仅仅从表面上来看,勉强说得过去,因为朱棣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而北京距离当时 的明朝边界很近,所以如果用非常文学化的描写来说,将此现象美化为是“天子守国门”,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君王死社稷,这是绝对的无稽之谈,就因为崇祯皇帝面对攻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军,在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帮助他的情况下在煤山上吊,就说他是为了社稷而死,显然是很牵强的,实际上崇祯皇帝之所以自杀,不过是不想自己被抓受辱而已,和社稷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他的治下,明朝的灾民越来越多,最后他的死也和农民老百姓的反抗密切挂钩,这甚至可以说是“社稷”要灭掉崇祯。

天子守国门,从表面上看,是用文学的手法加以修饰的事实,但仔细想来,也并不能真正以此来说明明朝所谓的“气节”。需要明确的是,明朝的国界线一直是在向内地收缩的,这就直接证实了,明朝没有能够做到“天子守国门”。明朝享国276年,从朱棣统治的后期开始,明朝疯狂丢失土地。朱棣后期先是丢掉了长城以北等地区,朱瞻基时期实行全面的战略大收缩,实际上放弃了奴儿干都司,朱祁镇时期丢掉了河套地区,朱厚照时期则丢掉了哈密卫。频繁的丢失土地,使得本身就面积不大的明朝,在统治后期,其疆域仅有三百余万平方公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本身即是网络上有人拿来夸大明朝的,意欲以此来说明明朝的“骨气”。但是,历史史实表明,明朝并不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这一点非常突出地表现在明朝的君王身上。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在北狩期间,多次帮助瓦剌人叫开明朝的边关城池,供瓦剌士兵抢劫;再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当鞑靼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其居然不下令抵抗,目送鞑靼在京城周围大肆抢劫三日,最后扬长而去。此耻辱被牢牢地记载于史书中,称“庚戍之变”。

因此,明朝不过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封建王朝,用如此文学化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吹捧,显然是过头了


庭州行者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点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爱好者归纳出来的,在此先向这些历史爱好者致敬。

这句话是事实,是连别有用心的明史编纂者都无法抹杀的事实。"天子守国门"朱棣开始迁都北京,就是以天子之尊守卫北方。如果是贪图享受,南京再适合不过了,气候宜人,而不像北京这么冬夏悬殊。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向是中原的最大外部威胁。朱元璋让最能打的燕王镇守北疆就是这个用意。丢失了燕山地区,游牧民族在平坦的华北平原再无大的阻碍,所以整个北宋一直被动挨打,卑躬屈膝。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祯殉国。这个根本无法篡改。虽然崇祯一直被文官集团挟持,但是已是拼尽全力来挽回局面了。崇祯曾在看望一位太妃时,不自觉睡着,醒来后说近来事务繁忙,竟睡着了,还向太妃道歉。崇祯殉国而不南逃,是因为对官僚系统的腐朽已经彻底失望了。

这一结论在正史里面并没有提到,只是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爱好者归纳出来的。有一些所谓的历史爱好者非常爱炫耀自己的渊博,凡是说到历史人物和事件总喜欢从史书里边捡石头,捡来石头做什么呢?背书,只为那本史书中的观点背书。顶多能把两颗石头摞在一起,只能两块石头不能再多了。第二种历史爱好者实在不适合思考,天生与独立思考绝缘。

如果按照《明史》的叙事,明朝皇帝没几个明君,会自然而然的得出《明朝那些事儿》的结论。拿着背书当思考,不仅没什么价值,还浪费时间。然而现今的历史研究领域,就是这么一个环境,只背书不独立思考。最有价值的就只有考古领域了,但考古领域还在被西方的伪造历史系统所纠缠,幸而我们的考古学者和部分历史学者已经开始着手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揭穿西方的伪历史系统。


西酉秀


完整的说法大概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这是明粉最经常用到的几句话。本来对明朝还挺有好感的,小时候看张庭和徐峥主演的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对明朝挺有好感,毕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但最近发现有些明粉吹的无边无际,实在让人反感,"恨屋及乌",对明朝的印象也不怎么好了。



明朝驱除鞑虏,恢复汉人江山,确实做了很多贡献,但很多明粉口中的那句顺口溜,我觉得是有待商榷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应该是崇祯吧,崇祯确实壮烈,很有气节,但历史上死社稷的皇帝就他一个吗?不止吧,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自焚殉国,这也很壮烈吧;金国的金哀宗和金末帝两人一个自杀一个死于战场,也都很壮烈;南宋的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南宋八百多皇族跟着一起跳海殉国,虽然小皇帝年纪还小,但讲道理这也应该算君王死社稷吧,所以死社稷的君王远不止崇祯一个,这不是明朝的专利,更不是明朝的名片,不用整天挂在嘴上说。



再说说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这些事,其实说到底明粉是想表达明朝是个强硬的国家,是有骨气的国家。明朝确实没和亲,这一点值得赞扬,但我觉得要适可而止,因为明朝对北方民族的历史并不怎么光彩。朱棣五次北伐虽然气势宏伟,但说实话效果一般,鞑靼和瓦剌的势力仍旧强大,此后该入侵还是入侵,瓦剌南下不仅俘虏了明英宗,还直逼北京,要不是于谦站出来打赢北京保卫战,后果什么样谁都说不准;嘉靖时期庚戌之变,鞑靼也打到了北京城下,鞑靼首领要求明朝给钱、通商,最后明朝答应通商,《明实录》评价此事时说:"彼以兵胁而求,我以计穷而应,城下之盟,岂不辱哉?"明朝自己也觉得城下之盟屈辱。这和宋辽澶渊之盟的区别是,宋朝给辽岁币,此后辽国一百年不南下,宋辽为兄弟之国;而明朝只答应通商,并无确切的"给钱"记载,但这种做法的代价是庚戌之变后20年里鞑靼连年南下劫掠,你不给钱可以,那我自己来抢,可能抢的东西还更多,而明朝面对鞑靼的屡次入侵几乎毫无办法,损伤的人口和财产无法估量,如果这就是你们要的血性和骨气,那我无话可说。今年边境百姓被抓走一万,明年两万,无休无止,生活在北方边境地区的老百姓可能不喜欢明朝这样的骨气。



明朝末期面对后金的故事就不必多说了,屡战屡败,萨尔浒之战全军覆没。所以明朝对抗北方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而且,明朝时期,除了末期的后金之外,鞑靼和瓦剌只是区区小部落而已,宋朝时期北方的辽金元哪个不是统一北方草原的大帝国,北宋在先天失去燕云十六州天堑的情况下,与辽国血战二十几年,最后寸土未失,双方约为兄弟,这难道该被轻视和嘲笑吗?辽国当时可是北方草原的唯一霸主,疆域西到阿尔泰山东到库页岛,辽国末代贵族耶律大石带领辽军残兵败将都能大败塞尔柱帝国的十万中亚联军。所以,大家对明朝历史和宋朝历史都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宋朝没那么不堪一击,明朝更没有那么强硬和伟大。

最后说说割地,明朝确实不割地,但明朝主动放弃哈密和河套,疆域范围自动缩小,只能以嘉峪关为界,这应该怎么看呢,不是因为外敌入侵丢失的土地,所以忽略不计?都不用别人来抢,自己就控制不了那么大地方了,这不是更丢人吗,这不是无能的表现吗?

所以,还是请明粉冷静一些,不要再盲目吹捧明朝了,没啥值得骄傲的。


北宋一书生


这根本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大谬之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对大明朝构成致命一击的恰恰就是崇祯身死。

君王是什么?君王是号召天下的一面大旗,维系民心士气的一杆大纛,崇祯身死,对大明朝的打击,那是一万个北京城也换不来的。

北京沦陷,不一定改朝换代,君王死,士气堕,民心散!大明朝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官民百姓张惶四顾,无所适从,

如果崇祯活着,大明的官兵百姓还会投降吗,他吴三桂还会投降吗?崇祯死了,大明的官兵百姓成了无主之臣,大明的土地成了无主之地!不知道该效忠于谁?面对区区数万清军,大明臣民除了投降,没有别的办法,大明亡国也已不可避免!

南明为什么维系不住,这就是缺少正统皇帝这面号召天下的大旗,他们找出的那些杂七杂八的王爷们根本不能服众,不足以号令天下。

所以说,大明灭亡,儒家伪君子们的道德绑架,远比满清的骏马弯刀厉害,更比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要厉害!


暴雨狂风一片海


天子守国门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的靖难之役最终得到了天下。当时明朝最大的外患是漠北的蒙古,再加上北平是燕王的地盘,迁都北平,建紫荆城,改称北京。

“天子守国门”也不是说说而已。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征漠北,收安南。永乐帝多次亲征,最后死也是在回师的途中。

永乐帝死之前留下一句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句话影响了之后几百年。是以明朝皇帝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

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却宁死不降,国家的选择确实重立新军,起兵报仇。不过明英宗比较奇葩的一个人,回归后又夺回了皇位。

明末,李自成率领军队攻破京师。崇祯帝以发覆面,吊死煤山。当时李自成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只要崇祯帝答应就同意退兵。最后崇祯皇帝也没接受,做了最凄凉的选择:杀死亲人之后吊死于煤山。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用一次次的事实来证明的。也并非浪得虚名。

明朝皇帝有喜欢木匠,沉迷炼丹等的,却没有一个软骨头,堪称最有骨气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