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是怎么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写绝的?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增广贤文》中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俗语更有:无利不起早。


蒲松龄是怎么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写绝的?


不得不说,类似这样的名言、俗语,都深刻地揭露了人的本性,那就是趋利。不过还有更甚者吗?怕是没有了吧?

要么怎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短片小说集呢?在这本书中,作者蒲松龄就为我们描写了两个“更有甚者”,他们就算是死了,也要继续追求功名、钱财。

一位为了功名,死了也要参加科考;一位为了四十千钱,死去活来的讨债。

1

比“黄粱一梦”更荒唐——叶生

淮阳有个姓叶的读书人,这位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可是却在考场中失意。

县令丁乘鹤大人偶然看到了叶生的文章,觉得这是个“四有新人”,于是招他来,与其谈了之后,更加喜欢他了。不但给他在县衙谋了差事,而且不惜钱粮供他读书。

这一年科考开始,丁县令将他举荐给学使大人,叶生果然不负丁县令所望,在县里考了第一名。但是大考的时候仍然落榜了,回来后就一病不起了。


蒲松龄是怎么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写绝的?


丁县令好言相慰,劝他来年再考,肯定能考个好成绩。

正值此时,丁县令得罪了上官,被罢职了。临行前留下自己的儿子以师礼伺候叶生。

丁公子也是个绝顶聪明的小伙子,在叶生的教导下,学问也是雨后春笋。

又到了科考之时,叶生为丁公子估题,竟然七题都被猜中了。所以丁公子一考成功,中了进士,被授与部中主政。

丁公子带着自己的老师叶生一同赴任,第二年,叶生也参加了科考,没想到这次竟然考中了。

恰逢丁公子要去南河出差,就对叶生说:“老师,南河离您的家不远,不回乡探亲,无异于锦衣夜行啊。”

叶生也觉得有理,所以就回家探亲去了。没想到刚回到家,还没进门就碰到了自己的妻子,妻子见到叶生后差点吓死,慌慌张张的就往家里跑。

叶生拦住妻子问:“三四年没见,你怎么见了我就跑啊?何况现在我已经富贵了!”

妻子远远地站着对他说:“你已经死了三四年了,还说什么富贵?”

这时候叶生才醒悟,原来自己第一次科考后,病倒了就没有起来,已经一命呜呼了。这几年竟然是自己心念着功名,以鬼身参加考试。

虽然蒲松龄的对叶生的第一评语是:魂从知己,竟忘死耶?

不过还在评语中说了另外一句: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

这何尝不是蒲松龄一生的真实写照呢?不知道蒲大爷死后有没有继续在那边参加科考,又不知道他有没有考中呢?

2

儿子就是“讨债鬼”——四十千

新城王司马在老婆即将生产前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人对他说:“你欠我了四十千钱,现在也该还我了吧?”

梦醒之后,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王司马心想这个儿子不会就是梦里的讨债鬼吧?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就拿出四十千钱放在一边,儿子衣食用度,都从这四十千钱里取。

等到儿子三四岁时,钱花的只剩七百文了。一个仆人看到奶娘带着他在玩耍,所以对着小公子开玩笑说:“公子,四十千钱马上就快花完了,你这个小讨债鬼也该走了吧?”

没想到一语成谶,话音刚落,小公子竟然脸色大变,脑袋也耷拉下来了,仔细一看,已经断气了。

王司马用剩下的七百文为讨债鬼儿子办了丧事。

蒲松龄在故事结尾插了另一个小故事,说有些老来无子的人问高僧,我怎么就没有儿子呢?

高僧说:“因为你不欠别人的债啊,所以没人投胎来讨债。”

蒲松龄还调笑了一句:凡是生了好儿子的,那是良缘;凡是生了讨债鬼儿子的,都是因为前世欠了人家的债,这辈子追过来的。

当代人对这一点可能感受颇深,以至于有种很形象的说法: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