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大方》——最鲜活的古彝文字

我们见过很多的字体,但你绝对想不到,文字也能够像蝌蚪一样,跃然于纸上。

爨文,是我国彝族曾经使用的一种表意单音节文字,又称“韪书”等,大约产生于秦汉时期。爨文传世文献甚丰,多为手抄本,内容涉及文、史、哲、医、宗教等,在贵州与云南、四川交界处的彝族聚居区仍保留着用这种文字抄录的有关历史、文学、医学的著作和统治家族的谱牒等。石刻碑铭等爨文资料也不少,典型如贵州省大方县“千岁衢碑”、“济火功碑”。

《寻秘大方》——最鲜活的古彝文字

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诸葛亮平南中,“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晏、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由此可知,“爨”原是当时的一种大姓。“爨”由姓氏变为族名,最早见于樊绰的《蛮书·名类篇》。书中说,西爨为白蛮,东爨为乌蛮,即今天的彝族。明清以来的汉文方志中,多称彝族文字为“爨”字。如《天启滇志》卷三十《爨夷条》:“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

彝汉合力,彝文走出大山

彝文在彝族社会中虽然使用较久,流行较广,但直到19世纪末才吸引外界的研究视线。1898年,天主教传教士维亚尔出版了他翻译的《宇宙源流神话》。

1930年冬,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从四川来到今天的大方县,开始研究彝文古籍。经人介绍结识了70岁的当地彝族知识分子罗文笔先生,双方约定由罗文笔采用注音字母译音、汉文直译、汉文意译的方式对彝文古籍进行翻译。

《寻秘大方》——最鲜活的古彝文字

1936年丁文江将罗文笔翻译的《千岁衢碑记》、《说文(宇宙源流)》、《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权神经》、《夷人做道场用经》、《玄通大书》、《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这11部(篇)彝文经典,题为《爨文丛刻》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开辟了科学翻译、整理彝文古籍的先河。这是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彝文古籍巨著,还编入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研究之十一。

古籍整理,寻得《彝族源流》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仅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就累计翻译出版了80多部120卷,共3000多万字。其中《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典籍目录》、《黔西北彝族美术》、《彝文金石图录》等曾在全国和省各类评比中获奖。

《彝族源流》是一部全面叙述彝族及其各支系起源和发展的珍贵史料,但历经吴三桂征水西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浩劫,大都散佚,偶有存者也残缺不全。近年出版的该书全本全赖一位叫王兴友的老人。王先生出生于乌蒙山区著名的“芒部毕摩”世家,据说已有108代。他因家学影响,深谙彝族传统历史文化,早年曾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工作,“文革”开始后,只得将家传羊皮典籍送至岩洞中隐藏,才使之免遭劫难。 

《寻秘大方》——最鲜活的古彝文字

诚如杨成志先生在《云南罗罗的巫师及其经书》一文中指出:“罗罗经的语句,多系五言,意义简朴,音韵自然。且段落分明,毫无错乱。虽其中有长短彝文句,要之,朗诵起来,也极合着节奏,纯是一种方诗词的上品!……至其字画的方劲和秀丽,更可做我国文字学家的参考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