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有一些德国史的爱好者认为:俾斯麦是反对殖民地入侵的,并拿一些俾斯麦的观点作为这种观点的证明。近而说,如果俾斯麦当政,德国就不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从而和已经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美国、英国和平发展。

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是思想的固化以及简单化“国际竞争”特别是“对秩序地把控”。

(1)人的思想是变化的,1870年代俾斯麦思想并不代表日后思想的转变,更为核心的是俾斯麦有一种执拗思维:惧怕法国再次复兴,从而对德法历史问题进行报复。俾斯麦关于“殖民地”的思考、国际竞争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以:防止法国崛起为标准的

一个人的思想会变化的,不要说一二十年前的观点会改变,就是一两天前的观点因为新事物出现都可能被改变,这并不稀奇。有些人以俾斯麦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点说事儿,其实是忘记了“静止与运动”间的关系。

他确实说过“国家为推行殖民政策所支付的费用往往高于收益,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幻想。也对外宣布过:在欧洲以外不谋求领土……只要我担任首相职务,我们就不会推行殖民政策。”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但人是会变的、时事也会变的。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总体关系。

更重要的是,俾斯麦所说的话并非是真心实话。在其执政后期,俾斯麦对非洲进行了殖民就充分说明了,对于“在欧洲以外不谋求领土”并不真实,而且“在欧洲以外不谋求”那么,“在欧洲以内”呢?前者仅仅是希望这一目标不让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有所警惕。也就是一种“韬光养晦”。那么,后者才是实质,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词语就是——远交近攻。

其实,1870年代德国刚刚建立,国内外的问题都非常多,他首要面对的就是法国问题。自从“色当战役”(1870年9月)12万法军大败于20万普鲁士军队,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被活捉,法兰西第二帝国土崩瓦解后,俾斯麦心中就一直在担心法国会重新崛起并报复德国。

因此,建国初期的德国,其主要目标就是内部发展不能让英国“误会”。

(2)俾斯麦使劲浑身解数,无法阻挡一个现实:德国太小,难以依托其大梦想,只能进行殖民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俾斯麦确实认为:国家为推行殖民政策所支付的费用往往高于收益,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幻想。

他认为德国的虚弱就在于敌人太多、内部问题比较严重。当时的德国面临着法国、沙俄、德意志民族内部受挑唆进攻德国(这说的主要就是奥地利)。因此,俾斯麦采用的是“有节制的欧洲大陆重新平衡”。“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俄德法同盟”的复杂关系就是典型。

1873年6月,沙俄和奥匈帝国为了孤立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残存势力,也为了弥合两国在该地区的矛盾。沙俄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兴勃隆协定》。俾斯麦在两国签订协议之前就积极和两国洽谈,希望加入这一同盟。最终,10月份,德国也加入其中,形成了“三国同盟”。

在这一同盟中,三国各怀心腹事。当时的奥匈帝国对德国也有戒心、沙俄和德国也是如此,沙俄和奥匈更是矛盾重重。当然,三国有共同的敌人法国和奥斯曼帝国。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但是,其后德国、法国、沙俄,又在其后建立了“盟友关系”,即德俄同盟关系、法俄同盟关系,俄国作为中坚力量调节德法关系。

在稍后,德国、奥匈、意大利又结成“三国同盟”,他们的共同敌人就是法国,但意大利和英国关系非常好,德国和奥匈的敌人除了法国外就是英国。因此,这又是矛盾的混合体。

由此,俾斯麦希望在“小而强的国家众多的欧洲”最大化的维持自己的势力,并控制法国的崛起。然而,正如当年苏秦虽有连横七国的主张,暂时抑制了秦国的扩张,但苏秦身心俱疲一样,俾斯麦也同样如此。

搞来搞去,德国在欧洲仍然是孤立的。但本国的资本主义力量却不能允许,因为德国太小,而耽误发展本身的资本主义势力。

(3)俾斯麦不是神,他统一德国的方略本身就有很大不足。再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他必须改变,不改变只能被抛弃

虽然俾斯麦也认为“殖民地得不偿失”,但德国内部没有发展成为“金融资本主义”的条件,美国地域广阔又有“后花园”拉美的原材料,德国什么都没有。虽然,俾斯麦为了扩大自强、自保能力,但是抵御不了本国资本家势力的需求。因此,德国和英国、美国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的。俾斯麦对殖民地的观点变化也是必然的。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威廉一世加冕

因为俾斯麦为了减少阻力并没有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从而造成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原材料方面、贸易运输方面有着极大需求。而当时的海上贸易是以殖民地为基础,德国国内的资本家迫切需要殖民地,俾斯麦不能不考虑他们地要求。

德国统一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一号强国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使得“德意志民族”实质上分裂了。这一战略,使德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以建立、扩张、强大。但本来“德意志民族”所占地区不大、民族人数不多,对其与殖民地广阔的英国、法国、沙俄、美国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虽然你可以逼迫奥地利在政策中跟随你的政策,但毕竟是两个头脑、两个政策、两种教育。由此,其实力、民族特点等就会产生巨大差别。最终,奥匈帝国反而捆绑了德国。因此,俾斯麦政策本身“有利有弊”。统一进程加快,但实力被削弱。

而这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本国经济危机逼迫俾斯麦必须改变自己对殖民地的观点。

俾斯麦在位期间经济、工业实力、军事发展、国民教育发展都比较好,但不要忘记:俾斯麦作为资本家的首相,他的政策主体是要符合资本家利益的。特别是,德国经济仍然受制于以“英美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影响。

1873年、1882年的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可以说是波动)以及1876年德国的农业危机,使得德国国内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严重。因此,俾斯麦开始食言进行对外殖民。由此,1881年,俾斯麦扶植的三个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失败(122:157)。俾斯麦“神话”破灭了。他如果不改变,只能被抛弃。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4)德国对非洲、亚洲、美洲的殖民简介

在自身权力被极大削弱下,俾斯麦希望通过“殖民光荣”扩大权威后,达到三个目的: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接替自己的位子儿;要求英国重视德国的需求,重新修正国际秩序;满足本国容克资本家的要求。

这时,英国一贯地傲慢惹恼了俾斯麦。其实,强国特别是世界第一强国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态度傲慢。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美国对卡斯特罗穿西装、理发都要管,也许古巴就不会那么早地投向苏联。因为,屁大点儿的小事儿你都管,那么,国家大政方针将如何自处?

俾斯麦这件事儿也是如此。如果当时的英国真的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对殖民地不重视,给予德国一点儿发展空间。也许后面的事儿都会改变。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自傲是我们人类的通病。

1883年,烟草商人阿道夫在非洲的沃尔菲施巴依和好望角间的安哥拉-贝肯地区,建立了殖民据点,请求德国政府给与保护。

俾斯麦鉴于英国的强大实力,对此非常谨慎,向英国询问是否对这一地区有领土要求。其实质就是希望英国政府允许,可以说这种韬光养晦政策已经玩到了极致。但英国对俾斯麦的态度非常傲慢。

俾斯麦苦苦等了足足九个月,德国国内的资本家们对此意见非常大。德国的威廉太子也是如此,俾斯麦的压力非常大。而这时英国不可置疑地说:从安哥拉到南非的好望角都是英国的合法领土。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威廉二世

由此,激怒了俾斯麦。

1884年,俾斯麦借助英国和法国、沙俄激烈争夺非洲之际,法俄结盟关系日渐明显,英国处于下风之际。德国开始大规模地殖民非洲。短短的一年时间,德国就殖民了非洲一百万平方公里,占据了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

1884年,俾斯麦派遣军队驻扎在安哥拉—贝肯地区,之后于4月24日正式向英国摆明这一地区为德国领土。

7月5日,德军又占领了西非的北宁湾(当时被称为奴隶海岸,两千万黑人从1670年开始被卖往美洲和欧洲)。

7月14日,德军又占领喀麦隆河下游地区。

由此,在俾斯麦地指挥下,德国成为非洲重要玩家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