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山水画,或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不写民国时期的。民国时期离我们很近,所以资料很详实且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时代,想用一篇文章来写显得有点微薄,后续我们更倾向以民国时期艺术家个人为主题来介绍。

我在这里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花鸟画历史从五代开始讲,而山水画历史从唐代开始讲。关于问题的答案我们先避而不答,文章自然给出答案。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颜真卿《自书告身》 拓本流传 收藏不详


唐代是一个文化上璀璨的时代,最出名的莫过于诗歌,浪漫的李白、直击现实的杜甫、田园诗人王维,塞外寒铁的曾岑,通俗易懂的白居易,肝肠寸断的李商隐,花间鼻祖温庭筠,一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

唐代的书法也非常有代表性,“唐代楷书第一人”欧阳询、颜(颜真卿)筋柳(柳公权)骨,草书有张旭与怀素和尚。宗教方面,随着唐代版图的扩张,拜火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了中土,加上之前就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儒教既相互竞争又融合。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自叙帖》怀素 纸本

纵28.3厘米,横77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风潮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唐初的绘画依然保留了六朝余风,并没有唐代烙印,就连诗歌也延续了四六骈文之旧习。李渊、李世民想通过教化来移风易俗,搜集了大量前代珍品,导致唐代甚至一度产生了崇古之风。

人物画比起山水、花鸟来说,在当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绘画最初带有极强的宗教色彩,稍后统治者把教化植入艺术作品,此刻的绘画带有极强的功能性。

说一组大家可能觉得惊讶的数据,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五。放在古代,能够读书科考可以说是一种特权,劝学教化大众最简洁的途径就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者人人都能看懂的绘画,我们以前称说书的为说书先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熟悉的《女史箴图》就是为规定后宫女性行为准则而作的画。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伦敦大英博物馆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唐代开始绽放自己的灿烂。唐宗室李思训就是当时第一位的山水画家,他用笔遒劲而细密,赋色青绿兼金碧,卓然自成一家法,也就是我们日后说的“青碧山水”。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也秉承家学,人称小李将军。

唐玄宗曾经要求吴道子跟李思训在大同殿共同就蜀道风景作画,吴道子画的是嘉陵江三百余里的山水,一蹴而就,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李思训则是用了数月才完成。唐玄宗感慨二人作品各有各的精妙。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江帆楼阁图》 据传为李思训作品


有一种观点是“山水画变于吴,成于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田园派诗人王维创作了一种水墨淡彩的画法,成为“破墨山水”,与“青碧山水”分道扬镳,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由此分开。李思训的“青碧山水”为北宗之祖,王维的破墨山水为南宗鼻祖。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

纵55.9厘米,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维是开元间的进士,官至右丞相,仕途遭到宠臣李林甫的打压颇不得意,晚年隐居在辋川(今西安蓝田县),笃信禅宗,与水木琴歌为友,用笔清奇,不似吴道子、李思训,独成一家,他的平远山水特别工整。

王维之所以在当时就收到推崇,大抵是因为禅宗的盛行,社会崇尚那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风气,而王维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开始隐隐有独特的审美情调,这与唐初是完全不一样的,王维毫无争议成为文人画的鼻祖,王维的风格影响了当时大量的画家。

张璪深得王维精髓,画的山水松石,名噪一时;张洽开创了泼墨山水的先例,他笔下的墨,或为山、或为云水、或为林泉、遂心应手,浑然天成。

「山水画史~1」唐代:独立的山水,分开的南北

《江山雪霁图》据说为王维作品

日本小川家藏


山水画以往作为人物画的布景,不能独立成题,做一个新兴的画种,到了中唐就大为兴盛,与人物画分庭抗礼,且有了宗派之分,这是人物画也没有达到的高度。花鸟画是从五代开始随着黄荃与徐熙有了最初的宗派之分。唐代山水画也难免时代因素影响,受禅宗影响,还是带了一定的教化成分在里面。

山水画特别讲究布局,以咫尺之间写千里风景,唐代的画论里就提出了山水画必须兼顾远近、高低、疏密、春秋、朝暮、晴雨等不同因素的组合。王维著有《山水诀》及《山水论》,推崇笔法,可见其法度。“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底。”

山水画画派后人尊李思训为北宗、王维为南宗,其中李思训的作品流传最多,而王维的流传作品虽然不及李思训,但是王的艺术理念传播更为广泛,后人更加青睐王作品透出的清淡高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