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過大年

又是一年春節到。不少人已經提前回家,開始幫家裡操辦起年貨。說起年貨,現在是什麼都不缺,都可以買現成的。喜慶的包裝,送人也體面。但濃濃的年味,還是要屬自家做的。一大家子,老少齊上陣,洗的,切的,端的,連小孩子都來幫忙,人人臉上笑逐顏開,這樣的年才讓人充滿期待。

  • 小食篇

老家過年,基本上每家都會做一些小點心,作為招待親朋,或者孩子零嘴。家鄉把這些點心叫果子。過年做炸果,是傳統的保留節目。一般有麻葉子、江米條、紅薯幹以及素丸子。每家的味道都不相同,也成了孩子們之間比拼的理由。


紅紅火火過大年

麻葉子是過年才會吃到的食物。一般有兩種做法。和好的面擀成薄片,下鍋油炸是一種;先做成烙饃,然後切片炸是一種。後一種更地道,也更考驗水平。因為挑烙饃是已經近乎失傳的技藝,如今會這手的大多上了年紀,年輕人不會也不愛學。一張好的烙饃,首先要薄,拿起來能透出光亮,而這份薄,是靠一根細細的擀麵杖擀出來的。很多學習做烙饃的,都倒在了這一步上,薄是薄了,但麵皮卻爛了。其次是挑。薄薄的一張烙饃用竹劈子子在燒熱的鐵鏊子上來回挑,忽而攤開,忽而摺疊,除了竹劈子,不用任何輔助工具。最後是火候,時間短尚未熟,時間長又脆了。好的烙饃出鍋是軟軟的,彈彈的。這樣的烙饃切成片,炸出來的麻葉子才叫香。薄、脆、點綴著黑白芝麻,做成了甜口或鹹口。通常旁邊都有個孩子,不停地從竹筐裡撿麻葉子吃,大人見了,也只是笑笑。

江米條和京果差不多,但更細,實心的,外面刷了糖漿,咬起來嘎嘣脆。姨母做得這個最好吃,也知我愛吃,每年都會給我帶上一袋。如今她老人家已經80高齡,腿腳也不靈光,基本不做了,表姐把這門手藝學了去,但全然不是那個味。我也曾自己做過,不知道哪個步驟不對,做出來的軟塌塌的,要麼就硬如石頭。


紅紅火火過大年

冬天蘿蔔最多,是做素丸子的好食材。擦好的蘿蔔絲,混著麵粉,撒上調料,攪拌了滿滿一大桶。院子裡支起一口大鐵鍋,黑黑的,倒上半鍋油,主婦們麻利的抓起麵糰,用虎口擠出丸子的形狀,丟到鍋裡,不一會油鍋裡就飄滿了丸子。長柄的大漏勺,撈出炸的焦黃的丸子,放在大盆裡控油。印象中,傢伙什都是大號的,現在想買這麼大的都沒處去找。北方的冬天乾燥晴朗,素丸子能保存許久,既可作零食也可做配菜。大白菜素丸子在加上粉條,有時候是放幾塊豆腐,砂鍋小火咕嘟咕嘟,熱氣騰騰。或者做丸子湯,也不用放什麼配菜,出鍋前撒上一把香菜末,就是美味。

每每憶起這些傳統的節日小食,我都習慣性地咽口水。並不只是情感,那時候的菜,有菜味,那時候的肉,有肉味,那時候的天,還挺藍,那時候的人,也很暖。

  • 肉食篇

過年的食物,肉食從來都是主角,不可或缺。從前是難得吃葷腥,過年才能解解饞。如今雖說都吃膩了,但沒有肉葷,就不能叫過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

我家過年,魚和雞是必備之物。年年有魚,大雞大利,聽著就吉利,討個好彩頭。而魚,一般用鯉魚,魚躍龍門,非其它的魚可比的。過年前幾天,魚啊雞啊都準備好了,魚在大盆裡游來游去,個個體態豐腴,雞拴在樹下,在有限的活動範圍內覓食,悠閒散步,渾然不知大限將至。


紅紅火火過大年


年二十九,家家戶戶開始殺雞宰魚,備好了,過了油,放著年節裡用,因為到了春節反而閒了,更不殺生。宰魚還好,一般家裡都能搞定,殺雞可就不容易了,有技巧還要有膽量。曾經鄰居家的書呆子先生,哆哆嗦嗦拎了一隻雞在門口,琢磨了半天不知從哪下刀,媳婦不耐煩了,直催促。這位一狠心在雞脖子上抹了一刀,不料手法不得要領,那隻可憐的雞撲騰了一路,血跡斑斑,愣是不斷氣。這位老兄也沒有勇氣追上去補一刀,只傻傻地看著。末了還是別人幫忙,解決了彼此的折磨。

魚多是紅燒,也有做糖醋鯉魚的。糖醋汁的味道一飄過來,立馬就覺得好餓。雞的做法就多了,紅燒清蒸乾煸均可,走地雞肉質幼嫩,尤其小公雞,有時候事先滷好的雞肉塊,忍不住就吃了不少。天氣冷,雞塊上的滷汁帶著肉的膠質,凝固成凍,顫悠悠的丟進嘴裡,瞬間融化,好滿足。


紅紅火火過大年

滷燒雞,基本是買來現成的,幾家有名的燒雞店,早早地就排起了長隊,而店家節日裡也會打烊,更是要備好了。滷燒雞是北方的年味,在上海多年,很少看到。這種用各種料滷製十足的火候出來的成品,肉爛骨酥,卻又保持完整的形狀。一整隻買來,吃的時候,用手撕開一塊塊的裝盤。每每撕燒雞的時候,饞嘴的貓總會在我腳邊來回蹭,要麼就在我前方,一搭眼就能看到它的地方,歪著頭,閉著眼,幹嚼,彷彿美味已然入口,流出一串哈喇子,讓人忍俊不禁。

  • 主食篇

說起過年的主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餃子。餃子諧音交子,是歲末之交,辭舊迎新最好的詮釋。中國人吃餃子,就一個詞:講究。什麼做餡兒,麵皮擀多大,餃子有幾個褶,都不含糊。餃子又是最能代表一家團聚的,擀的,包的,煮的,一邊忙活一邊聊著家常,看到的人都忍不住說上一句:瞧這一家子多和樂!

過年吃餃子,更有講究。大年三十要吃葷餡的餃子,寓意一年之末,依舊豐衣足食。而到了初一,則要吃素餡的,代表新的一年,素素淨淨,諸事順遂。有的家庭還會在餃子裡隨機放上一枚錢幣或者花生、紅棗之類的,吃到的那人是幸運兒,帶著大夥美好又樸素的祝福:來年發大財,長命百歲,甜甜蜜蜜。


紅紅火火過大年


餃子之外,過年時家中也會蒸饅頭,河南地區喜歡蒸棗花饃,各種不同的造型擺上供桌,做祭祀之用。一般人家也會在蒸好的饅頭上點上紅點,代表是節日的吃食。過年蒸饅頭,不似平時,有諸多禁忌:蒸饅頭時,哪怕鍋蓋沒有蓋嚴,你也不能大聲嚷嚷-漏氣了!也不能不知深淺的來上一句:咋蒸的這麼多!這些都是不吉利的話,說不得。蒸出來的饅頭,如果個個白白胖胖,大家會很高興,如果有的饅頭癟掉了(其實是發酵不夠,或者鍋蓋上的水汽滴落所致),迷信的人趕緊去拜拜祖先,口中唸唸有詞,無非是保佑之類的。幼年時不懂,還有些怕怕的,如今倒是蠻懷念這種儀式感。人有所敬畏,會讓日子過得有節制又充滿希望。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盒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民諺這樣說,實際上很少這麼做了。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是必不可少的。有人以為是同一種食物,叫法不同,其實做法也不同。南方的湯圓是包的,北方的元宵是滾的。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家人滾元宵。一粒粒揉成圓形的餡兒,放在笸籮裡,籮筐裡鋪上糯米粉,雙手有節奏的搖晃笸籮,讓餡兒均勻的粘上糯米粉。用漏勺盛了,放進清水裡打溼撈出,再放進笸籮裡重複前面的工作,如此反覆多次,直到元宵如核桃大小。滾元宵很費力,但經過一層層的糯米粉包裹,元宵的口感更勝湯圓一籌,軟糯彈牙,層次分明。

吃一碗甜滋滋的元宵,看著滿街的紅燈籠,上元節一過,年才是真正過完了。大家也各自收了心思,抖起精神,開始了新的旅程,奔向夢想的遠方,或是春播秋收,過著平淡又踏實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