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雄兵30万的吴山桂,都打到长江边了,为何仍没能恢复汉人江山

吴三桂以区区云南一隅之地,凭着手底下多年未曾卸甲的百战之师,竟能连战连捷,将战线推至长江一带,已属难得。至于推翻满清、恢复汉人江山的重任,对于吴三桂的来说,则有些眼高手低、实力不济了。

别的先不提,就拿吴三桂的起兵原因来讲,便充满了仓促发兵的偶然性。

手握雄兵30万的吴山桂,都打到长江边了,为何仍没能恢复汉人江山

当时,满清朝廷内部有关保留还是裁撤三藩的争论颇为激烈。吴三桂提请撤藩,本意是寻思着康熙不会冒刺激三藩叛乱的风险,驳回他做做样子、带有试探性的撤藩请求。

造反是风险很大、难度系数很高的事,吴三桂轻易不会下此决定。其实他的预期,是效仿明朝沐国公沐英及其子孙的先例,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做一个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哪成想年轻气盛的康熙,竟然顺势同意了吴三桂撤藩的奏请,将他逼到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吴三桂受形势所迫,只好走上了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手握雄兵30万的吴山桂,都打到长江边了,为何仍没能恢复汉人江山

吴三桂的抉择,当真是一步前途未卜的险棋。从古至今,由南向北进击,并成功统一版图、建立新王朝的,唯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但那是以东南膏腴之地支撑起的统一之战。而吴三桂所处的云贵一带,从未走出过一个像样的政权。

因而,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可喜,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成氏,能打出与清廷隔长江对峙的战局,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了。更何况他们之间,只是松散联盟的关系,吴三桂势力虽大,却根本不能节制不了其余二藩军事力量。

手握雄兵30万的吴山桂,都打到长江边了,为何仍没能恢复汉人江山

再来换个角度,从天下士子、百姓的归属分析,吴三桂也是不占优势的。

我国在封建王朝时期,基层政治大体呈现“皇权不下县”的格局,地方上真正说了算的,是由致仕还乡的官员、地主、宗族长,以及读书人组成的士绅集团。普通百姓基本没有什么独立思考和影响一方的能力。

因而,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说到底争取的还是那帮士绅集团手里的“选票”。然而,在士绅集团眼里,吴三桂只不过是个起自于乱世、善于投机的枭雄式人物。

当年他引清兵入关,追击李自成,尚且还能拿剿灭流寇,为崇祯报仇的“遮羞布”掩盖一下。等到他直接与南明李定国等将领对阵战场,甚至在1661年亲手绞杀永历皇帝朱由榔时,便是失尽了天底下大部分的汉人士子之心。

于是,吴三桂作为起兵理由的“反清复明”口号,明眼人看来就十分站不住脚了。除了他的亲信部将,还有那些想借战乱做一番豪赌的投机分子,又有谁会死心塌地跟从他造反打天下呢?

手握雄兵30万的吴山桂,都打到长江边了,为何仍没能恢复汉人江山

三藩之乱爆发时,清朝入关、改朝换代已近30年,满洲八旗与汉族士绅已然达成了新的秩序。这套游戏规则大致保全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再让他们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跟着吴三桂做风险极大,甚至要赔上身家性命的豪赌,是极为不现实的。

况且,经历过明末几十年动荡的底层老百姓,也十分期盼一个安稳太平的生活环境。在他们眼里,无论汉人、满人、姓吴的、姓爱新觉罗的,管他谁坐了江山,都是一样的种地纳粮。所以,吴三桂陡然间挑起的战争,对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什么号召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