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文將之典範,只因多嘴,加速明朝滅亡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備受關注,尤其後來滿清入主中原導致國家落後,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更是讓眾多明粉覺得如果明朝尚在,肯定不會發生這種事!但是歷史不能重來,今天我就說說一個“大嘴巴”,如果沒有他的大嘴巴,明朝或許還能挺一段時間乃至中興,他就是陳新甲,不認識?沒關係,看下去就知道。

此人為文將之典範,只因多嘴,加速明朝滅亡

陳新甲是萬曆三十六年的舉人,厲害不?實際不咋的,沒有進士的學歷,在古代可當不了高官。所以憑藉一個舉人身份去做官,那是非明智之舉。就這樣陳新甲被派去定州做了知州(大概是如今的縣委書記的職位),這一做並是二十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功無過,可能他這輩子就這樣子了。

當然轉機出現了,崇禎登基,朝廷動盪,官吏嚴重不足,於是就從下面幹了比較久的小官吏裡提拔了一些。陳新甲就是當中的幸運兒。你還真別說,這陳新甲有才華,又有魄力,被任命寧前道兵備僉事(山海關外的一個重要地方),乾的可是事無鉅細,各種軍事雜務井井有條,崇禎覺得這是個人才就升他做了兵部尚書,當然這中間陳新甲也是幾經波折,並非一帆風順。這可是100年內第一位舉人做尚書,雖然是無大臣願意做,趕鴨子一樣趕著陳新甲上任的。

陳新甲一看機會來了,絲毫不懼,首先起用傅宗龍與孫傳庭。並總結了十條衛國之策,還有兵部裡面需要整頓的一些弊端,崇禎一一同意。所以說陳新甲乃是文將中的典範,那麼為什麼他會受到後世人的痛恨呢?皆因三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他的大嘴巴,這三件事一出,明朝的滅亡就被加快!

此人為文將之典範,只因多嘴,加速明朝滅亡

大嘴巴洩密,耽誤最佳時機

陳新甲意識到攘外必先安內,於是就和崇禎說先和清軍議和,吧軍事重心轉移國內平寇,這在當時已為上上策,但是言官們不會同意這主張,所以崇禎告訴陳新甲暗中進行,事情妥當再公佈。深知陳新甲多嘴,崇禎也是反覆強調不可傳二耳,然而陳新甲還是忍不住告訴了另一個大嘴巴-他的好友傅宗龍,就這樣一點一點傳開了,這一下滿朝文武都知道了。言官們聽說就坐不住了,都反對議和,崇禎死要面子,但是又缺人也就沒處罰陳新甲,只是找了個背鍋的就這樣結束了。可惜這議和的最佳時機就這樣沒了,對明朝來說非常致命。

激洪承疇,大敗松錦

當時是崇禎十五年,在錦州的祖大壽被清軍圍困,洪承疇認為持重緩進,用大軍逼退清軍,不可輕易開戰,祖大壽也派出士兵(千辛萬苦逃出來的),傳話只逼不戰,畢竟清軍沒有很多輜重,得不到好處就會返回。然而陳新甲卻主張進攻,速戰速決,於是派人用激將法,激怒洪承疇,讓其出兵,最終大敗,斷送了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部隊,就這樣多了以為漢奸洪承疇,明朝對抗滿清的局勢也快速下降,與清軍議和的底牌沒有了。

此人為文將之典範,只因多嘴,加速明朝滅亡

議和密函被曝,斷送大明最後機會

因為九邊精銳部隊被滅,滿清底氣十足,提出議和要求更為苛刻,但是也能接受,於是將密函給了陳新甲,陳新甲看完也就和其他亂七八糟的兵部事報放在一起,正好一侍從走了進來將這些發給別的部門抄送觀看,就這樣崇禎議和之事被所有人知道,言官們有了證據,不依不饒,崇禎沒辦法只好將陳新甲打入大牢,滿清議和之事就這樣沒了,大明最後的希望就這樣斷送了。

因為大嘴巴誤國誤已,這樣一位有才之人居然在這麼關鍵時刻出了差錯,大明滅亡終不可避免。說實話,你們認為大明滅亡是誰的錯?崇禎?言官?還是這位大嘴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