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關心的“卡脖子”技術,高校怎麼幹?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催生大量新產業。儘管近年來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我國科研工作仍面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諸多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科技創新重要力量的廣大高校,應該如何引領關鍵技術創新,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對此,代表委員紛紛獻計獻策。

突破“卡脖子”技術要過三關

“中美科技競爭局面告訴我們,‘卡脖子’技術靠化緣要不來,花錢買不來,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一條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說。

在他看來,儘管高校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屢創佳績,但是不可否認,“重學術、輕技術”的思想傾向、不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協同創新機制不暢等問題制約了高校在關鍵技術創新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約束高校實現關鍵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科技創新‘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二是在科技創新‘最後一公里’的成果轉化方面重視不夠,三是缺乏‘十年磨一劍’的創新氛圍。”王焰新說,“這方面我們還缺乏讓科學家安心、專心、盡心於創新的環境。”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東南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吳智深同樣有著深切的體會。

“我國乒乓球在國家隊的培養上不一定比日本投入得多,但為什麼是最強的?關鍵在於我們濃厚的乒乓球文化。”曾在日本工作多年的吳智深舉例說,這與技術創新的道理是一樣的,很多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的形成有賴於創新氛圍的滋養,“這樣的創新才是可持續的,才能產生重大突破”。

在增強高校基礎研究能力和優化研究環境方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張濤建議,一方面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託“雙一流”大學,推進各領域建成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國家實驗室;另一方面要關注小型團隊在創新科研中可能起到的關鍵作用。“研究發現,大團隊容易走向中庸之路,而小團隊反而更容易取得顛覆性的創新成果。”張濤說。

現有科研評價體系亟待改革

“當前,我國高校硬件條件已經上來了,有的高校科研條件比美國同類高校還要好,為什麼很多‘卡脖子’技術仍然難以突破?”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先進納米技術中心主任劉昌俊看來,“是我們的科研評價體系出了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輸在等不及、等不得。”

他觀察到,當前我們的考核機制更容易導致教師選擇短期能出成果的、風險小的、容易通過學校考核的研究方向,追蹤國外熱門課題是一個選擇,而原創性、開拓性、引領性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能不能對一部分教師不做短期考核?能不能允許一部分教師開展興趣驅動的科研?如果能,那麼我相信我們在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都將會有很大的進展。”劉昌俊說。

“科研評價體系作為指揮棒和風向標,對科研氛圍的培育與建立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對現行科研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何建華說。

今年全國兩會,何建華帶來了一份關於“改革科研評價體系,促進基礎研究重大原始創新”的提案,其中建議對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採用中長期考核評價為主(3—8年等),鼓勵科研機構以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為目標,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組織研究團隊。

何建華還建議,對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的評價考核,主要關注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對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團隊給予重獎。一般性論文成果僅作參考,對於各類人才和承擔課題的數量也僅作一般參考,“這些只是取得原始創新成果的有利條件,而非成果本身”。

協同創新是必由之路

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要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協同創新、集成創新是必由之路。

高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是很多委員關注的重點。“日本及歐美企業派人進入高校進修,邊學邊策劃項目,幾年之後,對人對項目都很熟悉,結合企業需求、未來發展目標,建立合作項目,甚至多個企業形成創新聯盟,這種有機的產學研創新體制更有利關鍵技術創新。”吳智深說。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院士提出,要構建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在基礎研究領域,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制定國家基礎研究指導戰略,集中突破關鍵基礎理論;在技術創新領域,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需求為導向,發揮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勢,瞄準重點領域協同創新;在工程應用領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引導技術需求側企業制定並參加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創新。從而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及產業化整體創新鏈的無縫銜接。

在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看來,推動協同創新過程中,政府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政府要加強戰略研究,同時通過政策引領調動高校和產業界的積極性,三方配合,共同推動協同創新”。

王焰新則認為,如今,不僅科學研究要開展協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也要在搭建跨學科平臺的基礎上展開,“歸根結底,高校培養的人才是驅動關鍵技術創新的原始動力”。

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李澈北京3月4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9年3月5日第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