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胡辣湯,三段人生路

二十年前,我上初中,教學樓後面有一個小過道,一對老夫妻經常在那裡擺攤賣胡辣湯,五毛錢一碗。辣味並不濃,裡面放的有小土豆塊,海帶皮,中間有一絲肉的紅薯粉疙瘩,湯裡不放醬油,也沒有醋、香油之類的增味品。不僅當時,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那種味道真的很美,很特別。他們總是晚上出攤,天冷的時候才好賣。尤其是冬天,下午放學天已經黑了,跑到攤前,要一碗胡辣湯,兩個饅頭,坐在擋風的大傘下,吃完暖暖的,很幸福。

那時吃不到好東西,學校管得也特別嚴,白天除了上廁所,基本都在教室裡學習。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九點才回宿舍,能吃得飽飽的,安心學習,便覺得很幸福。對前途,沒有任何概念,沒有太多的考慮,或者說,還沒有學會考慮。要麼輟學外出打工,要麼一直上下去,考上大學,就算是鯉魚躍龍門了。我的成績還不錯,知道不能辜負家人的期望,覺得考學比打工有前途。苦,並不怕,怕的是無路可走。生活如食堂的飯菜看著難以下嚥,吃起來倒也心安理得。胡辣湯與食堂的味道完全不同,它帶有新鮮和刺激。

老家現在還有這種胡辣湯,價格依舊便宜,與之搭配的當然不再是饅頭,而是蒸餃、包子、油條之類的。後來才知道,這不是正宗的胡辣湯。我們那裡與周口毗鄰,離逍遙鎮只隔了幾個縣。本地胡辣湯之所以是這般模樣,肯定不是因為創立者學藝不精,而是有意做了改良,使得成本更低,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離開家去外地上大學,大學畢業之後又東奔西走。好男兒志在四方,夢想卻始終找不到歸處。

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胡辣湯,當然不是小時候吃到的那種。有的門店直接以逍遙鎮胡辣湯命名,或是加上"正宗"二字,或是加上"某姐"之類的個人印記,有的自創品牌,有的乾脆隱姓埋名,等同於八寶粥、小米粥。連鎖品牌、獲獎名牌、老店,滋補、燉肉、綠色早餐,胡辣湯被髮揚光大了。我去過很多地方,早餐如果有胡辣湯,絕不吃其它。外面的胡辣湯味道很重,油條放在裡面不膩,包子配著吃也不會覺得寡淡。胡辣湯理所當然地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了一段都市異鄉人的故事。

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吃過很多家不同風味的胡辣湯,有時匆匆吃完趕路,有時安靜地坐著,享受一個美好的清晨。慢慢地,味道不再重要,好與壞也不再重要。再後來,定居他鄉,樓下便有一家胡辣湯店。全家人都在,做點早飯吃,更像是一種儀式。有時週末,不想做飯了,便去下面吃。一次,有外地親戚來家,帶他去吃,他說味道挺好的,他的表情告訴我這不是客套話。我舀了一勺,細細品味:是啊,味道不錯。在這吃了那麼多次,我竟忘記了去品嚐它的味道。

三種胡辣湯,三段人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