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太极(十一)欲要拳成,须从桩始!

武术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内外家之分。但从文字记载来看,有“翻外家而成内家”一说。也就是说,内家拳是从外家拳上而来。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一种技艺在达到极度成熟之后的升华就此而言是说得通的。既然如此,那么所谓的外家练法当然就不能被漠视。

在《少林拳秘诀》一书中有一句话颇为引人注目:“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此处说的就是开始的时候怎么去习练。怎么去习练呢?就是站桩。

现代人学太极拳没有几个是从站桩上开始的,也没有几个是站了很长时间桩的,更没有几个能够搞清楚太极拳的桩到底是干什么以及应该从什么桩开始站的。自古以来,任何一门拳术的形成都是从简到繁的丰富。这和文字形成的道理一样。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习练的内容体系。

可看看现在呢?一上来就学拳架子,一辈子就是翻来覆去的各种拳架子。如果拳架子是决定习练太极拳效果的根本,那练了很多年,会的很多,拿过奖牌的大有人在。可功夫呢?肯定是没有什么的。练习的体系都存在问题,能有功夫才怪了去呢!

逝去的太极(十一)欲要拳成,须从桩始!

那我们说拳架子没有用吗?那当然不是。这就好比中学,高中,大学不可能没有用的道理一样。但小学的内容又岂可忽视,忽略呢?而现在的情况却恰恰是这个样子。久练无成,练了效果不好和这个都有很大的关系。

站桩和练拳本就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整体。它既是筑造练拳根基的初期练功方法,又是贯穿于修练始终且能达到极高艺境的必须。站桩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目的各有不同,方法也是各异。常见的多是两手体前环抱的那种浑圆桩。这不能说是不对。但是直接一上来就这么抱桩肯定不对。

正如《少林拳秘诀》所言:“站桩换劲为根始。”初始的站桩是为了换劲。而初步的换劲就是把杂乱的理顺,把飘忽的落实。不这样,又怎么能彻底的打破原有的生理力学构造以获得合乎拳术要求的重建呢!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一个字:舍。

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肌肉有记忆。所谓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用力习惯想一下子就能改过来,世界上是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的。那么,在还没有把一身不合拳理的那些毛病治好之后就开始动作,这更完全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不能一上来就站浑圆桩。

逝去的太极(十一)欲要拳成,须从桩始!

不站浑圆桩站什么桩呢?当然是无极桩。我们李式太极拳承继道脉,严格遵循着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减法。减通于简。大道至简。由繁归简的过程就是渐与道合。那么,除了无极桩还有什么能更加合理的做为“换劲为根始”的方法呢?

有人以为无极桩就是往那一站。那不叫大道至简,那叫认知肤浅!这里是有其诀窍的。按照这个诀窍去做,就能松下来,松下来就会动。人们平时为什么不会动呢?就是因为没有松,总是紧张着。所以,无极桩的奥妙在于那个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生成太极劲。无极生太极嘛!太极劲只能从无极桩里练出来。

有了太极劲再学和练拳架子就不一样了。功夫这东西光有劲还不行,还得会用这个劲。而且还要力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说好听点也叫做“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这种功夫非得从拳架子里去求而不可。如果说站桩是不动的练法,那么拳架子就是桩的动态练法。所以,太极拳的行功走架在过去也有“太极,一步一个桩”的说法。

拳架子的学习是积手为招,积招为势,积势为套路。套路当中的手脚身三位一体的全融性修炼及攻防之道的训练,是积柔成刚和以柔用刚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拳术能够获得“全体大用”的最简练的方式。任何一门的高手,宗师没有不练过拳架子而能成就的。就是以桩功著名的王芗斋也是有健舞这等习练的高级内容。

逝去的太极(十一)欲要拳成,须从桩始!

通过与道相合的站桩方法的内修外练的功夫可以为太极拳打下“八法”的坚实基础。站桩与拳术在过去的太极拳体系当中要求非常的严格。站桩能够获得劲力上的奥义是毋庸置疑,无可代替的。但劲力的纵横随心如果不通过拳术上的练习也是绝不可能的。

拳术的妙用以及能让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这必须得先从站桩换劲上得来而不可。换劲的第一步就是上下劲的生成。上下是人体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根源。古人说,“得其一,万事毕。”这个一就是上下劲。

既能于“静练”中求得动用的技击功夫,又能于动而用之中练就保持静的功夫。最后达到“静中触动动犹静”的拳术艺境,那就可达太极的上乘之门了。如果单纯以静或动去求索太极的功夫艺境则绝对是不对的。如果顺序不对或体系不全,又怎能最终成功呢?!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以及评论,把你想说的都写下来吧!

天下太极是一家,理虽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练法,传播正确练法练功不练招,请持续关注“太极的秘密” 交流请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