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在過去,練功夫講究專注於一門。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那一門的技藝練的爐火純青。東劃拉一下,西抓拿一把。圈裡管這個叫做擼葉子。看似懂的挺多,會的不少,自以為能夠取各家所長為己所用。實質上,這純粹是一廂情願,白搭工!要不怎麼說,樣樣通,樣樣松呢!

只有先把一門練好了,練精了。然後再於別的拳種當中才可談及取其精華。在過去所謂的尋師訪友,實際說的就是本門功夫練上身之後的事情。那是為了提高。可很多人對過去的練法不甚了了,以為練太極的就練太極。一輩子就和練太極的打交道,對於其它武術的優秀之處,使用原理都不瞭解。所以,不僅不能完善自身的不足,還會造成與其它武術交流時的不適。這是太極拳在技擊上日漸式微的另一個原因所在。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楊祿躔,武禹襄,王蘭亭,李瑞東,孫祿堂等等在練太極之前都有其它武術的基礎。在練有所成之後也對其它的武術的瞭解和學習沒有止步。楊祿躔在陳長興處學了十幾年出師後,仍然是揹著一杆小花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的去尋師訪友。在這樣的過程中豐富了他對不同拳術與功夫的見聞,也積累了應付其它武術絕技的寶貴經驗。如此,才有日後的楊無敵的美稱。

在中國的傳統武學當中,還有一個必須要值得注意,那就是“學而後化”這四個字。怎麼講呢?功夫這玩意兒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必須得和老師學。然後經過刻苦的練,功夫才可漸漸上身。功夫上身後,根據自身的諸多情況逐漸的就對所學的拳術會不由自主的進行衍生變化。這種變化後的風格差異,特點特色,使得練者應用起來得心應手,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內容。這就叫“學而後化”。

楊祿躔等人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所以,才有了後人們對於自己所學的內容冠以某式的稱謂。實際上,太極無二理。歸根結底,千變萬化都無非是一個太極罷了。並且,這種“學而後化”所形成的風格特色絕不是弄一大堆理論想當然的創編。或者學了點皮毛,有了點感受就敢放言別開天地,另創一家的膚淺。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楊祿躔的太極拳根脈來自於王宗嶽一系。所以,他的理法風格獨樹一幟。在過去,我們這個門對於所練的太極按照老人兒的實事求是而言,稱之為老楊式。李瑞東在“學而後化”的整個歷程當中圍繞著楊祿躔所傳的太極所做的豐富也是不能否認和質疑的。而這種情況在另一位武術大家司新三的身上也是如此。

提到司新三這個名字太多的人都會感到很陌生。這也不怪我們,究其根本,當前對於傳統文化,乃至傳統武術深入宣傳的缺乏才是主因。現代人對於過去練武術的人的情況一個是不瞭解,一個是往往停留於功夫好的都應該是那些徒弟眾多,武林當中名望很大的慣性思維下。

實際上,在過去喜歡武術,練的非常好的人是蠻多的。其中一部分人生活富足,社會地位也很高。不靠這個吃飯。當然也就名聲不顯了。這就像國家主席身邊的保鏢,功夫比民間的拳師們只強不差。可是人們卻只侷限於知道這個大師,那個名師。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和知道那些人呢?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司新三也是這麼個情形。他生於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曾任職於端王府負責掌管王府的文薄。載漪給光緒帝上的奏摺和帖子,以及書信來往,都是由司三爺捉刀書寫的。這用現在話來講,就是一位大才。這樣的人靠文筆而吃喝不愁,自然就沒有必要打場子賣藝,靠徒弟養活了。

因為是在王府,所以他也在一開始有這個機緣學老楊式的太極。到了大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後,他在北京老皇城根練拳的地方碰到了一位叫做培元塵的道士。被其高超的功夫所折服。進而與之往學。

培元塵這個人是武當山的龍門派的道士。他到龍門派的祖庭北京白雲觀辦事,偶於皇城根下遇到司新三。道家有“師父找徒弟”一說。他一看到司新三就相中了。於是把張三丰對古拳法演化的於道門內所傳的“猶龍太極”傳給了司新三。自此,這門道家的高超拳術才在民間留存了一個支脈。猶龍太極拳的獨特內容是張三丰留有太極拳的活化石般的佐證。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司新三雖然不靠教拳吃飯,也不人前賣弄。但是出於共同的愛好,他和李賓輔、龍禪法師、張長禎(人稱隱俠)、張策(臂聖)、恆壽山(大力恆)等往來密切。所以,在較高的武術圈裡還是有知道他的。他一生只把他的拳藝傳給了妻外甥張振之。張振之也不負所望,將猶龍太極拳的功夫練到了身上。後來,張振之定居於天津。當時的天津是水陸碼頭。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齊聚,什麼槓頭都有。但張振之在天津武術界卻有著無人能夠動搖的地位。可見其功夫的卓絕。

他一生教的徒弟也不多。其大徒弟張鴻逵功夫也特別的好。宋氏形意拳一脈當中有名的“震東窪”李旭洲就和他學了不少的猶龍太極拳的手法。而李旭洲隨學隨教。他的徒弟孟大鬍子不知深淺,在天津公園裡走猶龍太極拳獨有的一字線法。別人問他,他就說是他師父和張振之換藝換來的。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當時,張振之在天津武術界的份兒非常的大!這話傳到他耳朵裡,他很是生氣就去找孟大鬍子。把孟大鬍子嚇的四處躲。李旭洲理虧也不敢應聲。後來張振之通過調查知道是張鴻逵私下裡把本門技藝流了出去,一怒之下不再教授張鴻逵。張鴻逵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後,悔的受不了。在過去,師徒之間對於本門來之不易的技藝那是相當的保密珍惜的。

猶龍派太極拳功法主要內容有“天罡金蟾行氣十三樁周身法”、“四廂六十四式猶龍派太極拳功架”、“奇門行功”、“中盤七星拳功”、“塍蛇纏藤功”等。其主要兵器有“天罡二十四式雙手戰劍”、“子龍十三槍”、“八門九宮六十四式青萍劍”等,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因為,這一門的太極拳是源自於武當道門,所以有著極深的道脈痕跡。譬如它的四廂六十四式猶龍派太極拳功架也叫做“四炁”功法。炁是通假字,同氣。在道家修煉裡是對先天真氣的專指。道家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對於這種氣的看重曾說:“氣是添年藥,心是使氣神,若知行氣訣,便是得仙人。”所以,這一門所練之氣是後天返先天的那個真氣。在實際功法習練當中,一動一靜,一呼一吸,即為一息,一息即一氣也。此氣非平常口鼻呼吸之氣,更不是簡單的深呼吸,而是對“蟾氣”的練習。

這套拳比較注重氣口的培養鍛鍊。其氣口練習的四字秘訣即:吸、提、引、倚。所以,操練“四炁”拳功架時要以心行氣,以氣潤身。其呼吸定息,便是神意根宗。外部則配以摩肩蹭背,形如偃月,纏繞捻擰,抻筋拔骨。

它獨特的身形步法,使得它所呈現出來的是忽大忽小,無外無內,忽高忽低,隨勢練樁。其團圓緊湊,往返摺疊,手如有物,氣力合一,足隨手運,圓轉自如,一動全動,周身一家,嬰娃抱肋,胎含氣長,吸提引依,氣旋喉腔。整個練習過程當中,給人以一種身在一個大氣球裡行拳的感覺。

逝去的太極(十)我們所不知道的一種太極拳!

人們有一個慣性的思維。對於自己不知道的愛用已知道的做為肯定與否的標準。這是非常不對的。我們人類在水裡生活不了,不代表魚類不行。一樣的道理,我國武術源遠流長。我們所不知道,不瞭解的奇功異法還有很多。猶龍太極拳屬於太極拳當中頂尖的存在。它一直遵循著道家貴隱不貴顯的宗旨而默默的進行著承傳。此拳難練,根本無法普及,只在繼承,不求發展。所以,目前全國習練此拳者不超百人。它是道家太極文化留給我們人世間的一個“物華天寶”!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交流請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