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曾国藩传》: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回顾:

昨天我们读到曾国藩由于得罪了咸丰帝,也得罪了权要和普通官僚,最终结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担任主考官。

离开京城的曾国藩又会遭遇哪些事情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要善于把握机会

咸丰二年七月,曾国藩在赴任江西的途中遭遇家庭变故,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传统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回家守孝,因此这个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办完丧事后,曾国藩决定静下心来开始读书。

十三年的京官,做得太累了,而在目前的官场环境下,自己又做不成什么事,如今终于有了时间,曾国藩想转换人生,展开自己的学者生涯。

然而就在他决心息影山林时,朝廷却又想起他来了。

此时太平军已经挥师北上。咸丰皇帝情急之下,命令曾国藩这样的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保卫乡里。

毫无思想准备的曾国藩第一反应是拒绝。

第一,中国历来讲究“以孝治天下“,为父母守孝是天大的事。

第二,他是一个文官,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

第三,最关键的是他对咸丰帝已经失去信心。他并不打算出山。

但是,他的好友郭嵩焘却劝他:你以前总抱怨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你的政治理想没法实现。

乱世出英雄,现在天下大乱,正是你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你成天抱怨上天不给机会,现在这不正是上天给的机会吗?

曾国藩恍然惊醒,他早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之志,现在怎么能放过这个试验自己经世之才再造世界的机会?

最终他决定出山给皇帝卖命。

用实力说话才能挽回面子

曾国藩一到长沙,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四处搜“剿”土匪,除暴安良,打击地方黑恶势力。

他的铁腕确实收到了一时之效,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但关于他的非议也渐渐浮起,地方官不但不感谢他,反而视他为仇敌。

因为曾国藩设置的“协办团练大臣公馆”和审案局,动了地方官的权力奶酪。

在抓治安的同时,他还着手创建了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军”。

不料,他在练兵时得罪了当地驻军绿营兵,结果绿营兵借故闹事,包围曾国藩的公馆,差点儿杀了曾国藩。

这是曾国藩出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这种难堪让曾国藩心血上冲,夜不能寐。

他的第一反应是向皇上控告。

干脆,借这个机会把到长沙办事以来所受的所有排挤、委屈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陈述一番!

然而细一想,他就知道这种做法行不通。这一道奏折上去,他在湖南的处境就更加寸步难行。

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争一日之短长,而是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去衡阳练兵,打几个胜仗,那时自会分出高下。

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国藩调动全部心力,苦练湘军,逐一解决用人、筹饷、购械、整章、建制、咸丰皇帝的瞎指挥等难题,初步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

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北上长沙,迎战太平军。

然而出师不利,曾国藩率领的这路队伍遭遇靖港惨败,情急之下投水自尽未成,被整个长沙官场嘲笑。

但不久后,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由塔齐布率领的湘军在湘潭重创太平军,解了长沙之围。

曾国藩打掉牙和血吞,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地挽回了面子。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

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另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制度为王,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为什么大清王朝举国之力供养训练了一百多年的正规军队不堪一击,而一介书生曾国藩花一年时间练出的湘军就能所向披靡呢?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也就是反向思考。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

清代军队的“低饷制”造成了军队上下普遍贪腐,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

因为军饷高,所以湘军招人很容易。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也就是说,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这样,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

这样下级才能忠于上级,上级指挥下级才能如意。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方面,是选人原则的不同。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

曾国藩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

招收兵员,有一个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因为曾国藩怕这些绿营兵把绿营的习气带到湘军中来,他只招收年轻力壮、朴实的农民。

这些人组成了一支军队后,军风军貌与绿营兵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教育。

太平军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要对付这样一支军队,湘军也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教育。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这两个部分。

所谓“训”,就是“训话”,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

“训”和“练”相比,曾国藩更重视“训”。

曾国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军纪上。

除了宣讲之外,他还亲自编写了《爱民歌》,采用民歌歌谣的方式,进行爱民教育,这是曾国藩的一大发明。

曾国藩还为湘军立下这样一条规矩:

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

这样一来,部下打仗的时候都会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

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它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建军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智商并不太高。为什么他能制定这些高明的思路而当时那些更聪明的人不能呢?

这是因为他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

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曾国藩守孝期间,出山兴办团练,并成功建立湘军,大胜太平军,取得了湘潭大捷,并且分析了其湘军团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

那么接下来他在和太平天国的对垒、和朝廷的博弈中又将会怎样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