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戶外活動中,意外是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雖然有時我們做好了很多準備,但也無法100%保證沒有意外情況發生。

一旦路途中我們受傷,尤其是受傷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情況惡化。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瞭解這些問題的處理辦法,為我們的旅途增加一份安全保險。

1、流血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如果因刮擦造成的輕微流血不用緊張,清水沖洗傷口,酒精擦片或者酒精棉球(體積小重量輕,一個團隊中至少1小瓶)簡單消毒傷口,按壓稍許時間就能止血。

致命傷處理較為複雜。大量血液流出,多次持續按壓5分鐘都未能止血。血液流失超過250ML(大概1袋牛奶那麼多)。可視為情況重大。如果流失30%,是會生命垂危的。

(一般正常的體內的血液問題約佔體重的百分之8左右。所以如果你是100斤的話那麼你的血量就差不多8斤,合成毫升數就是4000毫升,所以一個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就是4000到4500毫升)

當流血十分嚴重時,讓傷者躺下。用乾淨的布墊按傷口(順便撥打120、110吧)。用繃帶或其他乾淨的布把布墊包緊在傷口上。若血液浸透了繃帶,不要拆去那繃帶,只須在傷口上加上另一個布墊及紮上新繃帶即可。

傷者心情平靜,施救者冷靜心細。是爭取時間的最好方法。

2、骨折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跌倒、跌落、撞擊、重壓。都有可能發生骨折的情況。骨折後最好的辦法是終止旅行,儘快就醫(撥打120)。但是救援趕來之前,或者短時間內無法接受專業治療時我們必須先行處理。

出血嚴重者,先行止血。因為出血可導致喪命。

弱嚴重到骨骼外露,我們應先行嘗試包裹外露骨骼。避免二次感染。

腿部骨折,可將兩腿固定到一起。手臂骨折,可固定於胸前。或堅硬的木板上。

若脊椎受傷,請勿輕易移動。

若肋骨受傷,應慎重移動。避免斷裂的骨頭刺入心、肺。

3、昏迷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昏迷的情況非常多,頭部受傷、糖尿病、中暑、中毒(如一氧化碳)、癲癇症、心臟病發、嚴重流血等都有可能發生昏迷。

一般來說,戶外運動中我們要預先判斷情況,然後逐級排除,才好應對。

首先呼喚昏迷者的名字,然後弄疼他。看他是否有反應。如果有反應,那麼一般問題不大。中暑或者低血糖,都有可能。簡單休息飲水觀察即可。

若沒有反應,一定要保證呼吸順暢。除了聯繫救援外,時刻探查呼吸跟心跳。

如果出現呼吸停滯,心跳停滯的情況。有必要進行心肺復甦(非專業人士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4、刀傷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戶外活動中,小几率遇到刀傷。可能是水果刀割破手指,也可能是開山刀誤傷腿部。或者被冰爪之類的鋒利器物劃傷。

遇到刀傷,反而不用過度驚慌。

清水清洗,酒精消毒,按壓止血。如果傷到血管,請用魔術頭巾或者紮帶切斷血管上游,但不要鎖死,保證很少的血流出,防止末端壞死。

小的傷口可以不包紮,不包紮好的更快。大的傷口,必須上藥包紮,防止感染風險。

大的傷口,必須儘快就醫。

比如出現腫痛、流膿、發燒等症狀。或者傷口頗深或面積大,須要縫針幫助癒合。

被汙糟的利器所割傷,可能會有破傷風菌感染的機會。消炎藥無法替代破傷風針。

5、溺水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若呼吸正常,可以按復原臥式讓傷者伏在地上。

若遇溺者沒有呼吸但仍有脈搏,用口對口人工呼吸恢復他的呼吸。

若沒有呼吸及脈搏,便要用心肺復甦法(即使非專業人士,也要試試)。

6、眼外傷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異物:永遠避免用手揉眼,小的異物沖天打哈欠流出眼淚。較多的話,清水沖洗。衝不掉,就閉上眼,就醫解決。

撞擊:眼球非常脆弱,受到撞擊會引起水腫甚至流血。無外傷情況下, 先反覆冷敷(涼水)。即使超過2天,也應謹慎熱敷。長時間無法恢復視力,說明受傷較重。

化學品:戶外活動中,有一定概率被汽油擺一道。進入眼睛,可能引起疼痛、發紅、燒灼感。此時應立即以清水清洗,用手指把眼睛儘量張開,連續清洗15分鐘,並儘可能轉動眼球以便徹底清洗。完成後立即求醫。千萬不要用任何化學物來「中和」,不要自行包紮,也不可用眼杯。

7、中毒

戶外活動中意外發生,你應該明白的幾種建議救治方法

戶外活動中,儘量不要吃任何野外的東西。即使你有貝爺的胃口,也不一定有貝爺身後的團隊。當年楊柳松穿越羌塘最後幾乎彈盡糧絕之時,也不肯吃一口已經死去的羚羊。亂吃東西,尤其是蘑菇類的東西,大概率的會讓你產生中毒情況。

若真不幸中毒,催吐+促進排洩是唯一可以緊急採用的方法。一片瀉立停,有可能是扛過第一個階段的最好幫助。

若中毒者已經昏迷,千萬不要讓中毒者嘔吐,或者向胃裡灌水稀釋。無意識狀態下,可能會造成窒息。及時送醫才是正確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