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為什麼美帝去打德國?

北風p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在二戰前期,世界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等都是在歐洲,歐洲作為主要戰場之一,只要歐洲戰場結束了,二戰也就基本結束就不遠了,想要在戰後獲得最大的利益,就要參與到其中去,在美國為其“出師有名”而尋求理由的時候,日本卻給美帝送上了一個最好的理由,就是“珍珠港事件”,對此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歐洲是世界的中心

從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一戰,讓人們快速的從封建文明擺脫出來走向了新的時代,工業文明時代。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更是從其中得到了最大的好處,靠著其堅船利炮與低廉的工業成本,讓其快速的成為了世界的老大,更是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讓英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歐洲其他各國也在其刺激下,相繼進行變革,加入到世界列強的行列。歐洲也成為整個世界最為輝煌的地區,其他大洲的國家也只有羨慕與服從的份了。而在二戰結束後歐洲也失去曾經的榮光,而美帝成為世界的焦點。

二、科技、財富、人才等等聚集地

就像曾經偉人說的那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時至今日更加彰顯科技的重要性,而二戰其中法西斯德國軍隊從空軍、海軍、陸軍等等裝備的各類武器都是那樣的優秀與先進,其天馬行空的戰鬥方式,更是讓那個時代軍事專家驚掉了一地的下巴,甚至到現在都讓人們無不歎服。法西斯德國暴露出的各類先進武器讓人們不得不深思其背後的科研力量是多麼的恐怖的存在。就像二戰後期一樣,法西斯德國戰敗後,德國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各類的科研人員及資料等等被美帝洗劫一空。甚至不惜用大量的黃金與蘇軍進行交換一些科學家。可想當時法西斯德國的科研力量是多麼的讓其眼饞。後期,美帝在擁有這些科研人員後,讓其快速的成為科技大國與軍事強國。從導彈技術、航空航天、計算機等等方面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焦點。

從什麼角度講,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只是給美帝出兵一個最有力的的藉口而已。法西斯日本與法西斯德國的進行對比,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上。沒有一點可比性,所以,這也是美帝選擇先打法西斯德國的原因。


惜花公子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並沒有將主要經歷放在歐洲現場,而是迅速的在美國召開部署,和日本展開正面較量。“先歐後亞”戰略的制定主要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制定的戰略,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做出了轉變。

在二戰初期,美國奉行的是孤立主義政策,由於民眾出於對戰爭的恐懼,美國準備關起門來過太平日子。但是隨著國際局勢不斷變化,美國參戰已經不可避免,那麼首先參與哪個方向的戰場成為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當時美國作為經濟實力第一大國,美國有很多海外經濟利益,而且主要集中在大英帝國和歐洲地區,其中大英帝國佔了四成多,所以1941年,美英總參謀長在華盛頓展開秘密會議,達成ABC-1協定,明確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然而事情並不是按照美國的劇本寫的,1941年12月7日,在和美國進行長達9個月的經貿談判,日本兵力完成部署之後,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偷襲事件。在這次偷襲中,美國損失軍艦19艘,其中有戰列艦8艘,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人員傷亡3000人,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損失殆盡。正式這次事件,結束了美國的中立政策,宣佈對日宣戰,二次大戰全面爆發。美英迅速達成共識,美國全面主導太平洋海域的防禦工作(主要對日作戰)。42年4月,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當時印尼是荷蘭殖民地)五國政府一致同意建立西南太平洋軍事指揮部,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最好統帥,美國戰略方向由先歐後亞改為兩方並舉。珍珠港事件5個月後的4月18日,美國發動了杜立特空襲,成功轟炸了東京;5月3日發起發起珍珠海戰役;6月中途島戰役,美國最終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局勢。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在太平洋方向短暫失聲,是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事件中損失慘重。不管是從美國東海岸調撥軍艦,還是修復戰損軍艦都需要時間,而且美國之前奉行中立政策,美國戰爭潛力並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釋放的。在太平洋上主要通過鋼鐵鉅艦的對抗,需要準備的硬性條件(軍艦)週期較長。到對歐洲現場的支撐更多的是輕武器和後勤物資的保障,也要簡單的多。所以大家會有一種美國優先考慮歐洲戰場的感覺!以上是老範對還問題的看法,認同就給點個贊👍,謝謝!


圖說地理


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以美軍為首的同盟國,開始全面反擊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

其實美軍攻打德國也不難理解,首先,美國一戰後奉行了中立國的政策,自己偷著享樂去了,正是由於美國的這種態度,小日本才發動九一八事件攻佔了東北。但作為美國這種大國來說,真的想甩脫一切根本不可能,所以在珍珠港事件以前,美國都是暗地裡幫著被法西斯侵略的國家,給錢,送藥,贊助點武器等等,日本之所以要偷襲珍珠港,正是美國斷了他的石油運輸!所以,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無論於本國民眾的憤怒還是盟國的懇求,美國參戰都是合乎情理的。那麼去攻打德國自然也是戰略要求的內容了。


其次,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擴張,已不可能讓美國深處世外了,一旦歐洲全線淪陷,恐怕那時孤獨的美國也是岌岌可危,因此參戰,也利於其國家利益。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不存在美軍去打德國不打日本的說法,美國參戰後,他實際上是兵分多路,去了不同的戰場。


青史精蘊


二戰期間世界分為兩個陣營,一是以德日為核心的法西斯陣營。另外的是反法西斯的聯軍陣營。美國從戰爭開始,雖然也一直打開工業機器向各國支援,但是一直保持著中立國的態度。背後卻漁翁得利發著戰爭財。

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方面給了羅斯福一個必須投入戰爭的理由,一方面也是日本把美國拉進了戰火之中。

既然參戰,肯定就要在兩個陣營當中選擇一個,當然就要全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美國當然也需要對德國宣戰。七道理如下。

第一,美國扮演的老大角色。

一戰結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是戰勝國導演的各種條約變成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

美國一直扮演著世界老大的角色,既然參與世界大戰當中,當然,馬上就扮演起了領導者的角色,同時對日本德國等法西斯宣戰,顯得大氣有格局,總比只打日本獲得的利益要多。

第二,美國打德國理所當然。

雖然美國一直沒有參與實際的戰爭,但是羅斯福已經給丘吉爾運送了很多物資和彈藥。美國一直都有支持支援各個國家對法西斯的戰爭。所以沒過去打德國,只是從背後變成了正面對敵而已。

第三,整體戰略佈局的需求。

德國是法西斯,主要力量,如果不打垮德國不僅法西斯的力量無法剷除,世界無法恢復和平,還有可能讓同盟國陷入被吞併的可能。所以只要打敗德國基本上法西斯的力量就沒有還手之力了。

每一次戰爭都從新梳理了世界的格局,有些國家沒了,有些新的國家又產生了,也有一個國家變成了多個國家。但是無論其他的怎麼變,美國都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傳奇只爭朝夕


突襲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計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軍的企圖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動戰爭(這和希特勒發動的閃電戰是一樣的),消滅美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隻和航空兵,使其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和參戰,從而改變日美雙方在戰爭初期的海上兵力對比,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為日本南進奪取諸戰略要地解除海、空威脅。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目的,是奪取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地區,斷絕對中國戰場的外部支援,將美、英、荷勢力驅出遠東,以建立獨霸亞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大東亞帝國。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就把日本視為遠東和太平洋的主要敵手。1924年,美國製訂了一個以日本為假想敵的作戰計劃一一“橙色計劃”,1928年又對該計劃進行了修改。但美國從其本國利益出發,並受到國內外條件的制約,所以其對日本政策始終具有明顯的兩重性,即對日既要安撫妥協,又要遏制對抗。因此到了30年代,日美關係更為波詭雲譎,變幻莫測,隨著日本侵略活動的不斷擴大,對抗的一面也在日益增強。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美國面對日本的挑戰反應軟弱無力。胡佛政府拒絕對日本釆取經濟制裁的任何建議,只發表了一紙空文,聲明不承認有損於美國在華條約權利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任何條約。由西方列強操縱的國聯調查團也沒有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反而要求日本和中國都從東北撤出武裝人員,實行東北自治,實際是想實行國際共管。日本拒絕調查團的報告和建議,並宣佈退出國聯。1933年3月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後,對日本基本上承襲了"不承認主義”政策,避免介入。與此同吋,美國政府仍照舊供應日本戰略物資,大做交易。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拋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公開否認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主張時,美日矛盾逐漸激化。(從這裡看出美國所謂的開放與保守的政策,都是從對自己有利時才交替使用的)。1937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針對日本新的侵略行徑,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不點名地指責日本為侵略者,並指出這種侵略威脅發展下去,美國也難倖免。但羅斯福的演講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受到“孤立主義者"的尖銳攻擊。於是羅斯福在輿論的壓力下急忙轉彎。此後,美國政府對日本更加註意策略,交替使用著既限制又妥協的兩手,美日關係呈現一種撲朔迷離的狀態。與此同時,隨著日本進兵印度支那和加入三國軍事同盟之後,羅斯福政府儘管對日也採取了一些對抗和制裁措施,但卻沒有改變其“不介入"的基本政策,仍然企圖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衝突。


美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中的“暴發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和中期,美國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政策大發戰爭之財,戰後一躍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因此,美國二戰期間,在歐戰初期和太平洋戰雲密佈的時刻,仍企圖照搬過去的經驗,想再發一次戰爭的橫財,為此甚至可以不惜犧牲小國、弱國的利益以謀求與日妥協。其次,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的影響比較大。因此,美國總統羅斯福雖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日本法西斯勢力擴大侵略的危險性,但他在釆取任何比較強硬的政策時,都不得不瞻前顧後,以致出現遲疑不決和迂迴曲折的情況。另外,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歐洲一向是美國的戰略重點,因此,一切戰備活動都是先歐後亞的原則行事。在德國這個頭號敵人已經佔領西歐大陸的情況下,美國只能集中精力應付德國的威脅,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釆取防禦戰略,以穩住太平洋局勢,推遲和避免美、日間的直接衝突。同時,美國雖然也意識到和日本戰爭的迫近,釆取了一些戰爭措施,但戰爭準備遠遠不足。

另外,日本在加緊對美備戰的同時,大耍和談騙局,在戰略戰役上,採取了保密、偽裝和欺騙措施等......


日本在突襲珍珠港的同時,兵分5路,向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香港和關島進軍,並準備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和緬甸。妄圖實現它的大東亞帝國夢想。
















飛龍在天231272723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沒有立馬對日本和德國宣戰,一直處於觀望狀態,由於受到國內外政治的壓力,美國才對德日在經濟和戰略資源上進行制裁。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帶領日本航母戰鬥群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美國這才直接受到法西斯的威脅,1941年12月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外對法西斯宣戰。


美國宣戰後,開闢了兩大主戰場,分別是歐洲戰場對德國的作戰,太平洋戰場對日本的作戰。那為什麼美國非要先打德國而不是日本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美英法覺得德國是法西斯罪魁禍手,且軍事力量、科技實力和經濟發展都要遠遠優於日本。而且德國是軸心國的支柱,打敗了德國軍隊也就相當於打敗了軸心國軍隊。



2、到美國參戰的時候,德國已經佔領了歐洲十幾個國家,其中就包括英法小老弟,德國瘋狂掠奪歐洲的戰略資源,如果再任由其擴張,後果就不堪設想,並且英法小老弟天天求著,不去估計也不好意思了。

3、維護美國國家利益。其實美國在被偷襲之後面臨的最大威脅實際上是德國。日本海軍戰力雖然強悍,與德國不相上下,但是日本僅在太平洋地區和美國發動戰爭,並不會對美國本土造成多大威脅,重要的是美國在亞洲沒有什麼利益損失,主要是英法兩國,所以沒必要先去打小日本。



所以說,美國先打德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想得那麼簡單,攻打德國是最適合的進攻目標。


臨成半里


二戰時期,美國是中立國家,和雙方交戰大國做起軍火大買賣。由此,美國軍事實力大增,雙方都在爭取美國加入參戰。美國參加的一方,決定了戰爭走向,並主宰戰爭主動權和勝利。特別是英國,鼓動美軍參戰。要美國選邊站隊,不要錯失戰爭機遇,機會,良機,到戰爭最後才會得到天大好處,益處。聰明的美國人,早就看不慣軸心國法西斯集團發動侵略戰爭的種種罪惡和罪行,決定在適當時候,給法西斯侵略致命一擊,給以沉重打擊,挽救傳統盟友于水火之中和苦難,同時拯救世界,給世界和平做出偉大貢獻。美國就大力支援支持中國抗日戰爭,並大力支援支持英國和蘇聯的反擊德國法西斯戰爭,為中,英,蘇無償提供了大量軍事物質,使中英蘇軍事實力大增,有了抗衡軸心國法西斯集團的資本,能力,實力。無奈,軸心國法西斯集團野蠻侵略他國,實行燒殺搶掠,甚至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大政策,以達到以戰養戰打戰之險惡用心和目的。同盟國要戰勝軸心國,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就此,美國求戰心切,渴望為世界和平做出偉大貢獻,無奈美國反戰情緒高漲,美國民意綁架政府,政府沒有理由和道理出兵反侵略,除非美國本土遭他國侵略,才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道理才會出兵反侵略。美國同情同盟國,反對軸心國入侵,就切斷日本原材料和石油的軍事物質的補充,補濟,供給。日本國家太小,軍事資源貧乏,靠掠奪他國軍事物質時,遭他國強烈反抗,用於戰爭資源十分有限,這時日本就仇視美國,想用偷襲閃電戰重創美國海軍,從而挽救自己失敗命運。日本垂死掙扎,拼命一擊,從而挑起新的大的戰爭。日軍偷襲並重創美國海軍,這為美國找到出兵反擊侵略的正確理由和道理。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就向日本宣戰。緊接著,中國也向日本宣戰。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形成。珍珠港戰爭事件,曰本豬隊友惹惱希特勒,希特勒大罵日本短視,鼠目寸光,是頭大蠢豬,大笨豬,笨如牛。蔣介石聽到珍珠港事件,十分高興,抗日有救,日本必亡,中國必勝。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先打德國,再打日本,是十分正確,可行,必勝的呀。美國在歐洲有很多利益,在亞洲也不少呀。美國打敗德國,才得以安全,打敗日本才得以勝利。美國幫助蘇聯,蘇聯才能打敗德國。美國幫助英國,英國才得以打敗德國。美國幫助中國,中國才能打敗日本。蘇聯出兵日本關東軍,並打敗,重創日本關東軍,把大量日本關東軍戰俘押往西伯利亞,實行勞動改造,還實行軍事管治,管理。中美英法大國,精誠團結,團結一心,同仇敵愷,眾志成城,共同齊心協力,才打敗兇狠殘暴,不可一世的法西斯日本和德國的侵略,為世界偉大和平與繁榮做出十分偉大的卓越貢獻。有美國參戰,加快了法西斯日本和德國的徹徹底底的滅亡,從而加速了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偉大勝利。二戰的美國,先打強敵德國,再打弱敵日本,從而贏得世界反法西斯的偉大勝利。美國參戰,增強了同盟國的軍事實力,從而拯救了世界,拯救了和平,成為救世主。救世主美國,拯救了世界偉大的和平與繁榮,我們世界人民,永遠為美國正義和平之舉大力點贊。


中國美6220


如果不去歐洲,英國人蘇聯人堅持不了多久,盟軍能夠抵抗一直以來都依靠美國的輸血,沒有美國的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能不能堅持下去都兩說,而美國是繼承英國的全球統治模式,即不希望在某一個地區出現一個特別強的國家,各個地區國家實力應該平衡,也不能超過美國的國家實力,而德國人如果勝利國家實力必將飛速增長,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美國安全,而美國孤立主意政策一直是阻礙美國進場了理由,日本人正好在這個時候發動襲擊,而時間上各國也打的精疲力盡,但是美國政府也要考慮如果首先消滅日本國內會不會在允許進攻德國,而這是美國能否在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綜合考慮,美國只能首先解決歐洲戰場


蛋糕香噴噴


這個問題很有趣。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帝太平洋艦隊蒙受巨大損失。按照美帝的氣質,你搞我我就搞死你性格。怎麼會把重點去搞納粹?

一、國際形勢:從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蘇聯從背後插刀,瓜分波蘭。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鑑定。作為波蘭的盟友和靠山—英法兩國只是空洞對德宣戰。出現靜坐戰爭。40年納粹橫掃歐洲,征服法國,逼走英法聯軍。吞併歐洲小國,轟炸倫敦。歐洲一片狼籍!美帝這時在幹嘛?他推行羅斯福新政,轉嫁資本過剩,國家資本主義管理經濟。大力發展基礎建設,用現在的話說:擴大內需。以工代賑,恢復美國經濟。這時一個巨大的市場在歐洲。但納粹戰車速度太快,還沒賣武器和戰備物資,小國就玩完了。號稱歐陸陸軍第一的法蘭西也就一個月就掛了。就是訂單下了,要出貨時,甲方掛了。美帝的軍火商們那個苦逼狀。

二、地理位置:日本攻擊夏威夷,美國對日宣戰。看看地圖,日本要攻擊美國本土,要跨多少個時區?不論是阿留申群島,還是從大洋洲來想攻擊美國本土得有前進基地!你在太平洋上蛙跳也不好找。中間阻礙日軍南下的還有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這點山本五十六清楚,羅斯福更清楚。而歐戰瘋子納粹就隔個大西洋,美國重要的造船廠,港口,重工業中心都在大西洋這邊。希特勒讓鄧麗茲玩狼群,最後在大西洋上恢復一戰時無限制潛艇戰,商船軍艦通吃,美國軍艦護航照收,美國年輕水兵的屍體喚醒美帝人民的怒火:納粹小樣,我整死你!

三、美帝戰略:

1、軍事戰略。二戰初期美帝的軍事實力其實不咋地,無論是軍事理論和軍事裝備都絕非世界一流。比老牌的英法還差一截,更不要說新興德國了!人家都是在一戰的真實戰場上淘出來的硬貨。中國話就是人家死了好多人從總結出來的!但有一點其他列強無法比,美帝當時就是有錢,國內正搞大建設,大發展,大拆違!要命還有通過一戰向歐洲賣武器,這些工廠機器還能用,工人沒飯吃還在上訪。美國國土面積大,鐵礦石、煤炭,石油、天然氣啥不缺。羅斯福是個偉大的領袖,他在國會老爺哪裡絕對情商超讚,一個借水管的演說,出臺租借法案。我的媽呀!把賣武器給交戰國用來殺人說得如此高大上,還正義感十足。我只服你!

2、地緣戰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帝:先歐後亞戰略。見上不綴述。美帝只朝東部看,所以歐洲(近東)、西亞(中東)、東亞(遠東)。其實我個人認為是羅斯福到國會演講時落枕了,只會往➡️指。一個戰略搞了好多年。直到小黑馬(奧巴馬)才提出:重返亞太。美帝要遏制中國崛起,玩亞太再平衡戰略。60%海空力量部署亞太。

3、經濟戰略。美帝和英法都屬於資本主義思想入髓級經濟玩家。講究社會契約論,翻譯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語言:講誠信。說白了做生意就要講誠信!美帝租借法案援助的東西不白給。英國通過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發電機行動)救回了34萬光屁股的英法聯軍。沒有重武器英倫三島面對德軍即將展開的“海獅”行動,只能用手對著登陸德軍“打飛機”。丘吉爾:給我槍炮飛機坦克。羅斯福:英鎊?美元?丘:沒。羅:滾。丘:賒賬?羅:NO,丘:咋辦?羅:有啥?丘:有地!羅:好說。要啥?丘:武器,急!羅:海上有狼,咋運?丘:給我艦!新款的。羅:沒有。丘:你現在用的!羅:被本子沉了。丘:二手貨也行!羅:成交!50艘一戰艦。

上述回答聊於同樂,不對勿噴,相互捧場!包涵擾人試聽,誤人誤信。謝謝


鄭興yu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