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申論的核心和本質

論 申論的核心和本質

為了引導同學們有效避免申論的複習誤區,我將闡述申論的核心內容與本質要求,具體從“題目”、“材料”、“層次”、“練習方法”、“字跡”、“作文與小題的關係”六個部分展開說明。

01題目的秘密

為了讓同學們深入的體會題目的內涵,我在這裡舉兩個例子:

例子1:“給定資料2”中心理援助專家團提議開展“火紅綢帶心理援助行動”,假定在某次救災工作中,救災指揮部決定採納這個提議,請你結合“給定資料2”,以專家團的名義給參與救災的各界人士寫一份倡議書。(15分)(2014國考地市級申論)

要求:(1)內容具體,指向明確;(2)語言生動,有感染力;(3)不超過400字。

【題目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多層次格式題”。同學們往往糾結具體寫哪些格式,這是考試時候一個很頭層的問題,但題幹已經告訴我們,只是大家沒有察覺到。題乾的關鍵要素非常多,具體包括:

材料範圍:給定資料2;

起草文章主體:心理援助專家團;

文體:倡議書;

“以專家團的名義”說明要求書寫落款;

“內容具體”要求抄寫材料具體措施和內容;

“指向明確”提示我們要書寫抬頭對象;

“語言生動、有感染力”要求抄寫材料時,保留有感性內容;

400字表面看起來很多,但其實減掉100字的格式,只有300字。

由此可知,題幹已經給出文章格式的要求,完全不用日常的積累,具體如下所示:

關於開展火紅綢帶心理援助行動的倡議書

參與救災的各界人士:

……

心理援助專家團

**年**月**日

以上的要求同學們看出幾條?

例子2:閱讀給定資料4,談談你從中國高鐵、中興通訊和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中能分別獲得哪些啟示?(20分)(2015國考省部級申論)

要求:(1)緊扣材料,重點突出;(2)觀點明確,表述有理;(3)不超過500字。

【題目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啟示題”,屬於一種“多層次題”。題目要求時500字,但會發現寫不滿500字,這並不是考官給我們的格子過多,而是咱們沒有品味出題目的深層次含義。題乾的關鍵要素非常多,具體:

材料範圍:給定資料2;

“分別獲得”,要求答案必須按照3個主體分別論述啟示;

“獲得的啟示”,說明所有的主體和對策需要進行啟示性改編,不能包含過於細緻的對策;

“觀點明確”要求必須寫出明確的觀點段落;

“表述有理”,說明除了找對策層次,還要找積極意義層次,從而使啟示更加有理論支撐,所以答案要書寫對策和積極意義兩個層次,500字絕對不多!

通過這兩個例題,是不是發現題目的秘密非常多!我建議在考試的時候至少花費5分鐘時間閱讀題目,將所有細枝末節的問題弄懂,磨刀不誤砍柴工。否則,題目都沒搞懂,又何談正確。

02材料的指引

如果題目告訴“寫什麼”,那材料則告訴“怎麼寫”,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在上一部門列出“迷信《XX寶典》”、“盲目背誦素材”、“小題靠預感總結概括”等申論誤區,凸顯出的問題就是脫離材料談申論!而根本原因就是對於材料的閱讀技巧不熟練。因此,我們要熟練應用各種閱讀技巧,具體包括“總分關係”、“邏輯詞”、“並列關係”、“事例”、“總結法”等各種方法。只有透過閱讀技巧看到材料的邏輯本質,才能夠找出最有效的要點,緊密結合題乾材料要求,寫出正確答案。

下面我就簡要介紹幾種閱讀技巧。

1.是準確尋找總分關係。先看例子,尋找此段對策的核心句子。

例子1:2008年11月,國務院批准了《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年)》,規劃確定了加強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保護與防治,建立渤海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系統;面源點源治防聯動,建立陸域汙染源控制和綜合治理系統;全面實施節水治汙戰略,建立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綜合管理與整治系統等五大主要建設任務,體現了渤海環境保護任務的綜合性、戰略性與長期性,並強調在海洋開發過程中,全面推進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綜合以用,確保引進項目為低消耗、低排放、低汙染和高效益的企業和產品,促進海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這段總分關係比較隱蔽。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出總分關係,則在著對策的時候會無從下手,感覺整個段落都是對策,在字數較少時就不能夠有效抄寫採分點。國務院的《……對策》往往不寫,因為政策不是具體對策,政策的內容才是具體的對策。“規劃確定了加強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保護與防治”才是核心對策,簡化後變為“加強保護與防治”,其後是“保護與防治的二級對策”,五大建設任務是完全並列的關係,均不抄寫。“並強調……”與“保護與防治”形成對應,其總結句是“可持續利用”,前面是具體的方法。所以這段的核心是“加強保護與防治”、“可持續利用”。

可見總分關係對於理解文章結構的作用很大,所以是重要的閱讀技巧。

2.是善於發現邏輯連接詞。

在言語理解中,我們常談到“四大關係”,即轉折關係、因果關係、並列關係、遞進關係。在申論中,這四大關係對於理解文章結構和摘抄要點也十分重要。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

題目:給定資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請的觀察員,請就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建議,呈送市政府有關部門參考。(20分)

要求:(1)對存在的問題概括準確、扼要;(2)所提建議具體簡明、有針對性、切實可行;(3)不超過400字。

資料4

T市晚報刊發了一批“市民來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問題。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趙家口長途汽車站,發現這裡是一個Y字形路段,行駛的車輛由兩條機動車道匯聚到一條機動車道上。引人注目的是,在兩條分支機動車道中的一條上緩緩行駛著大量公交車,一輛接一輛,車隊一直排到Y形車道匯流口。劉公鋪橋西這一站點設置在兩條機動車道之間,我和朋友便是在這一站下的車。這裡下車的乘客很多,從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條不同路線的公交車要在這一站停靠。這就使得上下車的乘客特別多,疏散時間增加,公交車停靠的時間也就相應增加,而之後需要進站的公交車排隊進站的時間也被延長。我看到排隊等候進站的公交車一直都保持在5輛以上,使得路面擁擠不堪。我從劉公鋪橋西站下來後沿著公交站繞了一圈,發現並沒有能夠穿過馬路的人行橫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開外對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幾百米去繞行趙家口天橋。這對於在上班時間急著換乘車輛的人來說太費時間,所以我看到絕大部分下車的乘客都徑直走到站點與綠化帶之間的空隙處,在大量的機動車流之間驚險地穿過馬路。這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但與登上天橋再下來相比顯得方便快捷許多。

這道題是“對策提出題”,屬於“多層次題”中的一類。我們需要找到“問題層次”、“原因層次”、“對策層次”。上面這一段文字主要是“問題層次”。很多小夥伴找問題的時候發現問題非常多,遠遠超過了字數的承載能力,問題就是出現在了不能準確區分“問題層次”與“危害層次”,而根本問題是不能識別“邏輯連接詞”。

例如:劉公鋪橋西這一站點設置在兩條機動車道之間,我和朋友便是在這一站下的車。這裡下車的乘客很多,從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條不同路線的公交車要在這一站停靠。這就使得上下車的乘客特別多,疏散時間增加,公交車停靠的時間也就相應增加,而之後需要進站的公交車排隊進站的時間也被延長。我看到排隊等候進站的公交車一直都保持在5輛以上,使得路面擁擠不堪。

這兩句話暗含因果關係,通過“這就使得”這個邏輯連接詞串聯,所以前面一句話是問題,可以凝練成“站點設置不合理,多輛公交車停靠”。後面一句話都是這個問題的消息危害,統統不是問題層次。同事在危害之中還隱含著並列層次,通過“而之後”這個詞連接,如果是並列關係,那麼就是地位相等的,如果抄寫就都要抄寫,試問哪裡有這麼多格子。

又例如:我從劉公鋪橋西站下來後沿著公交站繞了一圈,發現並沒有能夠穿過馬路的人行橫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開外對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幾百米去繞行趙家口天橋。這對於在上班時間急著換乘車輛的人來說太費時間,所以我看到絕大部分下車的乘客都徑直走到站點與綠化帶之間的空隙處,在大量的機動車流之間驚險地穿過馬路。這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但與登上天橋再下來相比顯得方便快捷許多。

這四句話更然是因果關係,通過指代詞“這對於”以及因果關係詞“所以”連接。指代詞指代前面的問題,也就是“人行橫道、過街天橋設置不合理”,前兩句話又暗含著並列關係。指代詞“這”之後是問題所造成的危害,因果連接詞“所以”更明顯是因果關係。

綜上所述,準確識別邏輯連接詞對於梳理文章層次和結構、排除干擾素材很有幫助。

03層次的關係

眾所周知,申論無論是看還是寫都分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個宏觀維度,但是同學們對於怎麼細分、層次如何在閱讀題乾和材料中應用、如何寫答案等問題卻沒有深入的理解。

我通過大量的練題,認為的給材料劃分為6個層次,分別是“含義層次”、“原因層次”、“問題層次”、“危害層次”、“積極意義層次”、“對策層次”。“是什麼”層次等同於“含義層次”;“為什麼”層次包括“原因層次”、“問題層次”、“危害層次”、“積極意義層次”;“怎麼辦”層次等同於“對策層次”。

那麼如何應用這六個層次呢?首先,要清楚的指導題幹問的是哪幾個層次的內容。其次,要將材料的大部分內容分清層次,就像是將各種蔬菜分類撞到籃子中。最後,按照層次的分類進行概括和歸納。

為了讓同學們深入的體會層次的關係,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

例子:談談“預先失敗”這一概念在給定資料4中的含義。(10分)

要求:全面、準確,不超過200字。

據某網站問卷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時下跟風程度“非常嚴重”,表明隨大流、跟風已成為一種普遍心態,跟風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專家認為,跟風現象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社會群體心理“亞健康”的表徵。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說跟風來自於人們對各類專家的依賴,那麼,不難想見,這種“依賴”恰好凸顯了當前人們的一種“預先失敗”的窘況。文章中引用了英國學者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的相關闡述,試圖把現代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

這道題目是解釋詞語題,需要找出所有問題、原因、危害層次,並且將各層次的內容準確的寫到答案之中。而這篇材料恰恰在區分3個層次的時候很有難度。我帶同學們認真的分析一下。

先看第二段前兩句:“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說跟風來自於人們對各類專家的依賴,那麼,不難想見,這種“依賴”恰好凸顯了當前人們的一種“預先失敗”的窘況。”“預先失敗”是題乾的問題。“凸顯”這個邏輯連接詞很關鍵,它的作用是“等同於”,“依賴”等同於“預先失敗”,所以“對各類專家的依賴”也是問題層次。第一句“來自於”是因果關係,所以“跟風”是“對各類專家的依賴”的危害。第二段剩下的部分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不再討論。

再看第一段最後一句話,“折射了”也是等同的關係,所以“社會轉型期的浮躁心態”、“社會群體心理“亞健康”的表徵”都是危害。第一段第一句是社會現象,不是重點。

上面這個例子來自於《2014國考省部級申論》第二題,對於研究清楚各個層次之間的關係非常有幫助,大家可以做一下。

上面展示的僅僅是問題與危害之間的關係,啟示層次之間的難點還有很多,例如對策與效果的區別、原因與問題的區別、主要對策與對策的區別等。但究其根本都是準確把握層次,從而夯實閱讀材料的基礎。

04練習方法

在談申論聯繫方法之前,我們先探討下申論與行測的區別與聯繫。二者的相同點在於言語理解與申論對於閱讀方法和技巧要求都很高,而二者的不同則在於言語理解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看出較為簡單的文章結構,申論要求在較長的時間內看出更為複雜的結構層次。申論文章難度更大、層次更多。

所以,行測言語重在訓練快速反應對應結構,申論重在訓練精細化閱讀能力。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反覆閱讀才能完全領悟,精細化閱讀正是需要這樣的反覆閱讀練習。

談到這裡,我們便得出了申論的練習方法——求精不求多。如果複習國考,我建議同學們買好11年至18年地市級及省部級共16套真題,每套題目至少做3遍以上。如果複習聯考,則購買本省及國考地市級真題,也要做3遍以上。

05字跡的重要性

字跡對申論成績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往往和分數呈正相關趨勢。

第一,字跡清晰是王道。很多考生對申論考試有誤區,認為申論高分必須配有一手“好字"。但是實際考場上,我們的卷面需要做到的應當是清晰,而非優美。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字跡清楚,便於閱卷人判分。

第二,考場不是書法比賽。“好字”是個目標,但是也存在誤區。好字在申論中強調的是清晰可辨識,再這一基礎上,所謂的好字才能謂之錦上添花。很多同學習慣於書寫連筆字,即便寫的一手“好字”,也不能帶來高分。

第三,要在清晰與時間之間尋求平衡。申論時間非常緊,要是想寫的清晰自然要一筆一劃,但是時間並不允許,所以我們要尋找到平衡。同時,還要在不重要的地方適當放寬字跡要求,例如大作文的最後兩個分論點的書寫上,這裡考官往往不會看太仔細,所以我們要加快書寫時間。

因此,基於上述問題,給大家三點建議:

一.平時訓練一定要使用申論格子紙,養成申論考場上的書寫習慣;

二.如果學習週期足夠長,每天堅持半小時練字,必定大有裨益。練字時更加建議正楷,而非行楷;

三.在清晰辨識的基礎上,注意書寫速度。申論答題書寫量大,一味求“美"而忽略書寫速度則易出現不能按時完成答題的狀況。所以需要大家在平時練字的過程中,除了注意框架結構,也要注意書寫速度,以期更符合考場實際要求。

06作文與小題的關係

二者的關係我在第二部分詳細闡述過,這裡不再贅述。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