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有文化的好處,宋代歌女一首詞改變人生

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發達的時期之一,宋代誕生了眾多文豪。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其中不乏出色的女性,比如李清照。實際上,因為“詞”這一創作形式高度發達,也助推了歌樓妓女們的文學修養。宋代歌樓妓女,大多數不僅能說會唱,還可以自己創作,並被主流合集收錄。

在《全宋詞》中,就有這樣一首名妓所填作品。就憑這首詞,作品還改變了自己以後的人生。

多讀書有文化的好處,宋代歌女一首詞改變人生

鷓鴣天•寄李之問

這就是聶勝瓊的《鷓鴣天•寄李之問》。

鷓鴣天·寄李之問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多讀書有文化的好處,宋代歌女一首詞改變人生

聶勝瓊畫像(源自網絡)

這首詞是宋代名妓聶勝瓊寫給李之問的。詞的上闋會議了分手時的情景:柳枝、陽關曲等,在古代都被用來象徵分別;人人即那人,也就是李之問;“程”,古代距離單位,古時候道路都有驛站,通常每隔三十里設置一所,兩驛為一程,如果一程連過四驛,就是兼程,“風雨兼程”就是這麼來的。 作者送別李之問,送了一程又一程,戀戀不捨,乃至於“玉慘花愁”。

下闋則寫分別後的相思之情:晚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眼淚和著窗外的雨滴,一直到天明。

關於名妓聶勝瓊和李之問的故事,馮夢龍的《情史》記載道:

聶勝瓊,宋時名妓也,資性慧黠。李之問詣京師,見而悅之,遂與結好。及將行,勝瓊餞別於蓮花樓。別旬日,作鷓鴣天詞寄之,雲:“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李以置篋中,抵家,為其妻所得。問之,具以實告。妻愛其詞,遂出妝資,為夫娶歸。瓊至,損其妝飾,委曲奉事主母,終身和好,無間隙焉。

宋代官員李之問,在京城出差時,認識並且喜歡上了歌樓名妓聶勝瓊,一發不可收拾。毫無疑問,聶勝瓊也愛上了李之問。但是,出差總有回家時。纏綿許久時日後,李之問還是告別了京城,回到了家中。在李之問還在歸家途中,相思成災的聶勝瓊便寫了這曲《鷓鴣天》,託人快馬加鞭送到了李之問手裡。作者是不是有意據此想李之問回心轉意,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李之問收到信,藏在箱底下,還是義無反顧的回了家。不巧,信被李之問老婆看到,李之問倒也老實,一五一十的將他和聶勝瓊的事合盤說出。沒想到李之問老婆被這首詞感動了,居然出資為聶勝瓊贖身,並讓李之問乃她為妾。從此,聶勝瓊和李之問等,一家三口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古時候,納妾之事稀鬆平常。但妻為夫主動納妾卻也是不多見的(司馬光、王安石他們老婆倒是有主動為夫納妾,但這兩位大人義正言辭拒絕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聶勝瓊這首詞,真情實感流露,感人至深。

多讀書有文化的好處,宋代歌女一首詞改變人生

有誰知我此時情

這首著名的相思之詞,可說是感動了很多人。香港詞曲家黃霑,更是將這首詞譜了今天的曲調(鷓鴣天等古代詞牌的曲調早已失傳),歌名改為《有誰知我此時情》,原唱更是鼎鼎大名的鄧麗君。

如果李之問當時單身,聶勝瓊最終結果不是妾,而是妻,一首詞改變人生的故事,相信更會被大書特書,從而千古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