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纵使车市整体大环境不佳,宏观产销量反应出来的状况也是“跌跌不休”,但你只要多去车市走走看看,结合终端4S店实际情况来看,在所谓的“寒冬”里,车企厂家并没有外界以为的那般艰难。

一如业界早前预估的那样,2019中国车市整体大环境依旧不容乐观。

中汽协日前发布了2月全国汽车产销最新统计数据。今年2月份全国汽车生产140.98万辆,环比下降40.40%,同比下降17.37%;销售148.16万辆,环比下降37.41%,同比下降13.77%。

1-2月,汽车产销分别为377.6万辆和385.2万辆,分别同比下降了14.1%和14.9%。

其中乘用车部分,2月份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14万辆和121.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2.9%和39.7%,同比分别下降20.8%和17.4%。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313.7万辆和324.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7.5%。

包括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在内的四大类车型,销量降幅均达到了两位数。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官方数据一经发布,网上有关中国车市“负增长”的相关报道排成行,悲观和焦虑似乎短期内无法驱散。一时间,围绕中国车市“见顶”及车企间将爆发大规模“价格战”的论调,再次甚嚣尘上。

中国车市年产销规模真的“见顶”吗?在所谓的车市“寒冬”依旧延续的2019年,汽车终端市场真的要迎来普遍的大幅度降价促销甚至“清仓甩卖”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行业内人士争论已久。

乐观派认为,中国车市年产销规模冲击3500万辆甚至5000万辆不是梦,最起码也得迈过3000万辆大关。悲观派则认为,从过去的2018年中国车市首现近三十年“负增长”来看,中国车市在2017年已经见顶,传说中的3000万辆大抵是无法迈过的坎。

在聊哥看来,对中国车市简单化的以产销量规模数字来作预测,或许本身即为一道“伪命题”。

因为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诺大的中国车市从来都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放在去年年初来看,谁会知道中国车市会在2018年急转直下呈现负增长?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要知道,抛开一众行业专家学者不说,就连中汽协等官方机构此前也都给出的是较为乐观的预估,3%甚至5%左右的正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提前对车市进行所谓的预估判定,大都是不靠谱的,没什么参考价值和意义。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中国车市年产销规模是2800万辆、2700万辆,抑或是2600万辆,有根本性的区别吗?我想,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实际上,在2015年之前中国车市年销量规模才不到2500万辆,但那个时候几乎全球的跨国车企和品牌,已经悉数登陆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正是在2014年前后诸如乐视、蔚来、小鹏、奇点等一大波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毫无疑问,尽管市场整体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但过去几年依旧是中国汽车市场“新老玩家”们的黄金年代。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不夸张地讲,别说今年才刚开局不久,保不齐今年车市整体可能会出现同比微增长,即便是继续延续去年3%左右甚至更高一些(按两位数10%来计算)的负增长,全年下来我国汽车产销量依旧高达2500万辆以上(略高于2015年的水平)。

相对于全球任何一个单一汽车消费市场而言,这样的量依旧是高不可及。

在《车市裴聊》看来,是时候调整我们看待中国车市产销量“增减”的视角了。一者,经过多年连续高增长之后,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早已经突破2000万辆大关(近两年在冲击3000万辆),连续近十年蝉联全球第一。

基数已经相当了得,再想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根本不现实。

二者,如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和结构类似,在中国汽车年产销规模已经足够大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把精力和焦点从“量”转向“质”,更加注重结构性的优化。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车市连年高增长,车企生产的车大都根本不愁卖。

往远的讲,一二十年前源于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汽车市场经常“供不应求”,今天的一些自主品牌优秀代表很多都是赶上那个时代开始造车的。往近了看,过去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爆发了SUV热潮,不管主流还是非主流的主机厂,推出来的SUV车型几乎是上市一款火一款。

实践证明,这种汽车不愁卖“泥沙俱下”的大环境,既不可持续也不利于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毕竟,在可以通过简单的抄袭模仿和低质低价策略即可实现新车大卖的环境下,谁还会去坚守和追求正向研发造精品车,久而久之要么“劣币驱逐良币”要么大家一起不思进取投机取巧。

长远来看,我们显然不需要这种“虚假繁荣”。从这个角度而言,车市整体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一定幅度下滑又何妨,相比于泥沙俱下,我们更加需要大浪淘沙。

车市真的艰难吗?谁受难了?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按理说,车市大环境不佳,汽车比以往更难卖了,终端理应会迎来大幅度降价促销甚至“清仓甩卖”。然而,根据近段时间以来聊哥对于终端市场多家车企4S店的实地走访来看,传言中的大幅降价促销并没有出现。

“即便是像长安福特这样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品牌,4S店对于新车的降价促销力度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新福克斯甚至一分钱优惠都没有!”一位近期有意向购车的消费者,在与聊哥交谈中如此“抱怨”道。

另据聊哥了解,不仅丰田、本田这些强势品牌终端4S店基本优惠幅度真是不大,就连马自达这类“小众”品牌及上面提到的长安福特等处于下滑势头的车企,也并没有出现网络上盛传的那般“降价促销”、“迎宾钜惠”……举例来说,一汽马自达的阿特兹,这个许久没换代而且销量不好的老车型,优惠也仅仅在万元之多;在某东风本田店,销售直接说思域卖得好,无优惠。要知道现售的思域并不是上市不久。

普通品牌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热门车型虽然不像前几年还加价,但几无优惠,冷门车型“不愿意”优惠,冷就冷吧。4S走一圈下来,给人的感受是,经销商还是“不愁卖”,在车市不好的情况下并没有什么价格战,大幅降价,相反倒是豪华品牌因价格高优惠较多。

纵使车市整体大环境不佳,宏观产销量反应出来的状况也是“跌跌不休”,但结合终端4S店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所谓的“寒冬”里,不少车企厂家并没有外界以为的那般艰难。

俗话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或许我们该换一种视角和姿势,更加理性和积极地看待中国车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