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並非招生,而是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服務品質

民辦學校發展的生命線並非招生,而是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服務品質


王國平

許多民辦學校因為處於市場機制運作下,提出了“招生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的口號,這是一種錯解。並且,在這樣的錯誤軌道上,學校的發展很可能會越走距離教育會越遠,越來越像在做企業,最終導致出局。

例如,曾經有一所大型高端的民辦學校,從建校之初便把招生工作列為學校發展的核心和首要地位。不看其它,僅招生辦隊伍的人數達到五六十人的情況就足以說明問題。除此之外,該校還把招生辦的性質定位成企業的“售前服務”,同時成立了另一個相關的部門叫“家長服務中心”,這又可謂是“售後服務”。似乎從市場規律來講,在學校中這是很有些創意的做法,當然,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階段內起到相應的效果。比如,招生中用銷售手段讓家長較快地接受了學校的宣傳,在學生入校後,家長服務中心又會像海爾的售後服務一樣,用多種形式和家長保持聯繫,對家長提出的種種問題以最快的速度反饋。

然而,問題卻出現在了學校管理的重心上。因為過度的強調與強化了招生工作之後,學校在教育教學的質量上便有所忽視。甚至在提出“全員招生”的策略後,連任課教師都浮躁起來,都不時的想著那“按斤論兩”的招生獎金,而沒有把全部關注和心思都用在教育教學這個學校的核心工作上。由此引起的教學質量不保,漸漸地在規律下被現有的家長看出問題,看出問題,看明白學校的真實面孔之後就是走人。

於是,這所學校在發展前期的幾年中便出現了招1000走800的現象,從生源總數看是在增加,但這屬於動態的增加,內在的問題被表象所掩蓋著。後來,在不斷地流失生源下,市場的負面積累越來越多,最終導致的從是動態增加到動態平衡,再發展下來就是從動態平衡到動態減少。

當這樣一所轟轟烈烈的民辦學校走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留下的不僅是被破損的民辦學校形象,而且也是思考和教訓。

我們從這樣的教訓中拾取的便是一種認識:民辦學校的招生不是生命線!

那麼,民辦學校的生命線在何處?

我們在經歷了生死輪迴後的結論是:民辦學校的生命線在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教育服務的品質。特別是在當下,還應該提出的是我們的辦學特色。這屬於教育格局處於成熟期的必然,是在公辦教育走向新一輪發展,走向普惠性格局後給民辦學校留下的空間,也是教育差異化、多元化存在的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生源的發展決定著民辦學校的生存。只不過在學校管理者而言,抓好招生工作是需要找準支點與作用點。

我以為,這個支點必須是教育教學,是從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出發,更是以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出發,找到我們應該做的教育教學服務的內涵。具體說,也就是一切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一切都從學生未來成才的需求出發,把教育的關注點落在學生身上,把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落在實處。而與此同時的問題便是尋找到最佳作用點,

事實上,學校管理的作用點應該是把生源發展寄託在現有家長的口碑上。並與之配套的激勵方案是,凡是老家長介紹的新生源,功勞記在該班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上。這樣下來,用槓桿原理撬動的是教育教學和教育服務的質量,因為各個班級的教師若是沒有把班級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搞上去,家長不滿意,你就無法去讓家長幫你招生。

所以,看起來是在構建招生機制,實質上是先把教育教學做好才能去談招生。這樣的結果便是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所在,也解決了學校的發展之關鍵。

總之,走街串巷,廣告覆蓋,張貼小報等簡單招生行為不可取,或許這屬於學校管理者在教育教學內功不足的問題,或許這裡存在著“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問題,或許這也是一些外行辦教育的無奈之舉。

但終究是一個原則要清楚,教育就是教育,別把企業行為弄得很過分。而且,不談和不用談招生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作者系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