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區,坐落有聞名天下的雄關——居庸關。相傳居庸關名稱的由來,就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有關。元代王惲所撰的《中堂事記》中記載,世傳秦始皇北築長城時,曾“徙居庸徒於此故名”,“庸”指苦役,“徒”指囚犯。民夫士卒被強徵徙居於此地,所以被稱為居庸關。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民國時期的居庸關城舊址,來源:《亞東印畫輯(1924—1944)》。


居庸關南距北京一百餘里,建於長達近四十里的軍都陘(即關溝)之中。這條軍都陘是從大同、宣化通往北京的孔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條天然孔道就發揮著溝通中原和北方各少數民族交往的重要作用。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在這裡留下了軍事戰跡或人文足跡。而第一位在這裡留下足跡的皇帝,正是被稱為“祖龍”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說到“秦始皇東巡至關溝”的故事,要先從昌平境內的名山——軍都山開始說起。在今天的昌平境內,矗立有一座遠近皆知的山脈,這就是軍都山。軍都山橫亙在京北昌平的土地上已有千百萬年之久了。它如同一座天然雕飾的豐碑,俯視著昌平的平原和林莽,也象一位歷史的老人,見證著昌平的變遷和滄桑。軍都山又名居庸山、北山,地處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之交,山勢呈東西高聳,山脊向昌平西北部延伸,高峰海拔達1000米以上。山中古蹟繁多,水流縱橫,溫榆河發源其陽,白河橫穿其陰,居庸關位其西翼,十三陵處其南麓,既有絕佳的自然和人文景緻,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的地勢天險。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穿梭于軍都山巒中的長城,拍攝於1940年,來源:《北京景觀》。


昌平地區最早的地方建置和城池,即設置於秦漢之際的軍都縣、軍都城,就是因為坐落在軍都山麓,因此才以“軍都”命名的。同時因軍都山而得名的,還有被稱為太行八陘之一的軍都陘。

太行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南北長八百餘公里,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其中,第八陘即為軍都陘。軍都陘,也稱居庸關溝,是昌平地區最主要的一條戰略要道,位於今昌平區南口鎮以北,南口之名的由來,即因地處居庸關南,為關溝之南入口處而得名。其穀道長約20公里,兩旁山嶺壁立如削,形勢極為險要。清代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載,在昌平州西北二十里,“層巒疊嶂,奇險天開,太行第八陘曰軍都,即此山也”。這裡山高谷深,雄關險踞,如元代陳孚就有詩云:“不知何年鬼斧鑿,僅與青天通一握。”自古以來,軍都陘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南入中原的重要通道,為歷代兵家所必爭,見證了許多王朝的興衰。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軍都陘,位於太行八陘之最北端,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在先秦時期,北方崛起的部落山戎就南下向燕國(今北京)發起強悍的攻勢,包括今昌平區南口、居庸關等地在內的大片燕國領土喪失,燕國一度遷都避敵,幾至滅亡,幸賴齊桓公率軍馳援,擊潰山戎,燕國才有了後來的崛起。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燕國為抗拒東胡,在北部修築長城,自西而東,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郡下設縣。北京歷史上的郡縣制從此開始。這時的昌平地區屬燕國上谷郡,還沒有行政建置。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將王翦率大軍長驅直入,攻佔了燕都薊城,包括昌平在內的北京地區成為秦國領土。昌平最早的地方建置——軍都縣,大約就建立於這一時期。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掃滅六國,統一華夏,將疆土擴張至當時所能達到的極限——大約300萬平方公里,建立了一個空前廣袤的帝國。從此,“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在這樣的新形勢下,一項前古無匹的大舉措——馳道,終於提上日程,並開始在全國範圍內修建。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國修築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直達各郡、輻射全國的馳道交通網。這是專供皇帝所用的御道,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據史料記載,秦馳道的規格很高,在平坦地區闊50步(約合今69米),中間三丈寬(約合今7米),每隔10米,即種植一棵松樹或柏樹作為標識,如蛛網般密佈的馳道,構成了“條條大路通咸陽”的壯觀。《漢書·賈山傳》中對秦馳道有如下的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後人繪製的秦“馳道”想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秦馳道以咸陽為中心,修建有東方大道(由咸陽出函谷關,沿黃河經山東定陶、臨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咸陽至甘肅臨洮),秦楚大道(由咸陽經陝西武關、河南南陽至湖北江陵),川陝大道(由咸陽到巴蜀等),此外還有江南新道,南通蜀廣、西南達廣西桂林;北方大道,由九原(今包頭)大致沿長城東行至河北碣石,以及與之相連的從雲陽(今陝西淳化)至九原的長達900餘公里的直道,等等。在眾多大道中,馳道向東可直達今北京地區,到達薊城後,以薊城為中心,又分可為三條幹線,其中經昌平、出南口、過居庸關即為通往北疆的重要一線。昌平地區的道路由此第一次實現了跨越性的延伸,從戰國時的燕國一隅而布入了大秦王朝全國的交通網。

在全國修築馳道的同時,秦始皇實行車同軌、行同輪,將戰國時各國寬狹不同之車軌,統一規定為寬6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同時,創驛站、修驛道,為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士卒官員,提供食宿車馬。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秦朝交通的發展,同時也為秦始皇巡遊天下、廣播皇威提供了條件。

在構築從咸陽輻射全國的馳道後,秦始皇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巡遊。在他統一全國稱帝的11年間,出巡共有五次之多,平均每2年多就有一次,分別是二十七年(前220年)、二十八年(前219年)、二十九年(前218年)、三十二年(前215年)、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頻率之高,在中國曆代帝王中也算名列前茅。其中第四次出巡,就曾來到今昌平北部的關溝地區。《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巡遊行程路線和時間,均有相關記載。

在秦始皇五次巡遊中,只有第四次東巡曾涉足今昌平地區。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春二月,秦始皇東巡燕薊,車隊浩浩蕩蕩,自咸陽出發,經洛陽、邯鄲、鉅鹿、薊、右北平等地,抵達碣石,返程途中秦始皇一行經漁陽、上谷、代郡、雁門、雲中、上郡等北方邊郡,最終返回咸陽。其行程直線距離約3000公里,歷時約四個半月,於是年六七月間抵達咸陽。秦始皇東巡北京地區時,所經行的這些大道,就擴建於戰國時代舊有商道的基礎上。

這一次出巡燕薊、途徑昌平北部關溝地區的具體行程大致如下: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前221年)一統天下後,大力拓建馳道,急不可待地頻繁出巡,其主要意圖就是要加強對新徵服土地和人民的統治,通過巡查民情,宣德揚威,使六國舊民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成就萬世基業的政治目的。從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的三年內,秦始皇就在舊六國的領地上巡遊了一遍,在各地刻石頌功,涉及範圍甚廣。與此同時,在上述政治目的以外,秦始皇頻繁出巡,特別是東巡燕齊等地,還有重要的文化傳統因素和求仙長生的心理期望。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始皇帝東巡海上,遣方士齊人徐市等,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及仙人不死之藥,來源:《帝鑑圖說》


秦人好慕遠行,有其悠久的文化傳統。秦國國君多有不辭辛勞,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頻繁遠行的歷史記錄,而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為甚。及至始皇,有所謂“勤本事”、“夙興夜寐”、“朝夕不懈”、“視聽不怠”的勤政風格,使得秦始皇事必親躬,到實地去體察民風民情,做政治巡遊。故而秦始皇為帝期間頻繁出巡,既有其政治目的,也有秦人文化傳統的驅動。另外,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終,又迷信封禪說。他在祈禱天神護佑其帝王基業的同時,還滋生出另一種強烈的慾望,這就是長生不老,由此引發他求仙與求不死藥的狂熱行為。

自古以來燕齊之地,煉丹採藥,求仙奉道的方術之士甚多,如宋代沈遘有詩云:“當時燕齊間,方士肩相摩。”明代蔣山卿有詩云:“漢武昔好道,燕齊方士來。”清代王再鹹亦有“君不見,古今方士扼腕燕齊間,但誇海中瀛洲蓬萊方丈三神山”的描述。由於燕齊瀕臨渤海,常有海市蜃樓出現,燕齊之地的人們便結合傳說中的海外國度,組合成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神境仙界。當時,方士在秦始皇政治中佔有重要地位。秦始皇篤信的一位方士盧生,就是燕國人,他前後多次入海,為秦始皇求神仙不老藥。

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東至燕薊,途經包括居庸關溝在內的北京地區,就是抱著這一入海求仙之夙願而來的。是年春,秦始皇自咸陽啟程,經今北京通州,東抵碣石(今河北昌黎)。期間,秦始皇“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去尋找神仙,並派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返程時,秦始皇沒有走原路,而是選擇了北線,即經今懷柔、密雲境內,過今昌平北部關溝。再穿今河北、山西及內蒙古等省,最終返回咸陽。《史記》載,“始皇巡北邊,從上郡(今陝西延安市以北)入,燕人盧生使人入海還。”


秦始皇到過昌平嗎?

歷盡滄桑的關溝古道,來源:《北京名勝》。


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長生不死的痴迷,在方士們“不死之藥殆可得也”的蠱惑下,使秦始皇每次巡遊都要在海濱逗留較長時間,尋尋覓覓,為探求虛無飄渺的海上神仙傳說進行了畢生的努力,直至身死名滅在奔波尋仙的途中。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從此,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