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志願者小札|義行者:他們的聲音需要被傾聽

按語: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是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勞動權益保障的公益組織。

北理工志願者小札|義行者:他們的聲音需要被傾聽


就在剛剛過去的平安夜與聖誕夜,義聯組織了一次“義行者——行走的聖誕夜”普法溫暖活動。這篇文章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幾位志願者在發放普法手冊過程中和快遞員交流訪談的一個小記。幾位志願者通過普法活動,不僅對外賣/快遞員的生活、工作不易體悟更深,也對自己參與普法志願活動的心態做了反思,從完成任務到棲下身子去真誠地聆聽他人,也從快遞員身上學到了很多象牙塔內所學不到的無形的東西。感謝幾位志願者授權我們發佈此文。

文| 綠柳搖風

一開始,我是以一種做志願的心態來的,按照著預定的流程,發小冊子,問問題,合影。好像完全是一種程序化的操作,就是走走形式,基本上毫無收穫。

但是後來,我跟著義聯的研究員,她並沒有以完成任務為導向,而是從快遞小哥的角度考慮;不是單純去問問題,而是和快遞小哥們當朋友。她還幫助快遞小哥整理單子,因為小哥正因為單子的混亂而煩惱,後來在我們的幫忙分揀下總算是整理好了一部分。最後分別的時候小哥也拿出了公司發的聖誕帽與我們合了影。試想要是我們直接跑過去說一大堆話,只會干擾他的工作而且得不到好的回應。這是調研,這是幫助,而不是機械、程序化地做志願。所以這次之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

後來去到的理工大學附近的菜鳥聯盟的一個驛站,和裡面的兩個大哥談了一個多小時,我感到很吃驚。為什麼呢,因為我來過這裡,也碰見過裡面的一個大哥,他可能不記得我了,但是我記得,在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我是帶著填寫調查問卷的目的來的,思維很僵化,固定的套路,固定的臺詞,讓他感覺到強烈的“走形式”。但是這一次我們坐下來促膝長談,我們帶著真心去請教,他們也將所瞭解的與所思考的分享給了我們。

其中一位快遞員說到,對於他們這些農民工來說,法律這個東西,很有必要,能夠保障切身利益。但是,他們的意識實在不夠,對這些方面的瞭解不足。所以,應該多多加強這一方面的普及,但是要考慮用適當的方式,而不是一些長篇大論介紹什麼的。還有一點,他說得很現實。他們來工作其實都只是為了錢,養家餬口,過日子。假如當真發生了什麼勞動糾紛或者工傷,確實可以上報,但之後“你的工作還要不要了?”他如是說道。他給我們透露了一些現象就是,在公司方面,雖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將你辭退,但是公司想要讓你離開,總會有辦法。很現實的問題,讓我在美好的象牙塔中看到了現實的另一面。

另一位大哥是在管理層面的人,他首先為明確了我們這個活動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 比如說你問的問題,你派發的手冊,都要和普法這個層面緊密的聯繫,否則這樣的活動就毫無意義。比如,可以向快遞小哥提問,對於合同的瞭解程度,對於解決勞務糾紛的方式。這是需要考慮清楚的,而不是形式上地派發一下冊子,問幾個毫不相干的問題。尚且能夠真真正正地沉下心看這一本小冊子的人恐怕也不多,很可能就是推在家裡再也不翻開。他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議,一些他的想法,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因為從一個大學生的角度去看待社會,那是不全面的,那看起來太美好了。可那可能是不完整的,並不是最真實的。

所以我很慶幸吧,慶幸能有機會聽到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聲音,聽到他們的想法。

文| Che

平安夜從熱鬧的校園離開,校園廣播的聖誕音樂逐漸淹沒在呼嘯的寒風和引擎轟鳴聲中。循著燈光,我和同行的志願者推開了一處快遞網點的玻璃門。向兩位正在休息的網點員工說明了我們的來意。雖然對我們的到來有些警惕,但也許是覺得值班太過無聊,得知了我們的學生身份後,他們還是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坐下。

雖然一開始的聊天有些尷尬,但我們很快就和兩個員工大哥熟悉了起來,話題也不僅限於普法宣傳。兩個大哥分別給我們講了各自的經歷和對我們活動的看法。讓我對自己和本次活動有了更深刻的見解。

我的第一個啟發來源於其中一個大哥對我們活動意義的質疑。他問我們是否熟悉發放的宣傳冊內容,我們參加志願活動能不能有所收穫。我很多時候參加志願活動往往本著應付了事的態度,也很少有意識的思考這些志願活動對我有什麼意義,但這個大哥的提問使我不得不直面這個問題。但很快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因為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我明白此次志願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向這些外地勞動者普法,更重要的是傾聽他們的故事,瞭解他們的處境。忙碌的工作使他們難以成為網絡用戶的主力軍發聲,在各類報道中被打上的標籤則模糊了我們對他們的認識,我們經常和他們接觸,但卻對他們的生活一無所知。他們的聲音需要被傾聽。

另一啟發則關於身份與認同。我們的學生身份和對外地務工者的刻板映像讓我們不自覺地將自己定位在教育者的位置,但這種無知認識必然要被現實粉碎。在和兩個員工大哥的交流中,我們天真且幼稚的想法總是引來他們用自身經歷給出的否定。身份的割裂使得我們這群志願者難以理解他們遭遇的種種艱辛,提出的想法也往往脫離實際而顯得可笑,但正是在這種交流中我們和他們互相理解認同,從而打破了身份的隔閡。

我們在大學學習,也應當去群眾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