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海军!

甲午之前,经过三十年洋务的积淀,清朝海军的规模,一度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然而,中日海战中,大清海军的精华——北洋舰队,几乎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威海战败后,一度声势煌煌的北洋水师就仅存“康济”一艘练习舰而已,朝中清议者纷纷以惨败来弹劾、斥责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怯战畏敌、误国卖国。舆论压力下,清政府不仅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及海军内外学堂全部停撤,而且其后将北洋海军的武职实缺,自提督以下至外委计315名,也概行裁撤,士兵被一律遣返。

无论如何,那都是大清海军最早培养出的一批现代海军人才,他们或战亡或自杀殉国,幸存者中,叶祖珪待罪天津。多数史料里,邱宝仁、林国祥不知所向。萨镇冰回到原籍福州,当时他父母已逝,萨夫人陈氏不久后也去世,37岁的萨镇冰从此孑然一人。史料记载萨镇冰为官清廉,不蓄私产,此时竟囊空如洗,处境悲惨,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能在城内应缙绅之聘,教授各子弟西学,以维持家计。

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甲午战败时起,到1898年年末,三年多的时间内,清政府一口气从国外购买各种舰艇23艘。大清海军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疆巡抚陶模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在艰难中复建。1896年,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海军,由总理衙门负责海军建设,后来又在陆军部设海军处。

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海军!

海圻舰全体船员

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向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海琛是最后来华的一艘,此后一直是清末主力舰之一。照片中的“海琛”号官兵阵容齐整,军服规范,显然已是一支现代军队。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3艘军舰排水量均为2950吨,航速大于20节,功率7500匹马力。火力系统包括克虏佰式150毫米口径炮3门,105毫米口径炮8门,60毫米口径炮2门,鱼雷发射管1个。

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外形看这两舰有点像日本巡洋舰“吉野”号,排水量4300吨,功率17000匹马力,航速24节。配有阿姆斯特朗式8英寸口径炮2门,4.7英寸口径炮10门,47毫米口径炮12门,37毫米口径炮4门,鱼雷发射管5个。按期到达我国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重兴海军的实力猛增了18000余吨。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我国近代海军史上,仅次于“定远”、“镇远”的大吨位军舰,对于复兴海军,能够起到核心力量的作用。

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海军!

海圻

至此北洋水师的主力作战舰艇包括巡洋舰“海天”号、“海圻”号、“海容”号、“海琛”号、“海筹”号,鱼雷炮舰“飞霆”号、“飞鹰”号,驱逐舰“海龙”号、“海青”号、“海骅”号、“海犀”号。

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北洋水师置身事外,参加“东南互保”协议。4艘海龙级驱逐舰因维修留在船厂,未参加“东南互保”,在打退敌多次进攻后,被八国联军俘获。

1909年,清廷海军部整编全国海军,将能够出海作战的舰艇编为巡洋舰队,内河作战舰艇编为长江舰队。北洋水师各舰被编入巡洋舰队。

甲午战争之后的中国海军!

清帝逊位后,巡洋舰队更名为海军第一舰队。“护法运动”期间,第一舰队部分主力舰脱离北京政府,南下广东参加护法,成立护法舰队。“护法运动”失败后,护法舰队主力北上投靠军阀张宗昌,编为渤海舰队,留在广东的小型舰艇编入广东海军。渤海舰队之后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并吞,编入东北海军,取得过对南京政府海军的几次胜利,东北易帜后改称海军第三舰队。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舰队主力被迫寄居青岛,因筹饷问题爆发“崂山事件”,巡洋舰“海圻”号、“海琛”号,训练巡洋舰“肇和”号南下广东,投靠军阀陈济棠,组成粤海舰队。不久,因陈济棠对粤海舰队的打压,“海圻”号、“海琛”号两舰叛离陈济棠,被南京政府收编,“肇和”号之后同其余广东海军舰艇一起被改编为海军第四舰队。留在山东的原东北海军舰艇,在抗战中全部自沉。

当初没有南下参加“护法运动”的部分第一舰队舰艇,于1927年改编为南京政府海军第一舰队。

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舰队在损失全部大型舰艇后,舰队人员带着拆卸下来的舰上武器沿长江西撤,在田家镇、石牌等要塞布防阻击日军。抗战胜利后,原第一舰队遗留人员和原汪伪海军人员合并为海防舰队,后因军舰数量增多,拆分为海防第一舰队和海防第二舰队。

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舰队部分军舰在南京笆斗山附近江面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最终编入华东军区海军,成为人民海军的一部分。海防第一舰队和部分海防第二舰队舰艇则随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