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在開封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這一年他33歲,正值壯年,躊躇滿志,雄心滿懷,打算以自己的雄才偉略建立不世功業,統一江山,結束五代以來的亂世,為萬世開太平。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第二個大分裂時期,版圖是這樣的:宋朝繼承後周佔領了傳統的中原一帶,南方有南唐、吳越、閩、南平、楚等幾個小國家已經表示臣服,還有後蜀、南漢以及北方的北漢三個國家在繼續割據,這僅是漢族地區,還沒算契丹、党項、回鶻、大理等幾個少數民族政權,簡直是一片花花綠綠的大碎片。

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宋朝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完成統一事業,趙匡胤很有才幹,也很有權謀,他採取有力的措施,先鞏固了兵權,進一步加強皇權,馬上就開始統一進程。

趙匡胤是馬上出身的皇帝,本身就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既懂得運兵打仗,又懂得軍事管理,更有戰略思維,他按照「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方針,對統一大業進行宏觀領導,宋朝的統一進程馬上進入快車道。963年,拿下湖南湖北,965年,奪取四川,971年,滅掉南漢(兩廣),975年,南唐投降,至此,南方大部分已歸屬宋朝,僅存的吳越(浙江)在兩年後納土歸附。

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形象

相對南方這幾個小國,北方的北漢政權算是難啃的骨頭,因為有北方契丹的支援,趙匡胤從968年開始,同北漢斷斷續續打了三次統一戰爭,直到他死於第三次戰爭期間,北漢仍然屹立不倒。死後三年,才由他弟弟宋太宗完成夙願。

在後世人的印象中,好像北宋一直軍事孱弱,對於北方的契丹或女真人強大的軍力,完全無力抵抗,只是不斷花錢乞降買平安,可說是十分窩囊的一個漢族王朝。事實上並非如此,至少趙匡胤時期的大宋朝是不畏懼契丹的,他的行伍生涯中,曾多次親身帶兵和契丹人作戰,即便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都是發生在進攻契丹的一次軍事行動中。

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927年-976年)

其實在趙匡胤心中,最沉重的是後晉時候丟掉的燕雲十六州,只有這一大片漢族人的國土迴歸中原王朝,才算真正的完成統一。據說,在統一南方後,群臣請趙匡胤加尊號「一統太平」,趙匡胤說:「燕(幽雲)、晉(北漢)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並不接受這個尊號。

趙匡胤心心念念收復燕雲失地,曾經設立「封樁庫」儲備鉅額錢款,一則期望能向契丹贖買回來,是為文統,若契丹不同意則直接將錢款用作統一的軍費,是為武統。只可惜他大業未成而身先死,留下一大遺憾。

趙匡胤死於976年,年僅49歲,關於他的離奇死亡有著名的陰謀論「燭影斧聲」,這樁公案不是本文的討論主題。但是他的過早去世,他弟弟趙匡義的繼位,可能才是對中國歷史有大影響的事件。

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應該說趙匡義也和趙匡胤有一樣的雄心壯志,但是他缺少其兄的品德、心胸和才幹。他在位上幾次發動對遼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從此形成了和遼國長期對峙的局面。980年,他又試圖兼併交趾(越南),最終又是慘敗,從此越南政權一直保持獨立至今。

趙匡義的軍事指揮能力十分薄弱,但是他卻有一套比較先進的軍事理論,他建立了參謀本部制度、陣圖制度和軍事學院體系,是現代化軍隊的淵源。也是他確立了由文官掌兵的軍隊國有化體制,這套制度開啟了宋朝「重文抑武」的長期國策。

以歷史的眼光看來,北宋在北方異族政權長期虎視眈眈的局勢下,過早或過度的進行了軍事改革,可能直接削弱了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釀成了幾百年裡對外戰爭的屢屢失利,最終中原淪為異族統治的惡果。

宋朝未統一,只因這人當了皇帝,主席評他「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北宋時各政權形勢圖

這個後果肯定是自趙匡義始,絕非趙匡胤的立國初心。歷史不容假設,但假若趙匡胤還能繼續在位十幾年,能想象中華歷史的後續演變嗎?

偉人毛澤東對也深有感觸,他對趙匡義的評價很不客氣:「無能」、「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