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的本質

“戰略”這個詞的出現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出現在西方的軍事著作中,比如德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法國將軍若米尼的《兵法概論》,而法國戰略學家梅齊樂的《戰略理論》則是距今能夠考證的最早出現“戰略”這個詞及定義的。我國孫武撰寫的《孫子兵法》雖然沒有出現戰略一詞,但包含著戰略的觀念和思想,是東方關於戰爭理論的鉅作。

戰略還被應用於國家安全與發展,稱之為國家戰略。比如冷戰時期美國的同盟戰略與前蘇聯的同盟戰略(北約和華約)。我國從1953年開始編制的5年經濟發展計劃,2016年進入第13個5年計劃,這些都是國家戰略。

商場如戰場,“戰略”一詞出現在商業領域是在20世紀60年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亨利·明茨伯格分別對此做了論述和研究。

2003年進入上財MBA學習,當時戰略管理的教授在第一堂課就以“什麼是戰略”為開頭,給我們講了20多種不同的定義,10種主要的西方流派,但我個人更喜歡臺灣淡江大學教授紐先鍾老先生的定義,戰略是思想、計劃和執行。

戰略在形成階段首先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思想,在落地階段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行動,思想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而行動是具體的、實際的,所以兩者之間需要計劃這座橋樑。

思想、計劃、行動是“戰略的三部曲”,代表三種不同的層次,但又相互關聯,三位一體,形成統一完整的戰略架構。

戰略的思想、計劃、執行是在企業資源約束的條件下為完成企業設定的長期目標而服務的,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在先,戰略在後,戰略為長期目標服務。企業的約束條件有相對靜態的約束,比如企業創始人的初心(為什麼做)、願景(成為什麼)、使命(做什麼),以及把上述創始人“基因”漫灌和潛移默化到企業的文化中,這些是企業的“基因”,相對靜止和難以改變;動態的約束包括資本、技術、人才、市場地位等。

戰略的思想、計劃、行動也是在“內省外觀”的條件下,為企業在行業內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從而達成長期目標。以當時福特與通用的競爭為例,福特在1913年建立起了世界第一條汽車流水線,只生產一種黑色的T型車,福特通過效率提升,減少浪費,降低成本並且以最低的利潤銷售,以銷售量來獲取總利潤,1924年T型車的銷售價是290美元,市場份額50%左右,福特實施的是典型的成本領先戰略。通用採用什麼戰略與福特競爭呢?當時的斯隆,沒有直接參與價格競爭,而是向不同的細分市場提供不同子品牌、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車型,從1924年開始,經過20多年的努力,在1950年通用的份額達到了50%左右,而福特則下滑到了20%,通用採用的是典型的差異化戰略。反觀通用,如果當時不能“內省外觀”,根據自己的資源約束,而追隨福特的低成本戰略,達成目標的希望渺茫。

同理中華民族要偉大復興,經濟上完全模仿西方的市場經濟,追隨的成本太高,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也不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的基因。所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正確的戰略思想。

初創的企業或者小企業有沒有戰略?無論規模,在當今的競爭環境中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戰略。有些小企業戰略只停留在老闆的腦海中,沒有書面化、具體化,從思想直接到了執行,跳過了計劃這個步驟,但是不能說沒有戰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目標,每個老闆都有自己的思想,可能老闆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戰略”,但實際存在。

戰略是靜態的嗎?戰略一定是動態的,目標會變、環境會變、資源約束會變,所以戰略一定要每隔一段時間反省和覆盤,做出動態的調整。

既然現在的環境變化如此之快,有無必要再製定戰略呢?一定有必要,戰略制定的過程就是“內省外觀”的過程,通過戰略制定更清楚企業目前在哪裡、目標在哪裡,去往的路徑有哪些。

戰略制定過程中的分析工具有很多,比如安索夫矩陣、波士頓矩陣、波特的5力模型、SWOT分析、7S框架等,但是戰略的本質是藝術和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