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强调国宝,弊大于利

从电视节目“国宝档案”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一说到文物,总是强化“国宝”概念,总是利用“国宝”这个词来吸引大众眼球,甚至于民间收藏中,也动辄即称自己的藏品是“国宝”。什么是国宝?对它的界定是“国家的宝物”。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宝物,都会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并且国家大都会将其视为无价之宝,将其看着是一个国家的骄傲和象征,国宝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是国宝毕竟只是文物的一部分,既然是国宝,它的数量不可能太多、太滥,属于极少数。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色,文物讲究来龙去脉,中国古老的陶器、原始青瓷等被公认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器物,它们在人们眼中虽然属于一般文物,但是仍为世界所珍惜,这也说明了文物是有历史尊严的遗物的道理。文物确实可以分级,但是文物的定义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然是文物,它必然带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生命力,让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延绵不绝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豪,同时它也一定属于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理所当然的也都应该有宣传、推广、保护的必要,我们不能刻意将人们的注意力往少量国宝上引,而忽略文物知识的普及,在“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点上,并没有将文物分为三六九等,也没有贵贱之分。现在过度宣传“国宝”,过分强调“国宝”,显然是一种在文物系统性保护上厚此薄彼的误导,它会导致整个社会对文物保护戴上有色眼镜,对文物认识失之偏颇,最终并不利于对绝大多数文物的真正保护。

无论是媒体、还是博物馆的最终责任,在于对文物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这种普及宣传让人们了解文物背后绵延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信仰,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温度,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本源。而不能只着眼于对少量“国宝”的刻意渲染,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台北故宫的翡翠大白菜就被称之为“镇馆之宝”之一,它究竟值不值得被视为“国宝”,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衡量上、它并不比许多无法列入“国宝”的文物更具什么优势。由此可见,文物真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与是否“国宝”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强调“国宝”概念,倒有点与市场价格脱不了干系,而且一旦颠倒了文化远在器物之上的这种对文物的认知,必然会弊大于利。

过度强调国宝,弊大于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