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安史之亂之後的唐王朝正名

一、杉山正明他說

日本人杉山正明寫過一本叫做《疾馳的草原征服者》的書。應該說,杉山正明是一個擁有標準倭奴思維的標準日本鬼子,它對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文明情有獨鍾,甚至可以說是無腦崇拜。而這種對強者的無腦崇拜衍生自島國固有的自卑情懷,有的日本人無腦崇拜中國漢唐,有的日本人無腦崇拜美帝國主義,而杉山正明口味獨特,他無腦崇拜草原民族。

為了論證草原文明的優越性,杉山在這本以講契丹、女真、党項、蒙古為主要內容的書中,別出心裁而居心叵測的將起點選定為安史之亂,然後開始大放厥詞。他真正的意思是,安史之亂是漢文明衰落的開始,安史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淪為回鶻人保護下的傀儡政權,令日本人崇拜不已的漢唐文明就此終結,從此以後,迭起的草原文明成為了歷史的軸心,他情不自禁的心嚮往之。為了詭辯的證明自己的觀點,杉山大力貶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將其歪曲矮化成為回鶻的附庸國,將唐朝中央貶低為與各路藩鎮平級的一個割據政權,也就是說,唐朝中央不過是一個披著“皇帝”外衣割據關中的大藩鎮而已,與河北三鎮並無實質不同。

然後,在此基礎上,杉山挖空心思的找到幾條史料,大意是說,在安史之亂時,回鶻除了出兵幫助唐朝政府平亂之外,還曾經與史朝義叛軍眉來眼去,然後,他上綱上線,認定此時的回鶻就像北朝時期突厥木杆可汗、佗缽可汗一樣,對中國割據政權分而治之,以華制華,回鶻人從中漁利,如果可能的話,回鶻人也會入主中原。這樣一來,杉山就定義了當時東亞的政治秩序,即回鶻人是核心,取代了唐朝成為最高仲裁者,而唐朝各地方政權圍著回鶻轉。可是,杉山自己也知道,他找到的這樣的史料寥寥無幾,所以他忿忿不平的抨擊和怒斥古代中國文獻對歷史記錄的壟斷。這能怪誰呢?就是回鶻人也留下足夠多的文獻,也幫不上他什麼忙,畢竟除了英義可汗做過許多不要臉的事情之外,沒有一個回鶻可汗敢不對唐朝畢恭畢敬的。雖然如此,但杉山畢竟老謀深算,老奸巨猾,他大逞三寸不爛之舌,強詞奪理,洋洋灑灑數萬言,簡直將黑的都說成了白的。他裁定,安史之亂後的中國碎了一地,包括唐朝朝廷在內的各個割據勢力淪為回鶻人的附庸和傀儡,回鶻人全面控制了中國,從此以後,草原文明迭起,中國人再也沒能站起來過。

畢竟是日本鬼子,富有扶持傀儡政權的經驗,杉山找了不少證據,證明唐朝成了回鶻的傀儡。第一,扶持傀儡政權是為了政治經濟利益,就一定要有對傀儡政權的經濟掠奪。這種例子很好找,唐代宗年間,唐朝與回鶻之間的絹馬貿易就是回鶻人對唐朝的經濟掠奪。回鶻人的一匹馬,可以換唐朝的四十匹絹,然後回鶻人每年都趕來好幾萬匹馬換絹。馬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唐朝的正常需求,而且質量也不合格,唐朝要的是優質戰馬,但回鶻人弄來眾多駑馬瘸驢也要按照四十匹絹的價格強買強賣。唐代宗一朝,對這種事情確實也是無能為力。第二,要扶持傀儡政權,還要有代理人。杉山海選了一遍,他把這個“回鶻代理人”的頭銜封給了郭子儀,他認定郭子儀是一個有複雜海外背景的軍閥,憑藉回鶻人的支持,把控朝局,翻雲覆雨。確實,郭子儀曾經多次與回鶻人並肩作戰,與回鶻的關係確實不錯,甚至在絹馬貿易中,郭子儀也反對制裁回鶻人,主張再忍一忍。就這樣,杉山真的把唐朝刻畫成了回鶻人的傀儡。

杉山的所有詭辯都是經不起分析的,他的這套鬼話,完全是主觀臆測。

二、中晚唐與回鶻汗國的關係

唐朝不是回鶻人的傀儡。唐朝與回鶻汗國的關係,從來都是唐朝是舅,回鶻人是外甥。

回鶻人的汗國,本身就是在唐朝的扶持下建成的。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唐朝的大力圍堵和打擊之下,稱雄蒙古高原的後突厥政權土崩瓦解。然後,還是在唐朝的扶持下,回鶻人成為了草原上的頭牌,其酋長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從此,回鶻汗國成為了唐朝在蒙古高原上的忠實代理人。

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部分戰鬥中,回鶻人確實出過大力,立過大功,收復兩京和最後的平定河北,都有回鶻人來捧場,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回鶻人並沒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只是捧個人場,各主要戰鬥中,叛軍參戰人數動輒數萬,政府軍也是好幾萬,回鶻人不過區區幾千,他們能有多大作用?就像抗日戰爭中,美國和蘇聯的空軍都來支援過中國抗戰,美國甚至與蔣介石組建了中美聯合空軍,對於爭取制空權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國民黨軍也發揮過一定的作用,而中美聯合空軍的作用只能說很有限。回鶻人的作用也大致如此。郭子儀收長安,僕固懷恩收洛陽,之所以能取勝,主要原因還是安史叛軍內訌,先是安慶緒殺了安祿山,郭子儀趁機收復長安,後是史朝義殺了史思明,僕固懷恩乘機收復洛陽,就是沒有那點回鶻人,頂多是戰鬥過程再辛苦一些,不會影響大局。僅憑藉那點功勞和那點實力,立國不過三十年的回鶻汗國就妄圖控制唐朝,這未免太天真了。所以,後來僕固懷恩被逼反以後,英義可汗幾次傾國南下配合僕固懷恩要推翻唐代宗,樹立真的傀儡,而這正是回鶻人無法影響唐朝的明證。

至於唐代宗一朝的絹馬貿易,確實嚴重增加了唐朝的財政負擔。換馬用的那點絹,本不算什麼,但在戰後重建的過程中,唐朝財力已經捉襟見肘,這樣的不公平交易確實把唐朝坑的很慘。唐代宗也好,郭子儀也好,對此確實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是,唐朝君臣之所以對回鶻人如此忍氣吞聲,實際是忍辱負重,完全不是因為回鶻人是宗主的原因。因為,對於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回鶻人絕不是主要對手,主要對手是青藏高原上下來的吐蕃人。

在吐蕃最偉大的贊普赤松德讚的領導下,吐蕃已經成長為可以與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一較高下的強大帝國。當時,吐蕃利用安史之亂,逐步鯨吞蠶食唐朝領土,在八世紀後半頁的三四十年內,先後霸佔了隴右道、北庭和安西,在四川西部也搶了不少地盤。吐蕃人的勢力已經深入到六盤山,長安城已經成為了對吐蕃作戰的前線。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兩朝,唐蕃對抗四十多年,吐蕃大軍數次深入到鳳翔、靈鹽和銀夏,就是今日的寶雞、寧夏和陝北榆林,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不久,吐蕃甚至乘虛攻佔了長安兩個周,還扶持了一個偽皇帝。面對吐蕃的咄咄逼人之勢,唐代宗最終起用了賦閒已久的郭子儀。郭子儀多次重創吐蕃,幾次把來犯的吐蕃人打的滿地找牙,雖然如此,但郭子儀清晰的認識到,在西北,戰後的唐朝各方面都很困難,對吐蕃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把來犯的吐蕃人打跑已經實屬不易,要想進一步收復失地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唐朝不能增加新的敵人,必須團結一切力量對抗吐蕃,回鶻人也是要團結的對象。所以,唐代宗也好,郭子儀也好,只能採取綏靖政策,對回鶻委曲求全。這就是唐代宗一朝對回鶻忍氣吞聲的原因。

但是,等到了779年唐德宗繼位以後,形勢就變化了,唐朝已經緩的差不多了,吐蕃的壓力也大大減輕了不少,而回鶻內部也內訌不斷,這時,對回鶻有著新仇舊恨的唐德宗立刻嚴厲制裁回鶻。回鶻幾乎為之崩潰,被逼上絕路的英義可汗本著同歸於盡的精神要舉國南下和唐朝拼個魚死網破,但英義可汗很快死於內訌。新任的武義成功可汗對唐朝的制裁也毫無辦法,只能想盡一切辦法裝孫子,懇求唐朝高抬貴手。後來,平涼劫盟之後,吐蕃的威脅驟增,再次上升為主要矛盾,唐德宗只好就坡下驢,原諒了回鶻,和好如初,並命令回鶻去跟吐蕃血拼,而且要滾得遠遠的,到西域去拼。武義成功可汗立刻帶著人去到天山南北,與吐蕃展開了無比血腥的互毆。從此以後,回鶻對唐朝就沒有任何威脅了,僅半個世紀後回鶻徹底崩潰。

所以說,從一開始到最後,唐朝政府從來都沒有被回鶻人所控制。

至於說郭子儀挾洋自重,憑藉回鶻後臺把持朝綱,更是無稽之談。

在平定安史之亂及後來無數的戰鬥中,郭子儀居功厥偉,就是說他再造唐朝,也一點都不過分。郭子儀生活奢侈,私生活糜爛,財產多的數不過來,兒孫多的他自己都認不全。郭子儀帶出來的小弟,最後成長為國家棟梁、封王封侯的數都數不清,可這些小弟不管當了多麼大的官,在郭子儀面前都得夾起尾巴老老實實的,郭子儀對他們頤指氣使,就像使喚奴才一樣,他們大氣都不敢喘一下。憑藉如此雄厚的根基,郭子儀真想把持朝綱,確實沒多大難度,他要想做曹操、司馬懿、高歡,是再容易不過的。他兒子郭噯對此心知肚明,甚至對自己的老婆昇平公主說,俺爹那是不屑於當皇帝,要相當的話早當上了。郭子儀有這樣的實力,難道還用得著回鶻人給撐腰嗎,這不多此一舉嗎?

其實,郭子儀的政治節操是很高尚的,高尚到日本人無法想象,他始終不曾有過非分之舉。在安史之亂中,不管郭子儀的戰功有多麼大,唐肅宗一句話,郭子儀就被罷去兵權,大太監魚朝恩一句話,郭子儀就得為一些敗仗背鍋。一直到後來為對抗吐蕃,郭子儀才得以復出。可在對抗吐蕃的戰爭中,只要吐蕃一消停,唐代宗就讓郭子儀去後方的山西,他二話不說就去了,只要吐蕃一來勁,唐代宗就讓郭子儀到陝西前線,他還是二話不說就來了。他兒子郭噯喝多了和老婆昇平公主打架,他乖乖的綁著兒子進宮請罪,唐代宗赦免了郭噯,但他回家還是用家法狠狠地揍了郭噯一頓。郭子儀這麼老實,他怎麼會挾洋自重,作為敵對勢力的代理人把持朝綱?

而且,如果真的是回鶻的代理人,那麼郭子儀見到回鶻主子,一定是畢恭畢敬、搖尾乞憐的。但是,歷史的事實是,在回鶻人心目中,郭子儀擁有極其崇高的地位,回鶻人對郭子儀敬之如神明。當年,僕固懷恩造反,把吐蕃人和回鶻人都招來助陣,郭子儀從容淡定的來到回鶻大營,勸說回鶻人改與唐朝合作,對吐蕃反戈一擊,那時,郭子儀甫一現身,回鶻人就嘩啦啦的跪倒了一大片,這是傀儡代理人能享受到的待遇嗎?

所以,杉山正明認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淪為傀儡政權,完全是居心叵測的無稽之談。

三、中晚唐的危機與救贖

至於杉山的另一個觀點,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更是小人之見,純屬坐井觀天。

安史之亂於762年被平定,唐朝滅亡於907年,這中間過了145年。145年是個什麼概念呢?以現在2018年為例,上溯145年是1873年,那時候光緒還沒登基呢!就可以想象145年是多麼漫的一段時間。唐朝在618年開國,安史之亂在762年平定,這中間也不過才145年而已,說唐朝壽命的一半都在名存實亡,這簡直就是譁眾取寵。如果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過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那十幾年可以叫做名存實亡,但是,唐朝挺過了145年,經歷了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以及唐哀帝8輩13朝皇帝,這145年難道都是在名存實亡的邊緣垂死掙扎過來的嗎?

其實,安史之亂後,唐朝上下的主旋律都是在救亡圖存。雖然救亡圖存的力度不可謂不猛,但成效確實很有限,始終不能再現開元天寶年間的盛唐氣象。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自盛唐時期就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貴族壟斷了土地,廣大自耕農破產,生計無著,有活路的就去當兵混飯吃,沒活路的就嘯聚山林,揭竿而起。所以,唐朝中後期問題不斷,士大夫階層再怎麼努力,即使取得了很顯赫的階段性成果,但用不了多久就“再而衰、三而竭”了。唐朝後期存在的主要困難,有這幾個方面,分別是經濟困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和外敵入侵。

第一,經濟困難是始終都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其實,唐朝後期的生產力並不比安史之亂前差多少,創造的GDP總量並不低,真正的問題是財政收入斷崖。由於河北藩鎮的割據和吐蕃的不斷入侵,唐朝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兩淮等地都設立了大量的藩鎮,駐紮有大批軍隊,用於保障國家安全。這樣一來,這些最精華的發達地區的收入都無法完全上繳中央了,因為養活本地的駐軍都很困難了,能夠自給自足而不指望中央撥款已經謝天謝地了。於是,並不特別發達的南方地區就成了唐朝的經濟命脈,因為南方地區局面比較安定團結,不用大軍駐防,就有餘糧上繳了,但從南方到長安的物流又是一個老大難。而且,由於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原絲綢之路基本上中斷了,西方商人只能改道走回鶻控制的蒙古高原,商業也走了下坡路。更可恨的是,宗室、官僚、將領、權宦、僧侶等各級權貴生活無不驕奢淫逸,窮奢極欲,更是嚴重的增加了經濟的困難。但是,好在唐朝官員是比較務實的,劉晏、楊炎、杜佑、李巽、程異等財政專家輩出,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困難,甚至經濟一度有騰飛的希望。以此為基礎,唐朝擊退了吐蕃、南詔一輪又一輪的入侵,平定了大多數割據和叛亂的藩鎮,甚至於在唐文宗時期都能上馬《開成石經》這樣的浩大工程,而且局面在唐德宗、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時代確實好幾次中興。

第二,宦官專權是唐朝始終無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由於宗室的無能、貴族的墮落、武將的跋扈、文臣無節操,唐朝皇帝不能信任這些文武大臣,他們所能信任的只有宦官。所以,唐朝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也就是神策軍,左右軍中尉、左右樞密使等大宦官具備極其強大的政治能量。特別是在老皇帝即將油盡燈枯的時候,改朝換代之際,宦官往往會成為左右一切的終極力量,連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也都是宦官擁立的,整體剷除宦官勢力基本是不可能的,唐文宗那樣有作為的好皇帝都做不到,到頭來落得一個甘露之變、受制於家奴的下場。掌權的宦官飛揚跋扈,生活奢侈,作風腐敗,結黨營私,進一步惡化了政治風氣,加劇了社會危機。但是,宦官專權並不是影響唐朝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如果皇帝英明,大臣有為,而且藩鎮將軍也能制衡宦官,除了改朝換代時期之外,宦官通常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他們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一切軍國大事還是由朝廷做主的。而且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太監也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後來者必定會引以為戒。宦官問題最後是由朱溫解決的,他採取的措施很簡單,殺,全部殺光,一個都不剩,但這已經是唐朝滅亡前夕的事情了。

第三,藩鎮割據是杉山正明認為唐朝已經名存實亡的關鍵問題所在。由於安史之亂平定之時,眾多投降的叛軍將領被委任為藩鎮節度使,這導致了割據藩鎮的尾大不掉,特別是盧龍、成德、魏博這河北三鎮。但是,藩鎮割據並不代表唐朝內部碎了一地。自從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幾代皇帝都以平定藩鎮為主要目標而努力。經過唐代宗的大曆戰爭、唐德宗的建中戰爭和唐憲宗的元和戰爭,全部藩鎮都被平定了,包括山東、湖北、河南、河北的眾多強藩都被幹翻了,唐憲宗時唐朝已經實現了統一。只不過,到了唐穆宗長慶初年,由於政策不科學,河北三鎮復叛,但叛亂後的三鎮已經與元和戰爭之前的三鎮不可同日而語了,藩鎮內部層出不窮的士兵譁變,使得藩鎮內亂頻仍,完全無力掀起任何反抗中央的叛亂。每個上臺的河北三鎮節度使,都以爭取中央承認為第一要務,誰也不敢造反,甚至出現過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這樣的聽命於朝廷的大將。李德裕指出,三鎮的節度使離不開中央的支持,如果中央不承認他,他第一天通過譁變上臺,第二天就得通過譁變下臺,在士兵譁變中下臺的節度使,即使僥倖不死,逃離藩鎮進入中央是他唯一的出路,如果他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不乖,等到那一天,他就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所以,河北三鎮雖然復叛,但其性質已經不同了,反倒是有些由中央掌控的藩鎮節度使時不時的突然造個反什麼的。所以,藩鎮割據也不至於讓唐朝名存實亡。

第四,牛李黨爭是唐朝未能完全中興的罪魁禍首。牛李兩黨並無階級差異,都是大貴族大官僚,他們的鬥爭完全是權力之爭,完全是互相拆臺。這一場鬥爭從唐憲宗時期持續到唐宣宗時期,而且,即便是唐宣宗時兩黨高層都死光了,牛李黨爭終結了,但後續的其他新興貴族間的黨爭也是層出不窮。這些黨人,互相串聯,甚至勾結嬪妃、皇子、宗室、宦官、藩鎮,把政治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任何正確的政策都持續不了多久,每次中興好不容易露出點苗頭,最終卻無一不半途而廢、中道而止,連唐文宗都不得不感慨,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這些貴族爭權奪利的鬥爭,最終也是被朱溫解決的,他採取的措施很簡單,就是把這些禍亂國家的貴族從肉體上予以消滅,砍死一部分,再把一部分扔進黃河淹死,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牛李黨爭雖然通過正常途徑無解,但這不能成為唐朝名存實亡的證明。恰恰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依然不可撼動,那些貴族才會拼死爭取這一權力。而且,李黨領袖李德裕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政治家,他的存在極大的延長了唐朝的生命。

第五,外敵入侵對歷朝歷代都不是小問題,但對唐朝而言,從618年到907年,外敵入侵都只是癬疥之疾,並非心腹大患。安史之亂後,回鶻英義可汗時刻都想南下找事,吐蕃幾次入侵關中、陝北和四川,南詔也幾次入侵四川和安南,契丹和奚族在東北一帶也隔三差五就搞點事情。但是,這一切外地都不成問題。英義可汗很快就死了,他死以後回鶻就不是唐朝的敵人了;吐蕃在北線的入侵每次都得不償失,而且全部被頂回去了,在南線四川被以崔寧、李晟、韋皋為代表的優秀將領打的滿地找牙,最終在唐穆宗長慶年間,雙方議和,從此停戰,到了9世紀中葉,吐蕃先於唐朝而分崩離析;南詔、契丹、奚族這樣的小傢伙,就更容易對付了,他們可以打敗唐朝幾十次,但唐朝只需要一場勝利,就能讓這些小傢伙幾十年都恢復不過來。

所以說,安史之亂後,唐朝雖然大不如前了,但唐朝依然牢牢的控制著中國的核心區域,並沒有名存實亡。唐朝真正的名存實亡發生在黃巢起義之後,黃巢被滅以後,不過二十幾年,唐朝就壽終正寢了,唐昭宗、唐哀帝時期的唐朝才是真的名存實亡。

四、草原文明究竟因何而起

回頭看杉山正明無比推崇的回鶻。回鶻人是鐵勒人的一支,屬於突厥語民族。正是在唐朝的支持下,回鶻兼併了包括突厥人和各路鐵勒人在內的草原諸部,建立起回鶻汗國,當然那個時候他們還叫回紇,武義成功可汗時期才改叫回鶻。回鶻汗國,並不是一個能與早期的突厥和匈奴相提並論的政權,回鶻人的政權非常粗糙,只是突厥和鐵勒各部的簡單加和,看似堅挺無比,實則外強中乾,經不起任何風險,內部動亂頻仍。但是,有一點需要肯定,那就是回鶻是一個以貿易為主要經濟方式的遊牧民族汗國。吐蕃佔據了河西走廊之後,蒙古高原成為了溝通中國與中西亞的主要通道,而保護這條通道的就是回鶻人。憑藉這條商路,回鶻人發了大財,而且還有了宗教信仰,基本不信薩滿教了,紛紛改信摩尼教或者佛教,還有了文字和城市。

在回鶻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和第三任可汗英義可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回鶻出兵協助唐朝平亂。在英義可汗時期,回鶻憑藉絹馬貿易,大敲唐朝的竹槓,也招致了後來唐德宗的激烈報復。很快,英義可汗在內亂中喪命,新上臺的武義成功可汗重新贏得了唐朝的友好,然後跑到西域配合唐朝打擊吐蕃,與吐蕃-葛邏祿聯盟血戰,雖然有勝有敗,但總體還是處在下風,並不能撼動吐蕃對西域主要城市節點的控制,也不能從葛邏祿手中奪取北疆的草原。武義成功可汗死後不久,回鶻改朝換代,另一支鐵勒人,阿跌部,篡奪了回鶻汗國的可汗之位。又過了四十幾年,回鶻又內亂了,內奸勾引葉尼塞河一帶的黠戛斯人入侵,回鶻汗國最終崩潰。回鶻人四散奔逃,內奸留在草原,主體南下投奔唐朝,還有一小撮向西逃亡,有的逃到河西走廊依附於吐蕃的藩鎮,有的逃到吐魯番、焉耆和龜茲,還有的逃到中亞。回鶻人的離開,壓制契丹人和党項人的重要對手就沒有了,慢慢就輪到他們發跡了,同時也把蒙古草原空出來了,東北的韃靼人就鑽進去了,日後發展成為蒙古人。

客觀的說,杉山正明在這本以講契丹、女真、党項和蒙古為主要內容的書中,將回鶻放在第一位,還是非常有水平的。契丹也好,党項也好,蒙古也好,他們的發跡都離不開回鶻人的直接影響,女真也受到回鶻的間接影響。回鶻汗國滅亡以後,主體南下。但南下的這些主體,因為不地道,最終被唐朝摧毀,而劫後存活的回鶻人相當一部分加入了契丹,在這些回鶻人的影響下,契丹越來越壯大,最終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唐朝,遷入中原的党項人主要分佈在寧夏和陝北,夾在蒙古高原的回鶻和甘州回鶻之間,一言一行都離不開回鶻的指導,西夏精神生活的支柱佛教,就是在回鶻僧的親自指導下發展起來的。至於蒙古,那就更離不開回鶻了,加入蒙古聯盟的克烈部、汪古部、乃蠻部,都是突厥語部落,那麼毫無疑問了,這些突厥語民族都是留在草原上的回鶻人的後裔,甚至於成吉思汗時期創立的蒙古文字,都是高昌回鶻人親手創造的,成吉思汗的大印也是回鶻人刻出來的。

可見,按照杉山正明的想法,將回鶻定性為草原文明的發起者,是很合理的。

但是,草原文明在10世紀至13世紀的井噴,回鶻雖是先行者,但中原的漢文明才是草原文明得以發達的根本之所在。回鶻本身就是在漢文明的撫養和調教下才得以長大成人的。沒有漢文明,哪來的什麼回鶻文明,就更不用說後來的契丹、党項、女真、蒙古了。而且,離開漢文明的直接支持和教育,無論契丹、党項,還是女真、蒙古,他們都不可能發展成為那麼強大的力量。

這些草原民族的興起,離不開漢文明的持續輸出。如果沒有漢文明的滋養和哺育,他們哥四個不可能與歷史上的匈奴、柔然、突厥有任何區別。正是因為對漢文明的持續吸收,這幾個少數民族得以擁有文字,並建立起真正的政權。契丹即使吸收了回鶻人,他的實力依然打不過唐朝在幽州的藩鎮,即使到了唐朝滅亡的前夕,幽州節度使劉仁恭還是能夠往死裡虐契丹。但是,當大批到北方避難的中原人來到契丹後,契丹才開始真正的發跡,在漢族人的鼎力支持下,耶律阿保機在契丹建立起家天下的封建政權,也是在漢奸盧文進的支持下,契丹人的軍事實力得以突飛猛進,而後來得到幽雲十六州之後,契丹終於變得不可戰勝了。女真人的興起,也離不開北宋持續的扶持,北宋扶持女真人的初衷自然是牽制契丹人,不過最後沒有把握好度的問題,玩過火了。至於党項,就更不用說了,西夏政權本身就是脫胎於唐朝內部的藩鎮。党項人是從青藏高原上下來的,在亡族滅種的邊緣,是唐朝開天恩收留了他們,把他們安置在寧夏和陝北放羊。党項拓跋部全力參與了平定黃巢之亂,雖然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依然得到唐朝的讚賞,首領拓跋思恭成為定難軍節度使,成為控制無定河流域的朝廷命官。此後,由於五代十國的紛亂,定難軍逐步與中央脫節,在北宋時期最終發展成為西夏。西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直接繼承自漢族中央政府的。蒙古人嘛,可能從漢族政權那裡得到的東西不多,主要是得到了幾乎全盤漢化的女真人的支持,成吉思汗就是在金國的餵養下逐步發家的,只不過他反咬了金國一口,最終把金國咬死了。但是,蒙古人得到東亞,也是離不開對金國不滿的漢族軍閥的大力支持的。

所以說,在10世紀到13世紀那幾百年間,草原文明雖然興旺發達,但它們興旺發達的根源,是對漢族文明的學習和吸收。

應該指出,杉山正明雖然千錯萬錯,但他有一點認識是正確的,草原文明之所以能夠發達起來,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中原漢文明由於內訌而大幅衰落,草原文明才得以見縫插針的佔據C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