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華羅庚班誕生成長記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提出,強化科教融合是中科院的核心命題。作為科教融合理念的先行者,以“華羅庚班”為代表的“菁英計劃”的實施,將核心命題落到了實處。

■本報記者 沈春蕾

“我有幸從大學來到中科院,最讓人驚喜的是中科院院士席南華親自給我們講代數課,很難想象一位大師級的數學家能每週抽時間給我們幾個人上課。在學到了數學知識的同時,我常常被這些大科學家的精神所感染。”韓睿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創辦的“華羅庚班”的首屆學員。在與大師“零距離”接觸後,他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課題:“為什麼我將來就不能成為和他一樣的科學家呢?”

今後,這樣的青春故事將在這座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中不斷寫就。

在42名畢業生中,15人國內讀研、24人出國留學,還有3人走上工作崗位。

這是“華羅庚班”已經畢業的兩屆學生去向的統計數據。這個以數學家華羅庚命名的精英班,誕生於2009年3月,最早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與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簽訂協議,共同創辦的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簡稱華羅庚班。

數學院研究生部主任邵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羅庚班的創辦和培養機制是科教結合探索人才培養的一種創新嘗試,與中科大的順利合作也為後續華羅庚班的開設提供了借鑑模式。

創辦的背景形勢

“中國科大數學系與數學院歷來就有聯繫,這為中國科大華羅庚班的創辦鋪設了橋樑。”邵欣介紹說,2009年中科院啟動“科技英才培養計劃”。同年,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珠峰計劃),中科大是當年11所首批試點的高校之一。

中科大有著教育體系、育人傳統、教學課程等方面的優勢,數學院有著智力資源、數學研究和科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2009年3月,在兩個單位早前的合作基礎之上,數學院和中國科大聯合創辦的第一個華羅庚班正式開班授課。

“這個班是數學院與中科大強強聯合的產物。”邵欣說。2009年12月,數學院還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辦了華羅庚班。

2010年,中科院“創新2020”規劃出爐,其中就提出,實施拔尖優秀的學生培養計劃,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同年9月,數學院與山東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創辦華羅庚班。

借鑑已創辦的華羅庚班的成功經驗,數學院選擇了大連理工大學作為第四家華羅庚班的合作高校。2013年1月19日,大連理工華羅庚班遴選面試會在數學院舉行。

“從導師隊伍、師資力量、學科佈局等方面來看,數學院有信心也有條件辦好華羅庚班。” 邵欣說,同時考慮到實際情況,由數學院牽頭的華羅庚班現階段將不再設立新班。

獨特的培養模式

三年在高校,一年在數學院,華羅庚班採取“3+1”的培養模式。

大學前三年,華羅庚班學生在高校通過基礎課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接受通識教育,此間數學院也會參與其中,比如派出老師作報告和講座。

從四年級開始,華羅庚班學生將來到北京,在數學院導師的指導下進入科研一線,開展大學生科學研究計劃,還有機會到研究所、國外大學學習專業選修課程,接觸數學前沿的研究領域。

邵欣說:“我們力求讓學生們較早地理解、把握數學的學科前沿、整體面貌、文化和歷史,以及數學研究領域的新動向。”

第四年,華羅庚班學生按五大學科(數學、系統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自願分組,由各學科召集人指導選課,課程既包括四年級專業課程,也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的碩士一年級課程,畢業論文也將在此期間完成。

數學院為華羅庚班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寬鬆自由的探索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專業興趣自主選擇指導老師,再由老師“手把手”給予個性化指導。這些老師包括了中科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等。

“他們將來無論是從事基礎研究,還是科研創新,都需要擁有紮實、牢固的基礎。”邵欣說,華羅庚班的學生通過參與研究課題,打下了紮實的研究基礎。

數學傳播的殿堂

“你認為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有什麼區別?”

“中學時有沒有參加過數學競賽,所學的幾門專業課裡你最喜歡哪一門?”

“將來打算做什麼?”

……

這是大連理工大學華羅庚班的面試現場。華羅庚班學生的選拔經歷著筆試和麵試的雙重考核,尤其是面試主要看學生對數學有沒有興趣,數學感覺如何,個人是否獨立等等。

一位考官告訴記者:“雖然話題很輕鬆,但我們能從中看到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數學的理解能力。”

即使入選華羅庚班,學生們還將面臨新考驗——華羅庚班實行滾動機制,二年級結束時,班中學生可以選擇退出,班外優秀學生也可以申請加入。華羅庚班的創辦旨是,在從本科生開始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創新拔尖人才。

華羅庚班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科學家的精神,還要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腳踏實地、甘於寂寞、堅持不懈,是數學研究和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或缺的精神;人文素養是科學的原創性源泉,成為頂尖的數學家的創造力離不開想象力、直覺和靈感。

“我們將站在長期合作、培養人才的角度,而不是單一地以改善生源為目的。”邵欣說,華羅庚班學生畢業時可以自由選擇在中科院或高校讀研,也可選擇出國或就業。

“科學思想是華羅庚班寶貴的精神財富。”邵欣說,“以華羅庚來命名這個班,是希望華羅庚對科學的貢獻可以激勵學生們勤奮學習、報效祖國,做好華羅庚精神的傳人。”、

來這裡攀登數學高峰

■孫笑濤

在華羅庚班的選拔中,學生的悟性和毅力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學習數學不僅需要聰明,還需要一些特質,比如勤奮和堅持。

最早創辦的中科大華羅庚班因為準備充分,也是較為成功的典範。這個班以基礎數學為主,前期的選拔嚴格,入選後還採取了流動的進出制度。

這些學生都很優秀,領悟和接受力也較強。作為老師,很希望這樣的學生能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但進入華羅庚班並不意味著他們必須選擇數學研究。

我就曾遇到過一位入學時表現很出色的學生,後來因為自己的興趣轉移到話劇領域,進而要求退學。雖然我們多次挽留,但最後還是尊重了學生自己的選擇。還有一些學生從華羅庚班畢業後選擇出國深造,或者從事金融數學、統計數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

對這些學生來說,華羅庚班將成為他們成長中的一段回憶,讓他們在多年後能夠想起這段特殊的學習經歷,想起中科大,想起數學院。

華羅庚班也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生源,比如我現在的研究生中就有來自華羅庚班的,但我們不會在華羅庚班刻意宣傳這樣的招生理念,而是遵循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們選擇自己的路。

雖然山頂的風景很美,但真正能登頂的人不多,華羅庚班要做的是幫助所有來攀登數學高峰的學生。(作者系中科院數學所副所長)

作為“元老”我感謝你

■董俊斌

我2008年進入中國科大數學系學習,而中國科大華羅庚班從2009年開辦,當時從數學系和少年班選了一批有志於從事數學研究的同學,不到30人。我有幸成為華羅庚班的第一屆學員。

我記得一開始華羅庚班好像是整30人,後來因為課程相對偏難,個別同學擔心成績問題而退出了,留下來的同學我想都是願意去面對挑戰的。

華羅庚班採取小班制教學,同學聽課方便清楚,同時也更有利於和老師互動交流。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教微分幾何的陳卿老師和教代數拓撲的胡森老師。他們並不是那種把書本知識講得很詳細的老師,但他們的講課思路很清晰,而且在講課的同時,不斷提出一些問題,引領我們去思考。另外一方面,這兩位老師都能夠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講解,讓我們融會貫通。我想孔子的一句話很能表明這種作用——“溫故而知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秉承“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但因為遠在合肥,不能不承認這對此方針有一定的影響。而華羅庚班採取了“3+1”模式,前三年在中國科大接受基礎課教育,最後一年到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進行學習,學生可以跟著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員領略數學最前沿的魅力。

在這一年裡,數學院還給我們開了很多課程,讓我們繼續夯實基礎,中科院院士席南華開的代數學、數學所副所長孫笑濤開設的代數幾何都給了我很大幫助,讓我有機會提前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

另外,數學院還給我們特別安排了每週一次的數學講座,邀請最前沿的專家學者,給我們這些還是本科生的“愣頭青”講解數學的最新進展。這些專家用了很多樸素易懂的語言,略去一些複雜的技術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的深奧與美。

在華羅庚班學習生活的時光,同學們相互關心,關係融洽。我們會熱烈地討論交流,也會去爬山郊遊,還會參加體育活動。華羅庚班的學習生活讓我們很開心。感謝中國科大的教授和班主任,感謝數學院的研究員和老師,他們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資源、最真誠的幫助。

前段時間,我有機會和一位大三師弟交流,我又驚訝於華羅庚班的發展。我們是第一屆,當時好多的課程設置、培養方案還處於摸索之中,而如今他們的課程設置非常豐富,學生的能力和潛力也更強。

有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

■馬楚鵬

華羅庚班是在我們大一結束之後才正式選拔成立的,我們大一以及大二的一些課程都是跟數學系一起上的,後面一些重要的基礎課以及專業課則是由華羅庚班老師單獨給我們開課。

總的來說,中科大給華羅庚班開設的課程都不錯,開課的老師雖然大多比較年輕,但課都講得不錯,而且一些教學方式也比較新穎。

比如大二下學期,許斌老師給我們上實分析這門課。他把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教材後面某一章的習題,等這一章上完之後,這個小組成員就要上黑板講解習題。許斌老師和其他同學會在下面聽,老師還會適當地給出一些點評和指導,並給每個講解的同學打分,將其作為平時分。

再比如我們大三的專業課,基本上每章講完之後都有測驗,測驗成績作為平時分,期末考試成績佔總成績的比例就比較小。

華羅庚班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同一門課,華羅庚班的課業負擔要比數學系的同學重,講課的內容更深入,考試也會比較難。

給我們上課的很多老師不僅教給我們知識,更給我們傳遞了思想。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教授微分幾何的陳卿老師。他曾對我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們在科大其他東西可以學不會,但是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

我們大四到了中科院數學院學習。每週五,數學院都請一些領域內“大腕”給我們作報告,報告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性地給我們介紹某一個研究方向的情況。這些“大腕”按照適合本科生的深度給我們講解,不僅傳遞了知識,而且還談了他們自己的科研經驗,從而激發了我們的科研興趣。

什麼是 “菁英計劃”

中国科大华罗庚班诞生成长记

“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又名“菁英計劃”)是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共同選擇具有區域代表性的“211工程”高等學校與中科院相關研究所,校所對應結成合作團隊,在一個或幾個優勢專業實施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探索本科階段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菁英計劃”由對應高等學校和研究所的教授專家共同研討制定學生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前期,學生在高等學校學習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中科院派專家學者參與教學活動;後期,學生到研究所學習部分專業課,並開展科研實踐和畢業設計及論文撰寫工作。

作為中科院與教育部科教行動系列計劃的一部分,“菁英計劃”旨在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的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將其引入到相關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增強高校的育人實力和競爭實力,探索科研院所與高校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模式。

2012年1月11日,“菁英計劃”工作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舉行,中科院副秘書長、國科大黨委書記鄧勇在會上指出,中科院研究所與大多數高校有合作共贏的基礎,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已作了很好的嘗試。希望大家在相互交流學習的基礎上,堅定信心,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與高校開展本科生合作培養的新途徑、新模式。

國科大副校長王穎說:“中科院研究生培養規模較大,生源數量和質量的保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將中科院的科教資源優勢投入到高校的本科教育之中,與高校合作育人,一起‘栽樹、澆水、摘果’,是解決科學院研究生生源的一條途徑。”

王穎介紹說,在選擇合作高校時,中科院主要考慮合作基礎、高校的積極性以及預期成果等因素。同時,國科大對“菁英計劃”的牽頭單位會有持續的經費支持,但會根據實施進展情況作動態調整。

2012年8月29日,由教育部、中科院在北京聯合舉行“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啟動儀式,同時有31對高校和研究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年12月,中科院根據“菁英計劃”項目申報情況,經國科大項目評審小組評議,決定對43個研究所和36所大學開展的61個與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計劃”項目進行經費支持,聯合培養本科生規模為2072人。

截至目前最新統計數據,通過“菁英計劃”受益的學生達到2500名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