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香港保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近几年香港保险在内地非常的火热。

不管是自媒体也好,还是经纪公司在内地的推广也好,反正大家都认定了,香港保险比内地保险要更好一些。

其实这个我也不想反驳,毕竟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确实比内地时间要长,也更成熟。

事实上,内地很多保险也确实都是在模仿香港保险,并做适度的创新。

谈论香港保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拿重疾险来说,按时间先后顺序,从发展的历史来看。

你会发现,内地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路线几乎都是在重复香港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路线。

我称之为1.0版本的,是单次理赔

也就是重大疾病只能理赔一次,有加轻症理赔的,不管是一次两次,还是三次。

只要重大疾病只能理赔一次,都是1.0版。

我称之为2.0版本的,是多次理赔

重大疾病多次理赔,一般情况下伴随的是分组。

同一组别的重大疾病只能理赔一次,但是不同组别的重大疾病可以多次理赔。

通常多次重大疾病理赔会有间隔期。

往往多次理赔的重大疾病险,都会包含有轻症、中症的多次理赔。

我称之为3.0版本的,是单次+延伸

重大疾病理赔一次。但是发病率和理赔率最高的三种疾病:癌症、心肌梗塞、脑中风,可以获得多次理赔。

就拿癌症来说,复发、转移,甚至未治愈也都可以在三年后再次得到理赔。

要知道这三种疾病占所有重大疾病发病率的90%多。

最关键是一个人得多种重疾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往往是未治愈或者是复发。

在这三种疾病上体现多次理赔,更人性化,也更符合消费者的利益,真正的让多次理赔落到了实地。

目前国内重疾保险,1.0版本和2.0版本已经模仿的很好了,甚至3.0版本也有极少数保险公司开始在模仿。

所以从保障责任上来说,香港保险的优势虽说依然存在,但是却正在逐步降低

谈论香港保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不过,香港保险还有一个很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以美元计价。

中国的系统性风险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中国的金融货币市场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国家宏观调控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否认,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

国家这两年的去杠杆、去库存就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而做的宏观调控。

在过去的30年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累计700%,美元的通货膨胀率累计115%。

所以相对来说,以美元计价保单要更保值。

香港保单另外一个优势,重大疾病险都会有分红,而内地重疾险极少有分红。

分红收益可以在未来部分的的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美元+分红,是香港保单比内地保单在对抗通货膨胀上所具备的最大优势。

所以,

我们在谈论香港保险的时候,其实在谈论的是美元配置

谈论香港保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既然说到美元配置,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去做美元配置呢?

不是。

已经有美元配置的客户,那么通过香港保险,让自己保单的保额得到最大的保值,这是一定要去做选择的呀。

已经移民或者正在申请办理移民的客户,如果移民国有遗产税的话,那么美元保单的高杠杆可以帮助准备应税现金。

将来准备在罹患重大疾病的时候,在国外进行治疗。你需要美元保单,一方面准备外汇现金,以备将来资金无法出海;另一方面美元保单可以得到保值。

如果你所有的生活、社交、投资全部都是在国内的话,没有外币配置,也不准备去中国以外的地方进行治疗。

那么我建议还是购买国内保险为好。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是有美元配置,有移民倾向,还是海外就医。

如果让我给建议的话,所有内地人在底层配置上都需要有国内保险这一项

因为中国目前的外汇管制,不管是购汇还是结汇,都有5万美金的限制。

所以香港保险理赔不慢,只要资料齐全达成理赔协议,理赔支票很快就会发出。

关键是美元支票,你要先托收入账,然后再结汇。

在中国外汇管制5万美元的限制下,理赔金额没有办法完全结成人民币,也就很难在内地进行消费。

最好的办法,一定要在香港办理有银联标志的个人银行卡。

可以在内地进行刷卡消费,只是每次消费都会有手续费。

当然,与香港保险的高保额和终期花红来对比的话,手续费已经可以算是微乎其微了。

如果没有香港银行账户的话,自己也没有海外账户,以后也不准备办理海外账户。

我就要建议你慎重考虑香港保险了,否则你交费也会是一个麻烦项。

香港保险大多数只收美元或者港币。

总结一下

香港保险比内地保险更先进,更合理、更科学,也能更有效的去抵抗通货膨胀。

但是美元或港币计价的保单,对于内地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交费还是理赔,是一个天然的门槛。

所以尴尬的是,香港保单最大的优势是美元计价,最大的不便之处也是美元计价。

产品没有优劣,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客户群体。

香港保险不是普适性地适合所有人,但对于有某些需求的客户群,港险是做海外资产配置很好的一个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