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祕,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龍川縣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東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南接東源縣,西臨和平縣,縣城為老隆鎮。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2012年末,全縣總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4個鎮、315個村,總人口95.6萬人,有海外華僑32.7萬人。

龍川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龍川縣,是中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舊治龍川城(今佗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南漢移循州治於此,州縣並存達四百餘年,為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素有嶺南古城之稱。龍川縣是客家古邑,龍川縣通行客家語(水源音)。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老隆鎮

老隆自古是商賈之地。1949年6月1日設為縣政府所在地。相傳老隆寨頂為秦時趙佗固守龍川的要塞。原稱老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稱老隆。解放後設老隆區;1958年設老隆公社;1983年改設老隆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鶴市鎮

鶴市鎮位於龍川縣東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龍川縣東南5鎮的地理位置、商貿、經濟、文化中心。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首批中心鎮之一。鶴市鎮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鶴市,羅樂,鶴聯,大佳,社坑,芝野,河布,富石,蓮坑)、1個街道居委會,共有23個黨支部和近800名黨員。常住人口約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流動人口約7000人。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鐵場鎮

鐵場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毗鄰梅州市的興寧、五華縣 。全鎮總面積251.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461萬畝,耕地3.5357萬畝。

廣梅汕鐵路橫貫全鎮9個行政村,並設有三級火車站,228省道經圩鎮連接興寧、五華境內的205國道,村村通公路。韓江河、洋田河兩條河流流經鐵場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麻布崗鎮

麻布崗城鎮具有悠久的經商曆史,明崇禎二年(1629年),由五二公孫輩王元輔、王寶山兄弟率兒孫在村民商品交易場所建店數間,清初闢為圩鎮,兄弟各取名中的一字命名,故稱元寶圩,後改稱麻布崗圩。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龍母鎮

龍母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中部,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線、和洋線、珠鐵線縱橫貫穿全鎮,是連接上下半縣、貫通中部鄉鎮的交通樞紐。

龍母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線、和洋線、珠鐵線縱橫貫穿全鎮,是連接上下半縣、貫通中部鄉鎮的交通樞紐。主要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穀、玉米、黃豆、木薯、綠竹等。水力資源蘊藏量達6萬千瓦,其中尚待開發2.5萬千瓦。有礦泉水噴泉多處,流量大,水質可與法國維希礦泉水相媲美。礦產資源品種繁多,其中稀土蘊藏量達54萬噸,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銅、鋅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瑩石等。鎮內主要企業有10餘家針織廠、大廟礦泉水廠、3個綜合養殖場,以及洋田、赤塘、小廟3座水力電站。主要民間傳統曲藝有馬燈舞。主要特產有高山茶油、腐竹、柿子、柑桔、臍橙、魚生等。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佗城鎮

佗城歷史悠久,古蹟頗多,現存趙佗故居、越王廟、越王井、考棚、正相塔、孔廟、姓氏祠堂、坑子裡文化遺址等歷史文物,境內風景優美,旅遊景點多,“龍川八景”中有五景在佗城,特別是孔廟(龍川學宮)修繕開放以及合溪溫泉服務區建成以來,佗城旅遊業不斷髮展,第三產業經濟收入不斷提高。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龍川首任縣令趙佗設縣治於佗城,其中趙佗設縣治駐地的佗城村,在該鎮冬季未作細緻調查前,當時估計該村至少也有130多個姓氏,而真正的“中華姓氏第一村”,給“佗城”冠名應該當之無愧。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紫市鎮

龍川縣是廣東省四大古縣之一,於秦始皇年間設立(趙佗將軍管轄),紫市鎮則於宋朝初期歸屬龍川縣興樂(都)管轄,1068年劃歸長樂縣(今五華縣),明朝嘉靖年間劃回龍川。清嘉慶年間廢圖建約,改稱丫髻約。1958年歸鶴市公社管轄,1976年成立紫市公社,後改為紫市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登雲鎮

登雲鎮位於廣東省龍川縣東南部,全鎮為坡度在30度左右的低矮小山所圍繞,中間是大面積的平地,儼然是一個“聚寶盆”;鎮東南有扼守粵東北的廣東七大名關之一的藍關,鎮西北發掘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近萬平方米的人類生活遺址。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通衢鎮

通衢鎮地處溝通贛南、粵東、閩西南諸州縣古官道要衝,北宋時期此地已設立“驛站”,謂“路當閩廣之衝,輪蹄釋不絕於道”,名之。通衢歷史悠久,山川錦繡,古蹟眾多,騷人墨客多有詠賦,志文歷有所載。至今,城堡磚垣依稀,古屯遺風猶存,古宅儼然依舊,“景翰”風範流傳,驛道卵石錯嵌,是千年古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黃布鎮

清嘉慶年間稱金魚約,建國先後隸屬龍川縣第三區,鶴市公社。1976年5月從鶴市公社析置黃布公社,1983年改稱黃布區,1987年10月更名黃布鎮,鎮府所在地起初在金魚村南大門,1993年10月遷至圩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車田鎮

車田鎮建置於清末,因河兩岸多是旱地,靠水車車水灌溉,故取名車田。原分為“車田約”和“上呂屯”,民國合併為車田局,解放後屬黎咀區管轄,1952年設第十區,1957年撤區並鄉,1958年成立車田公社,1977年分為車田和鄭馬兩個公社,1983年撤消車田公社,成立車田區,1987年撤區建鎮,成立車田鎮。2003年原鄭馬鎮、楓樹壩鎮樟州、聯豐、教豐村併入車田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豐稔鎮

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屬“寧仁都”所轄。清嘉慶廢“都”實行“保甲制”,劃為豐稔堡、黃嶺堡、楊梅塘堡。民國17年屬龍川第五區所轄。1910年,農民組織“三點會”在該鎮宣誓成立,其頭領名劉百勝(又名劉禮山)。三點會經常活動在東江沿岸的附近縣區,其宗旨是劫富濟貧。1950年屬佗城區,1957年改名豐稔鄉,1958年稱豐稔人民公社,同年和老隆公社合併為老隆人民公社,1962年又分出為豐稔公社,1980年改為豐稔區,1987年改稱豐稔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赤光鎮

赤光鎮是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下轄的一個鎮。原名赤崗,赤色山崗之意。因此地土質為紅朱土而得名。康熙五十九年(1680年),始開赤崗圩,1949年後易名為赤光。赤光鎮位於龍川縣中部,東經115'31",北緯24'32"分,距縣城四十七公里。赤光歷史悠久,古時的圩集中心在五合(現被楓樹壩水庫淹沒)。明洪武二年(1369年),龍川縣在五合創建十一都巡檢司,於康熙五十九年遷至赤崗。赤光姓氏主要有袁、葉、劉、張、巫、馮、駱、鄺、伍、鄒、曾、吳、楊、謝、傅、刁、陳等十八個。總人口4.5萬,主要是宋、明時期從中原遷移而來。該鎮自然環境條件好,土地肥沃,土壤成土母質好,土質松,有機質會含量豐富,通透性好,氣候溫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並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該鎮資源豐富多樣,物產豐富。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巖鎮

龍池山(從巖鎮青龍湖至貝嶺、麻布崗20多公里山脈)分支汶水,水質清澈,景觀奇特,因設在東莞寨石巖下,故稱“巖下”,民國初改稱“巖鎮”。巖鎮由南北走向的大山脈一分為二,東邊為平越約,西邊為山池約。巖鎮(巖下)歷史悠久(70年代做水庫巖下2千多年的歷史原封未動,塵封於江底,只在五合動土,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物),據說2000多年前秦始皇令秦軍將領趙佗平定百(南)越,他的謀士勘察到從江西瑞金到龍川巖下形似巨龍的山脈(龍形山、龍穴山、龍池山),判定此地是興王之地,趙佗採納謀士“座巖下,擁龍川,得百越。”的謀略,揮軍從江西入東江上源,順流南下,在此設五合要塞,最終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南越王”。民間還流傳著龍川縣治所(縣城)選址“佗城”與“巖下”之爭一說。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細坳鎮

細坳鎮位於龍川縣北部山區,地處東江上游河畔,屬楓樹壩水庫集雨區。東與本縣上坪鎮交界,西與和平縣僅一河之隔,南與龍川貝嶺鎮接壤,北與江西省定南縣天九鎮毗鄰。距縣城105公里。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田心鎮

田心鎮位於龍川縣境中部偏東,韓江上游,東連興寧大坪、龍川回龍,西接龍母,南鄰石坑、鐵場,北界赤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丘陵起伏。面積88.39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19萬人。

1977年3月由龍母公社拆置田心公社,1983年11月設區,1990年設鎮。全鎮總面積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9.2萬畝,耕地面積2.14萬畝。鎮轄16個行政村、178個經濟合作社,14個企事業單位,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9萬人,總戶數6742戶,總勞動力1610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60人,常年外出人口6908人。鎮機關設在田心鎮田心村陽光頭,距縣城42公里,圩鎮街道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已建面積1.1平方公里,現有街道居民3018人。

田心人民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 民國17年(1928年)4月,中共五(華)、興(寧)、龍(川)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在霍山太乙巖成立,同期在東友徑口、田北祠堂角、長坑、小東坑等建立中共黨的基層組織。翌年4月,在田北祠堂角成立田心鄉蘇維埃政府,不久又開闢了東友徑口、小東坑、東坑黃竹塘、長坑、上塔、陂角牛仔崗等革命蘇區。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新田鎮

清代至民國初屬市郭裡八甲,1929年置新開鎮,1938年更名廣城鎮,1940年改新田鄉,1953年建鎮。1997年,位於五橋區南部,距區政府11千米,面積104.4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小嶺、譚紹、龍井、荊竹、團壩、治安、窯嘴、西村、高沙、爐堂、柳壩、天德、紅聯、東方、土城、小涪、同益、涪灘、龍池、樓房、天峰、義和、小塘、東村、油沙、五溪、幸福、大橋、高 、插柳、銅馬31個行政村和新田街、白水、魁星3個居委會。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黃石鎮

據考證,在遠古時代東江河床中心,曾浮起一塊狀如小島的石舟,顏色呈黃色,故得名“黃石”。根據縣誌記載:宋哲元符二年(1098年)黃石隸屬“龍川高共都”管轄。清嘉慶14年設黃石約。1987年設黃石鎮。1949年,東江縱隊二支隊在這裡取得大水坑之戰的勝利,全殲偽軍兩個連,繳獲軍用物資一批。

由於有東江航運作為交通要塞,黃石在大清以前,一直是龍川上半縣多個鄉鎮的貨運,商品的集散地.那時黃石定名為黃石約.也是上半縣到縣城佗城的交通要道.1945年後,隨著老隆至上半縣的公路開通, 黃石重鎮地位就急降.解放後,黃石不再是獨立一個區域.隸屬於龍川第八區{即黎咀區)管轄,時黃石境內設6個鄉。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黎咀鎮

黎咀鎮位於龍川縣中北部,東江上游河畔,北距省楓樹壩水電廠12公里,西與車田鎮,南與黃石鎮、龍母鎮毗鄰,距縣城48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518,北緯2420,文化底蘊深厚,群眾文化生活豐富,有虎口木偶團、和圍馬燈團和業餘民樂團,其中虎口木偶團被評為首批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載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上坪鎮

上坪鎮位於粵北山區,地處龍川縣最北部,位於北緯24°,東經114°左右。上坪鎮地處龍川縣北部,毗鄰江西省定南縣、尋烏縣及本省興寧市。全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18個經濟合作社,總人口2.8萬人;境內交通便利,省道S227線縱穿而過,13個行政村已通水泥公路。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義都鎮

義都鎮位於河源市龍川縣西南部,東經137°,北緯25°,西與和平縣,東源縣相接,離縣城18公里,下轄10個村(居)委會,總人口2.77萬人。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左右,極端高溫36°,極端低溫0°,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

已裝程控電話4500部,移動、聯通通訊網絡覆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5%。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四都鎮

四都鎮位於龍川縣中部偏西的東江河上游,東與豐稔鎮接壤,西與和平縣東水毗鄰,南與附城、義都兩鎮交界,北與黃石、黎咀相鄰。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總面積80.57平方公里,全屬丘陵地帶。土地面積81平方公里,京九鐵路穿鎮而過。下轄八個村委會,一個居委會,人口2萬人。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廻龍鎮

廻龍歷史悠久。早在宋朝時期,廻龍駱岐圖隸屬龍川新義都。清朝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龍川縣劃分48約(堡)時,廻龍隸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龍川縣,設立寧仁都大和甲羅口約,廣信都新義甲駱歧約。

民國元年(1912年),羅口約屬第四警察區(鐵場),駱歧約屬第五警察區(赤光)。民國十七年(1928年),羅口約、駱歧約分別屬第四、第五保衛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為羅口鄉、駱歧鄉、屬第五自治區(赤光)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羅口鄉、駱歧鄉歸屬第四聯鄉辦事處(黎咀)。同年九月,駱歧鄉併入藍歧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羅口鄉、藍歧鄉歸屬龍川第二區(鐵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羅口鄉、藍歧鄉屬第四區署(黎咀)直至1949年解放。

1951年,廻龍屬龍川第九區(赤光)所轄,設東北、羅口、萬光、駱田、羅西五個鄉。1957年設立廻龍鄉人民政府,屬縣直轄,1958年劃入赤光公社。

1962年,成立廻龍公社,1984年設立廻龍區公所,1987年設立廻龍鎮人民政府。廻龍因駐地“廻龍寺”而得名。廻龍寺在舊時境內廻龍墟甚多寺觀廟宇中聞名遐邇。廻龍墟於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開闢,亦在舊時境內眾時墟場中得以發展成為集貿市場的。現為廻龍鎮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交通的中心。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貝嶺鎮

貝嶺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素有“頭老隆、二貝嶺”之說。1949年設貝嶺區,同年設第五區。

1952年調整為第十二區,1955年複稱貝嶺區,1957年設貝嶺、細坳鄉,1958年設貝嶺公社,1983年設貝嶺區,1986年設鎮。

河源市龍川縣各個鎮的地名由來解秘,原來這些地方的歷史如此悠久!

攝影:風之子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看完是不是對家鄉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河源市龍川縣

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

你還知道哪些家鄉的歷史呢?

| End |

抖音號:搜“河源旅遊”加關注

1、內容部分來源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此公眾號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時效因素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電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修改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