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码头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水边停靠船簰运送客人及货物处,通称渡口或“渡”,汉晋时期称之为“津”。码头是明代オ有的新名词,宋元时叫作“马头”,它长期以来是基本固定的运送大宗客、货的渡口。实际上是水边供船停靠的土木工程建筑,是港口最主要的设施。大多是一条由岸边伸往水中的堤咀,有人造的,也有天然形成的。在内河水位落差大的地区常为斜坡式码头,斜坡道前方设有趸船为停靠船舶用。黄州的大码头就是典型的由岸边伸往江中的约四十米堤咀而形成的斜坡式码头。

黄州港口是历代漕粮(即水路运输的公粮、军粮)转运要地。清代康、乾年间湖北省负责漕运有“五卫一所”,黄州卫即其中之一;道光年间黄州又成为四大淮盐口岸之一(其他三ロ岸为汉ロ、沙市、襄阳)。据《黄冈地区水运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水运衰落前夕的1985年黄州港旅客吞吐量为11万人次,货物吞吐量为60万吨。其中进口货物42.72万吨,以煤炭、石油、建材、化肥为大宗;出口货物17.58万吨,以粮食、红砖为大宗。

一、宋元黄州码头

黄州的宋元古城一一宋初黄州知州王禹偁称其为关城,当然设有关卡。2011年经省考古所考古发据在今青砖湖西侧一带,距大码头约三四里。关城南有北宋苏轼称为的临皋港,系当时州城最主要的渡口。临皋港西侧高岗上有政府招特所一一临皋亭又名临皋驿,临皋馆建于此。稍西朝宗门外还有一直沿用到明代初叶的士兵操练的古教场。当时的江岸约在今西湖一路,临皋岗为伸入江中的半岛,为城南最高处。

黄州码头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20世纪70年代前此岗尚高耸,后为镇砖瓦厂挖掉子四分之三,挖平处今建为文峰宝邸。今江水已南移了2公里,今江边叫作“关上”的码头,意即关城旁的码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黄冈县图上则直接标名为“黄州关”,它便是北宋关城旁码头遗留于今天地名中的痕迹。

宋代长江自赤壁矶下流过,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苏门学士张耒由黄州税务官贬离黄州时有“山回地势卷,天豁江面泻。中流望赤壁,石脚插水下”之诗;南宋陆游取道长江上溯入川任职,过黄州首泊临皋港,其官船离黄州过赤壁矶则要拉纤挽行15里(陆游《入蜀记》),大江在赤壁矶头呈100多度急转弯,此即所谓山回地势卷江水如泻处,张耒似从此矶下游渡口乘船离开黄州的;纤夫一般聚集于渡口、马头揽客,陆游必在此处渡口雇纤夫拉纤过矶头上行的。可见赤壁矶头之左侧(其右侧赤岩陡峭,素号不可泊舟)必有一渡口。

元朝统治南方仅几十年,黄州城与黄州码头一如宋代没有太大的変化。只不过元末以来长江南移,赤壁矶上下开始出现陆地和矶窝湖沼泽地。

二、明清黄州码头

明初,全国各府县兴起了筑城墙的高潮。据府县志介绍: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黄州城时,放弃了常遭周期性大洪水淹没的濒临江畔的北宋关城区,移筑于西北约二里的岗地。笔者曾考证出它便是以北宋王禹偁建竹楼于其上的子城临江城垣(即今汉川门东侧尚存旧城垣)为起点,由其两端分别向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延伸而围成黄州新城,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此城垣其90%城基至今仍清晰可见。清源门右侧濠沟外有一段街叫范街,向西直通明初兴建的码头,此街清乾降《黄冈县志》称其为马头街,街旧址现存,即濠沟路穿过青云街和沙街后的最西段。此街正对堤外的码头人称大码头,为明、清黄州城的主要码头。

黄州码头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弘治14年黄州府地图

明代后期特别自清初开凿的绕黄州城西、南、东南的玉带河淹没后,大码头枯水期无法停靠船舶,每年农历九月后码头逐次下移,至翌年三月桃花汛后才移回。道光《黄冈县志》有载:当时黄州城就有上、中、下三个码头之分。上码头当即大码头;中、下码头似分别为四里凉亭码头与关上码头,供大江枯水期用。四里凉亭码头为江水初枯时用,船舶在冬腊初春四个多月时间只停靠关上码头。关上码头原本设在江岸伸向江中的沙洲咀上。

从清同治时起,这里逐渐形成有几十家店铺的一条小街,有英、美、日洋行在此设票房,停靠各洋商的客轮。当时中、外轮包括大轮(如航行于汉申线的英太古洋行的大轮)均泊关上,甚是热闹。因为黄州是沙岸,大轮不靠岸而抛锚于近岸的沙滩,由“洋划子”即小船接送旅客和货物上下轮船。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特大洪水オ将关上码头街冲刷得荡然无存。大堤外约50米处至今仍可见由乱石块垒成的平行于江岸百米长的坡岸,当为清代码头临江横街基石尚存的遗址。

黄州码头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洪水退后、江沙大量淤积,关上码头开始不方便停靠轮,此后大轮改停靠大码头,至日寇占领黄州为止。关上码头亦自此衰落,不再复晚清民初时的繁华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