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金融業第一大要務。那麼,我國金融發展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總體規模和服務能力快速提升。但是,金融供給仍然存在結構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不完全適應,主要表現在:金融業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比例較低;在間接融資體系中,以大中型銀行為主體,中小銀行雖然數量較多,但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不強。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金融規模和數量的擴張已經難以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難以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且,金融業過度擴張還可能導致經濟結構不平衡加劇、催生經濟金融泡沫甚至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其核心內涵是優化供給結構、滿足和引領需求結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根本之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核心任務之一。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支撐,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聚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直面金融供給環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創新和加大金融供給,提升金融供給的能力、效率和質量,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金融消費者。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雖然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決策層提及尚屬首次,但監管部門和學界、業界對此已有一些研究和探索。孫國峰(2017)認為,應推進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低效金融供給,增加有效、高效金融供給,改善金融結構,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供給滿足實體經濟金融需求的能力,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他提出,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包括五大任務,即穩總量、調結構、防空轉、控風險、補基礎。潘功勝(2019)認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豐富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堅持堅定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的佈局,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信貸市場體系;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服務模式、風險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郭樹清(2019)認為,解決好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應從金融業的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

筆者認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重點抓好發展資本市場、優化金融結構、擴大金融開放、防範金融風險等四個方面的工作,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質量和效率。

一是處理好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關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長期來,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對中小微企業和創新經濟支持不足,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宏觀槓桿率偏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等中小銀行,進一步優化銀行機構體系。這將有助於填補我國大型金融機構無法或無力顧及的市場,從而優化和完善金融機構體系,改善金融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狀況。具體而言,要努力拓寬中小銀行負債來源,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引導中小銀行開展好產品創新,鼓勵中小銀行申請相關業務資質。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推動資本市場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充分釋放和發揮市場機制的活力,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要立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協同發展場內和場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債券和期貨等分層有序、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特別是科技創新型企業、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拓寬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當下,要以科創板設立並試行註冊製為契機,用好科創板這塊制度改革和機制完善的“試驗田”,先行先試,開拓創新,進一步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市場效率和監管水平,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二是處理好總量增加和結構優化的關係,持續優化金融體系。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金融事業獲得長足發展,總量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8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達268萬億元;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達3567家,總市值為49萬億元;債券市場餘額超86萬億元;保險業資產總量達18萬億元,均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7.68%,高於歐美髮達國家水平。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下一步的重點是調整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主要是要優化四個結構:融資結構上,要改變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失衡的現狀;機構體系上,要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佈局,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業務比重;市場體系上,要協同發展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產品體系,要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提高服務精準度。

優化金融體系結構,還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擴大金融服務對象,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農民、城鄉低收入人群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除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外,還要推動數字普惠金融落地生根,藉助數字技術拓寬金融服務邊界,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並改善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提高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三是處理好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關係,不斷擴大金融開放。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助開放。下一步,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和深化金融改革。如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利率“兩軌”並“一軌”。利率市場化的重點是存款利率市場化,應逐步放開存款利率上浮上限,進一步縮小存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差距,使銀行表內表外業務利率趨同,並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取消存貸款基準利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繼續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落實:首先,進一步放寬對外資機構的准入限制;其次,取消或降低金融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再次,大幅度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擴大和深化開放,引進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強化金融業市場競爭,進而增強我國金融業競爭力和穩健性,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與此同時,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當然,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應該是雙向的,不但要張開雙臂對世界說“歡迎您”,還要大踏步地走出國門喊一聲“我來了”。

四是處理好行業發展和風險防範的關係,著力防範金融風險。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出現一些挑戰和困難,這其中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有體制機制和理念偏差的因素,但總的來說是發展中的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金融業起步晚,發展時間短。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應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展”,通過高質量發展增強動能,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推動我國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跨越。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防範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在加快金融業發展的同時,應繼續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重點,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一步,應不斷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豐富雙支柱框架的內涵和外延,完善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要繼續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管理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金融監管協調;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做到金融風險四個早即“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銀行不良資產、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債務、影子銀行等重點領域風險。當然,在工作中要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把握好防範金融風險的節奏和力度。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在當下,尤其是要進一步做好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目前,民營和小欸企業之所以面臨融資困局,與它們在融資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不無關係。最核心的,是要給民營經濟一個“競爭中性”的環境。從金融角度看,要通過深化改革,消除民營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制歧視,消除對民營經濟的各種隱性融資壁壘,金融機構應對各類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公平對待。當然,要加快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降低銀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有序淘汰金融業過剩和落後產能。2018年11月,央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首次公佈了金融機構評級結果,其中8級至10級的420家,佔比10.58%。對這些風險較高的金融機構,要探索並形成市場化退出機制,通過相互合併、兼併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進行處理,加快市場出清。

420家高風險金融機構,是該破產還是被兼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