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若只如初见9281


没有叛变,鳌拜没有叛变,只不过是鳌拜权势很大,已经影响到皇权集中,所以才会被康熙搞下去。

康熙年幼时,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辅政,后来索尼死,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一个被鳌拜杀死,一个党附于鳌拜,这样子鳌拜权利就很大了。但是也只不过是权力很大,权倾朝野,鳌拜从来没想过要叛变,因为他不是爱清觉罗家族成员,只不过是八旗子弟。他要叛变的话,百分百失败。


张杰谈史


鳌拜(约1610年 —1669年)生年不可考。清初权臣,鳌拜前半生战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尽心尽职的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晚年却落了个叛贼的罪名,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不禁令人唏嘘。那么问题来了,本可以青史留名的他,为什么会做出造反的行为,仅仅是他觊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吗?


功勋之臣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时期,这个时期的鳌拜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不过十几岁,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此时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对付明朝,在其叔叔费英东的影响下,努尔哈赤应该是其心中的英雄。


皇太极(1592—1643)时期。年龄上看,皇太极应该比鳌拜年长小二十岁。在鳌拜成年的时候,皇太极已经战功卓著,可以说整个国家都流传着皇太极的神话,对于年少的鳌拜来说那就是偶像,鳌拜也在军中奋勇杀敌,向这位偶像致敬和学习,并以为国尽忠作为自己的终生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废立之际



顺治(1638年—1661年)时期。这个时候鳌拜基本是而立之年,凭着在战争中的军功,意气风发。在皇太极驾崩之际(1643年),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这个时候鳌拜面前就有了一道选择题:

1、取而代之。因为取代的不是偶像,偶像已经没有了,心理包袱也就没有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纵然他闪过这个念头,但碍于目前自己的实力太过单薄,发动叛变无异于以卵击石,还是乖乖的听话。 满人在入关之前其实已经汉化的很好了,儒家的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家天下的概念也是根深蒂固,这个皇位就是人家爱新觉罗家的,应该是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还是跟着这艘大船过幸福的小日子为好。

2、支持谁。介于自己是皇太极的心腹,支持皇太极的后代继位是明智的选择,继位者也会因为他的支持和皇太极的言传身授,更加信任他。因此,在面临多尔衮的强权下,鳌拜选择维护着皇太极的血脉,冒着多次被多尔衮打压的风险,将顺治推向了帝位,这里鳌拜的拥立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兔死狗烹或是惩奸除恶



康熙(1654年—1722年)时期。康熙八岁继位(1662年),此时的鳌拜已经50多岁了,三朝的重臣,政治资源和政治阅历已是极为丰富,加上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作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自此鳌拜可谓是权倾朝野,一家独大。

年幼的皇帝形同虚设,鳌拜独揽朝政,任意妄为,肆意专权。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皇帝终究是要长大的,终究是要把朝政还回去的,自己终究还是要做回臣子的,可是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积重难返了。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久久徘徊在头脑中。可是转而一想此时自己的实力,对于皇位是努力一把是可以得到的。此时他想起来另一位前辈的教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然后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绝不等死。赢则惠及子孙,败则与可见的未来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多苟活几天罢了。于是乎就走上了造反之路。

综上所述,鳌拜侍奉三代君王未反,前期是没想法,没实力。后期则是被自己的欲望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造反的道路的。但此为依题主之问做答,实际上鳌拜是否有造反之心尚有很大争议,主流说法是如果鳌拜想造反,凭借自己的实力,早就反了,不必等到康熙帝亲政之后。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因此康熙杀鳌拜的主要原因也应该是皇帝为了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但手段之下,就必须有名义,毕竟鳌拜一生为大清做出杰出贡献,没有一个造反的名义都不足够杀掉这位大臣。


棍哥观史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 鳌拜,毫无疑问,是清朝战功赫赫的一位将军。被称为是“满洲第一勇士”,并且凭借着真正的战功封公爵。

可以说,鳌拜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但是,鳌拜真的叛变了吗?

没有,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啊!

  • 鳌拜作为真正的三朝元老,并且,康熙的父亲福临,能够上位当皇帝,靠的,也全是鳌拜拼死效忠皇太极的子孙。

而且,多尔衮在战功赫赫,具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篡位称帝,就是因为,鳌拜全心全意地联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作对。

最终,才导致了多尔衮的妥协,并且扶立福临上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顺治帝。

  • 鳌拜,也因为得罪了多尔衮,在多尔衮扶立福临,掌权以后,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

据记载,鳌拜在当时清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曾经先后三次取得大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却先后三次给鳌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鳌拜于死地。

多亏鳌拜命大,再加上确实战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 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帝亲政,毫无疑问,鳌拜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顺治的敬重,加官进爵,位高权重。

并且,在顺治帝驾崩以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属下,一直是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立即告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但是,毫无疑问,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对他都是仇视的。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是没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战绩,而且,他和鳌拜都是出身镶黄旗,毫无疑问是以战功赫赫的鳌拜为首,凡事都是听鳌拜的,只是一个传声筒。

  • 这就造成了,顺治帝虽然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够当家做主的,就是鳌拜,也就造成了鳌拜擅权的事实。

所以,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就成了康熙需要铲除的对象。

并且,鳌拜终于忍不住,对他深恨的多尔衮的属下,苏克撒哈下手。在苏克撒哈死后,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彻底激化,成为了康熙心里最大的威胁。

  • 但是,鳌拜真的没有造反,一个想要造反的人,真的会放心的单身去皇宫,并且被一群小太监拿一下吗?

我是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

顺治的死对于鳌拜来说则是进入了一个转折期。由于顺治在死前立下遗诏,爱新觉罗•玄烨继承了皇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还有鳌拜成为了辅政大臣。


鳌拜是大清的三代元勋,其立下的汗马功劳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过,权力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任你如何忠诚,终究也逃不过他的魔爪。从鳌拜开始掌握权力以后,鳌拜的功臣和忠臣的形象就开始慢慢的改变了,渐渐的他完全的丧失了在爱新觉罗•福临时期的那种忠诚,对康熙皇帝也是日渐的轻视。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其次是苏克萨哈,他属正白旗,原来是依附在多尔衮身边的,第三的遏必隆也是出自名门,鳌拜只是屈居于四辅臣之末位。

其实说鳌拜叛变了也是不可靠的,充其量来说他就是一个危及了皇权的一位权臣。鳌拜是一介武夫,虽然说对大清忠诚,但前后确实不同,顺治朝的时候他还能忠心耿耿的服侍,但是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

他甚至在朝堂之上还常常当面顶撞这位小皇帝,呵斥大臣,丝毫不顾及皇家颜面。当然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自然会招惹到康熙。

后来索尼去世,再加上苏克萨哈被杀,于是四大辅臣只剩下遏必隆和鳌拜了,而且遏必隆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没有了威胁,所以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了。但是这个时候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这个时候皇权与他的专权就产生了最直接的冲突了,康熙也到了不得不除掉鳌拜的地步。

纵观鳌拜的一生,战功显赫,荣宠一时,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只可惜一时误入歧途,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围知历史


鳌拜叛变?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康熙在位,他也一直是对大清忠心耿耿,并没有叛变,也根本没有能力叛变。

在清朝建立的初期,鳌拜凭借个人能力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鳌拜成为了四个顾命大臣之一。康熙即位时只有8岁,朝政大权是掌握在四个顾命大臣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命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大权集中到了鳌拜一人手中。此时,康熙逐渐成长,鳌拜手中权力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也已经达到了顶峰,在清朝特有的政治制度下,鳌拜没有能力能够取代皇帝。

鳌拜代表着满洲关外旧臣的势力,长期把持着朝政;但随着康熙皇帝日渐长大,围绕在皇帝身边,新的满洲贵族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康熙帝为核心,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大学士明珠、索额图等组成的新的势力集团,他们并了解也不留恋关外的生活,一心想的就是统治全中国。两个集团相争的结果,就是皇权的胜利!

公元1669年,16岁的康熙发动了一场政变。这位年轻的皇帝囚禁了鳌拜,但是并没有杀鳌拜。其实连康熙皇帝自己也明白,鳌拜没有可能取代皇帝,最多就是跋扈一点。因此,康熙皇帝才没有杀鳌拜。康熙皇帝是一个权力欲望相当重的人,他不允许别人触碰自己的权力。他收拾鳌拜是为了争夺权力,后来对付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为了权力。

鳌拜被擒后,康熙给鳌拜列的罪状包括结党营私、不尊皇后、私买奴仆等,并没有宣布鳌拜反叛。可见,鳌拜最终获罪的原因,还是他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君主的乾纲独断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


红尘入世亦不闲


这么说吧,鳌拜是被一代接一代的帝王将相带出来的“造反派”。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皇太极到顺治皇帝,鳌拜的官是越做越大,朝廷之上无非就是权力的游戏。要说鳌拜到了康熙皇帝,就造反了,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康熙尚未亲政之时,鳌拜作为三大首辅大臣之一,但他却早已将其他两人的权力拿捏在自己手中,鳌拜得以权侵朝野。而且鳌拜似乎根本不在乎康熙关于朝廷之事的意见(亲政之前),并在康熙年前毫无礼数,放肆得很。

康熙皇帝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已起警惕之心。待康熙皇帝亲政之时,鳌拜霸道无礼的作风一点也没改,康熙皇帝智谋,令一群精通摔跤之术的青壮年,在朝堂之上作打闹样,待鳌拜步中阵中时,便一举将其拿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并没有就此认定鳌拜有反叛之心,判罚他的十几条罪状之中,也没有“造反罪”一说,所以,这造反之词只通其表,不用其实。

鳌拜独断专横,独揽朝政大权,是他野心的膨胀。就此,康熙皇帝所为,是为为置皇权,清朝廷不义之风。而鳌拜这张“造反”之罪,也是他咎由自取,人心不足啊。

至于他为什么到康熙皇帝时,才把这些表露出来,那是因为之前他都在密谋夺权之策啊,不从康熙这个小孩子身上下手,估计以后都没机会了。



文史寻芳


向敬之

辅佐,意思是辅助佐理,是领导人身边服务的重要人物。鳌拜出身将门,其叔父为太祖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鳌拜少壮投效军中,建功立业,但是否谈得上辅佐努尔哈赤,有点言过其实。

但是,皇太极征讨察哈尔、朝鲜、皮岛,打响松锦大战,鳌拜都是冲锋陷阵的大将,于崇德二年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五年后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军中高级武官,这也为他在皇太极去世后,作为两黄旗主要代表,翊护皇子登基,对抗多尔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尔衮摄政时,鳌拜多立大功,却对抗睿王,捍卫顺治,屡受打击,险些丧命。顺治亲政后,命其为领侍卫内大臣,并作为顾命大臣,受命为嗣皇帝康熙辅政。

鳌拜事康熙,谈不上叛变,或背叛,只是争权夺利,想继续维持辅政的地位,而出现了与少年天子争权的事实。索尼死后,鳌拜打压苏克萨哈,慑服遏必隆,权倾朝野,培植党羽,威福自专,严重侵害皇权。但是,他并无篡夺皇位、代行皇权和另立皇帝的谋逆之举,故而,康熙帝倾力智擒鳌拜后,为之议罪三十款,但只是处死阴谋篡位的皇堂伯班布尔善等人,却只是将鳌拜拘禁幽所,甚至在康熙五十一年采取追封一等男、准后人袭爵的方式,肯定其功劳。雍正即位后,为之赐祭葬,复爵一等公,也算是对他平反。


以礼观书


这个问题有点不太准,鳌拜从来没想着造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鳌拜的30条罪状,里面是没有造反的,而且鳌拜后来能保住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篡逆之心,所以只是被监禁。

鳌拜忠心的对象只有皇太极一个人,顺治只是连带着的一个。皇太极死了以后,豪格和多尔衮都想成为继承者,并且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写多尔衮和孝庄怎样怎样,然后才拥立顺治,这是真的扯。

因为鳌拜为首的的皇太极旧部激烈,多尔衮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也是有要求的。豪格不能成为继承者。所以就立了年龄最小的顺治。但是随着多尔衮南下,一路收玉米,权利逐渐扩大。皇太极旧部都遭到了清算,鳌拜被清算。但是多尔衮打猎不明不白的死了,顺治开始掌权。为了感谢鳌拜的拥立之功和早期立下的军功,所以鳌拜颇得信任,也算是权势滔天。顺治死了以后,他虽然是顾命大臣里面座次最低的,但是实际上权利是最大的。所以就开始各种嚣张,各种作死。

用康熙的的话来说就是:妄称顾命,窃权自威。而且清代对鳌拜的所有描述里,都没有谈及他有篡逆不臣之心。


侃砍历史


叛变?谈不上。叛变是投向敌国或者皇帝的对手。敌国,在当时明朝已经灭掉,其他俄国等外国以及朝鲜、日本等蕃国做为天朝上国的我们是看不上他们的,所以不会往那叛。皇帝的对手在当时则是不少,鳌拜本身就是一个。所以说鳌拜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起。他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个人原因,他是战将出身,是什么第一勇士,有勇无谋的帽子是跑不了的。在打仗的时候,勇是能胜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入关后明军已基本不成体系,没和大清打过需要智谋的拉锯战什么的,因此他的勇基本上就得到充分发挥,立下无数战功。和平时代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勇,他就跟不上趟了,不懂得汉民族韬光养晦、急流勇退、兔死狗烹的道理。二是时势造成的,跟着皇太极、顺治打过仗的老人,战死的战死,被各种大浪淘沙淘掉了不少,跟他同时代的老臣就剩下索尼、苏克萨哈老哥几个了,能压制住他的人没有别人的。鳌拜的地位也达到了颠峰,康熙登基后,年龄也小,主少臣强,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鳌拜这等粗人也不例外,更不善于掩饰,谋后而动,早早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皇帝虽然年少,但背后也有一帮利益群体,掌握的资源在不经意间将鳌拜拿下还是不成问题的。三是皇帝的原因,即使鳌拜不这么嚣张,皇帝迟早也会要收拾这帮顾命大臣把权力收回来的。顾命大臣权力太大,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利益集团。像康熙这样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才不会允许人心离散的情况出现。一旦收权,势必会影响鳌拜等的势力,早晚会和皇帝碰上。皇帝在年少的收拾了他,只是把这个时间提前了若干年而已。不过早收拾比晚收拾效果要好,早收拾鳌拜不会想到皇帝会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种雄心壮志,没有准备,比皇帝长大了鳌拜有了警惕心了要容易。并且收拾了鳌拜也有杀鸡骇猴的功效,对收回其他大臣的权力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晚收拾还不知道怎么样呢,谁收拾掉谁也得另说。


大运河时空


这个也可能和皇帝执政有关,鳌拜经历了三代,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年纪也越来越大,他可能不是叛变,就是不想干了。就算自己再喜欢的事,做久了也会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