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关键词]孔氏南宗;让爵;孔洙;元世祖;杨士奇

[摘 要]宋金元对峙时期,孔氏南北宗各立袭封衍圣公。至元十九年,南宗孔洙赴大都入觐。明代史志记孔洙让爵于北宗及元世祖赞语等事,其情节于元代史书多无考。《元史·世祖本纪九》仅记载授官一件事。元后期苏天爵等文人始言及孔洙让爵于北宗,但元朝官方文献中没有孔洙让爵的记载。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最早见于明宣德初年杨士奇所作《鲁林怀思图诗后序》。至明孝宗时期,沈杰在其著和疏中加进了孔洙以袭封铜印纳于朝的细节。孔治袭爵是因为他系“孔夫子之嫡孙”、功臣之后,有德有文有功,与孔洙并无关系。据世祖朝北方儒臣与孔氏北宗的关系以及蒙古体例,廷议孔洙复爵兑现的可能性极小。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当为杨士奇杜撰。孔洙让爵故事之演变跟南宗争取特殊待遇有关。

孔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族”,曾因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的尊崇而安享尊荣,也曾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而飘摇动荡。两宋交替之际,孔氏宗子就因为金朝南侵而分裂为南、北二宗。宋高宗建 炎 二 年(1128年),孔 子 四 十 八 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高宗渡江,在衢州重建孔氏家庙。其弟孔端操之子孔玠亦随从至衢州。孔端友卒后,孔玠袭封衍圣公。孔玠四传至孔洙。元灭宋后,孔 洙 失 爵。完 颜 氏 入 主 中 原 后 尊 孔 崇儒,另立留在曲阜的孔端操之另一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 曲 阜 孔 子 林 庙 祭 祀。孔璠三传至孔元措。孔元措在金亡前夕归附大蒙古国,窝阔台合罕诏令 其 复 爵①。孔 元 措 传 爵 于 侄 孙 孔 浈。蒙哥汗二年(1252年),孔浈被夺爵。此后,曲阜孔子林庙祀事由曲阜县县尹孔之全、孔治或孔庭族长相继权摄达四十余年。史称宋朝与金元对峙时期的衢州孔氏为孔氏南宗,曲阜孔氏为孔氏北宗。

元世 祖 至 元 十 三 年(1276年)春,南 宋 恭 帝投降元朝,南北政权割据对峙状态结束,国家统一。至元十九年十一月,孔洙北上大都(今北京)入觐元世祖。元世祖以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 学 校 事”②,加 以 笼 络,并 示 优 遇。《元史》对该事件的记载比较简略,明代中期以后的史籍和方志对该事件的记载反而详细,特别是多出了忽必烈的赞语和孔洙以宋时所降袭封铜印纳于朝等细节。陈循等撰修、成书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的《寰宇通志》是现存最早记载孔洙让爵故事的史部书籍,兹书卷二十七“衢州府·流寓·孔端友”条说:

元初封孔子后,疑 所 立,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召孔洙 赴 阙。洙以封爵逊于居曲阜者,世祖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拜国子祭酒③。

这段文字虽只有57个字,却表述了孔洙觐见元世祖事件的三个主要情节,可简略概括为让爵、赞语与授官。该条记载对后世史书及后人认识孔氏南宗影响甚大。如明英宗时吏部尚书兼翰林院 学 士 李 贤 等 奉 敕 撰 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的《明 一 统 志》所 记 孔 洙 让 爵 故 事,即本之于该通志,仅改易数字而已。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衢 州 知 府 沈 杰《乞 添 授 衢 州 孔 氏官职及处置祀田疏》所述孔洙辞爵故事,又主要以《寰 宇 通 志》、《明 一 统 志》中 的 “衢 州 府 · 流寓·孔端友”条为蓝本。《明史·孔彦绳传》所记孔洙让爵故事,当是以沈杰的这本奏疏为根据。清代孔继汾《阙里文献考》等书所载孔洙让爵故事与前述诸书略同。今人研究孔氏家族史及衢州孔氏的论著述及孔洙让爵故事,也多以沈杰奏疏为依据①,而没有对奏疏中的让爵故事追本溯源。其中部分论著甚至在沈杰奏疏的基础上推演故事情节,所述孔洙让爵故事离历史的真实愈来愈远。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孔洙让爵”图


《元史》中没有孔洙的传记,现存元代典籍中也没有孔洙的碑铭行状之类的资料。然孔洙在宋末元初江南儒林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 钜 夫 受 世 祖 之 命 求 贤 于 江南,物色的对象大约二十四人,其中就有孔洙②。考证孔洙入觐故事,对于研究孔氏家族史、元朝统治者对孔子后裔的态度以及孔氏大小宗角色的转换等都会有所裨益,故本文对孔洙让爵之事及其故事演变做些粗浅的探讨。本文考论不一定确当,希望得到专家、同行教正。

一、 《元史》记载的孔洙入觐

《元史》对孔洙让爵朝觐忽必烈事件的记载,与明人 所 言 出 入 甚 大。兹 书 卷 十 二《世 祖 本 纪九》“至元十九年十一月丁卯”下记:

江南袭封衍圣 公 孔 洙 入 觐,以 为 国 子 祭 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

宋朝 既 亡,孔 洙 自 然 失 爵,故 称“江 南 袭 封 衍 圣公”,犹言“亡宋袭封衍圣公”。所谓“国子祭酒”,只是虚衔,孔洙之实职仅是提举浙东道学校事。该条仅记载了孔洙入觐后授官这一件事,没有让爵故事,也没有世祖的赞语。《元史》本纪主要是依据元朝皇帝的实录编纂而成,《世祖本纪》的重要来源就是《世 祖 实 录》③。《世 祖 实 录》开 修 于至元三十一 年(1294年)六 月,成书于元贞元年(1295年)六 月。该 实 录 现 已 不 存,而 现 存 元 代典籍中又没有孔洙的碑传行状等史料,那么上引《元史·世祖本纪九》“至元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条记事就是关于孔洙入觐的最原始、最有价值的史料了。孔洙在《元史》中仅三见,另两处亦未见记载孔洙让爵及忽必烈对孔洙的赞语④。

孔洙朝觐后南还,路过曲阜,拜谒孔子林庙,并与曲阜县县尹、权主孔子林庙祀事的孔治及曲阜孔氏族人会面,事见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淑所撰《阙里世系图题辞》⑤:

当圣朝混一之初,宋故五十三代袭封洙首膺召命。还,谒林庙,与今袭封公治暨诸族会。百 年 之分,一旦复合,吾族之盛事。

这即是说,孔洙至元十九年拜谒孔子林庙,孔氏南、北二宗随着宋元两个封建王朝对峙局面的结束又复合为一了。孔淑又说:

淑欲取南北谱牒,校同异以为定本,久未之遂。近叨职著庭,而房从侄遂昌县尹楷适以赴调寓京师,因相与参订,合为 一 图,将锓木以传不朽,复 序本末大概以识其端。噫,阙里正传皆于是乎。在后之人,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孔淑所说的“遂昌县尹楷”即孔洙之子孔楷,曾随孔洙入觐。孔洙授浙东儒学提举,孔楷授常州路儒学教授,后改遂昌县尹,再授崇安县 尹。元 成宗元贞元年,曲阜孔治袭封衍圣公。不 久,孔 淑和孔楷参订南、北宗谱,共订孔氏总图。元 朝 以阙里孔治一支为大宗子、袭封爵,已得到孔洙之子孔楷的认可。孔淑所作该“题辞”在大德四年(1300年),距孔洙觐见忽必烈不足二十年,对至元年间的典故当比较熟悉,然并未提及孔洙让爵故事。文宗时期,曲阜孔氏和衢州孔氏曾共修孔氏宗 谱⑥。衢 州 孔 氏,自 孔 洙 之 后 便 逐 渐 衰 微了。然而,孔洙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对孔氏南宗来说,毕竟是件荣耀的事情,孔洙的后裔屡向人道及,亦人之常情。只不过故事流传愈久,故事情节推演愈多。

二 、元朝后期史家、文士记载的孔洙让爵故事

《元史》等元代正史虽然没有记载孔洙让爵之事,但是在元朝后期四位著名文人的文集中皆言及过孔洙让爵事。如所周知,元人诗文集富含元代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下面依次摘引资料,简介其作者,并对其中孔洙让爵的说法进行分析。

其一是苏天爵《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中的记载。兹文曰:

建炎南渡,衍 圣 公 亦 徙 三 衢……尝 闻 故 老 云:宋社既墟,廷议以袭封之爵当归三衢,彼 固 辞 曰:“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呜呼,孔氏居江南者,皆当以斯言为念也。因观学文所藏七世祖毅甫郎中元祐五年赴阙敕,感而为之书。

苏天爵(1294~1352)是著名的文学家、史 学 家,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历官翰林院待制、监察御史、御史台都事、刑部郎中、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职。编撰有《元朝名臣事略》和《元文类》,与修《文宗实录》、《英宗实录》等,对当代历史文献极为熟 悉,同 时 关 于 辽、金、宋史的知识也很渊博②。苏天爵既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对元朝历史及典故的记载应是非常审慎的。上引苏天爵《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中“尝闻故老云”这五个字,说明元朝官方文献中没有孔洙让爵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苏氏所记孔洙让爵原因与前述《寰宇通志》的说法截然不同。“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其意可理解为:孔 洙 不是主动让爵,而是自认为没有资格袭爵,因而不敢袭爵。

上引苏天爵文,实际上显示出苏天爵对江南孔氏后裔的一种态度。在判断苏氏态度之前,我们不妨从他的另一篇文章《书黄提学赠孔世川序后》来看他对孔氏宗法的看法。兹文云:

昔者国家初定中国,而孔子五十一世孙金奉常袭封衍圣公抱礼乐之器来归,文治由是兴焉。奉常既老,有冒孔氏以承其祀者,族人讼之有司,诬被刑苦,乃复诉之于朝,始正其事。是则世川之曾大父、大父也。迩年复有谬欲夺袭封者,天爵适居中台幕府,帅诸御史力言其事。未几,忝贰春官,具事始末白于庙堂,丞相以闻,制可其请,孔氏宗法卒归于正焉③。

这段文字记述了两次衍圣公爵位之争,前一次是指元宪宗二 年(1252年)孔 浈 夺 爵 事 件。是 年,孔治联合孔氏族人诉告孔浈不修祖祀,致孔浈被夺爵。奉常袭封衍圣公即孔元措。孔世 川 之 曾大父孔鼒,金末授开封令,入大蒙古国 后,为 济、兖、单三州等处宣课提领。曾提领监修 林 庙 事,勤慎廉干,致力于恢复曲阜孔庙旧制。宪 宗 时,再任曲阜林庙监修、摄祀事。《阙里文献考》所记“又以宗系失传,感愤陈论,获辨正焉”④,说的也是与孔浈争讼事。世川之大父即元敬。后 一 次爵位争夺,是 指 元 顺 帝 元 统 元 年(1333年)袭 封衍圣公孔思晦卒后,孔氏族人又有觊觎爵位者,致使思晦子克坚长时间未能袭封爵位,而由曲阜县县尹孔克钦权摄孔子林庙祀事。经过苏天爵两次助力,任职御史台时“帅诸御史力言其事”,任职中书礼部时“具事始末白于庙堂”,再经丞相奏明顺帝,孔 克 坚 终 于 在 后 至 元 六 年(1340年)袭封爵位⑤。在苏天爵看来,由孔氏大宗子孔克坚袭爵 才 符 合 孔 氏 宗 法,“孔 氏 宗 法 卒 归 于 正焉”。总之,苏天爵认为金元时期曲阜的衍圣公乃孔氏大宗。

苏天爵《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中提到的孔学文,《元史》无传,事迹不详。但元代著名文人许有壬、傅 若 金 的 诗 文 集 中 曾 有 提 及。许 有 壬《至正集》⑥卷九有《孔学文奉先世毅夫先生元符三年甄叙告身求题》诗一首,卷十三又有《孔学文奉先世毅夫先生元祐五年召赴阙尚书省牒求题》诗一首。毅夫即苏天爵所说的孔学文“七世祖毅甫”。孔毅甫即孔平仲,宋代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义甫,又字毅甫或毅夫。《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九四《子孙著闻者考第十五之二十二》中也有他的小传。传云:

平仲是孔子第四十七代孙,与其兄文仲、武仲皆以文名享 誉 宋 代,有“三 孔”之 称①。据 此 可 知,孔学文是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又,傅若金《傅与砺诗集》②卷 五 有 《和孔学文从奏延 春 阁》诗 一首,内有“奏对御筵多密近,退趋春院总委蛇”之句,可知 孔 学 文 曾 任 经 筵 官 和 礼 部 官。卷 七 有《送孔学文之湘乡州判》诗一首,内有“郡邑频骚动,朝廷失抚绥”之句,可知孔学文又曾做过湘乡州判官,时间当在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孔学文也有可能曾是苏天爵的部属。由苏天爵文、许有壬诗推测,孔学文以家藏宋敕牒向当时许多著名的官僚、文士求题,当然有以家世、家学自豪或向人炫耀的意思。而苏天爵写作《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的用意值得玩味,他没有赞扬“三孔”的家世、才学和声誉,而是劝“孔氏居江南者”以孔洙的话(即“吾 既 不 能 守 林 庙 坟 墓,其 敢 受 是 封乎”)为念,似乎是不让学文拿其先祖的敕牒炫耀于人。孔洙让爵的故事或许仅是苏天爵假托,借以劝导孔学文而已。苏天爵可能是最早提及孔洙让爵故事的人。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文仲、武仲、平仲三兄弟俱以文名,系当时名重一时的学者,与苏东坡兄弟齐名。孔文仲去世



其二是黄溍《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孔君墓志铭》中的记载。兹文曰:

十九年秋七月,有 诏 令 洙 赴 阙,架 阁 公 以 族 长被命与俱,中道而返,洙独入对。廷议俾仍嗣袭,洙力辞,乃以为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学校③。

黄溍(1277~1357)是元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婺州义乌(今 浙 江 义 乌)人,生年还较苏天爵早17年。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曾任台 州 宁 海丞、诸暨州 判 官、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等地方官。入朝官至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执经进讲凡32次。《元史》本传称黄溍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著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志》7卷、《笔记》1卷等④。黄溍是元朝中后期的文章大家,危素说,顺帝时期,“凡典册诏令,铭述功德,多以命公(黄溍)。他求文者,日盈于门,力麾之而弗去,虽绝域殊邦,亦皆知所宝爱”⑤。

黄溍《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孔君墓志铭》所 记 墓 主 即 孔 涛,字 世 平,孔子第五十三代孙,衢州人。孔涛生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卒于至正二 年(1342年)。孔 洙 入 觐 时,孔 涛 尚未出生。“架阁公”即孔涛之祖孔应祥,在宋朝时任从政郎,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故称“架阁公”,入元朝隐居弗仕⑥ 。该墓志铭,是孔涛死后,黄溍应其后人孔思构的请托而作。

黄溍在兹墓志铭中又说:“君之葬也,思构已记岁月纳诸圹,复以状来谒铭。予缔交 于 君,最久且亲,自谓知君莫予若,而状之所述,多予未及知者,予固不得而略也。庸备著以为序,而 铭 以系之。”既然“状之所述,多予未及知者”,那么孔洙让爵故 事 很 可 能 出 自 孔 涛 后 人(思 构)之 口。黄溍悉闻这个故事时距孔洙入觐元世祖约有六十年了。黄溍在兹墓志铭中提及孔洙让爵故事,仅仅用了9个字(“廷议俾仍嗣袭,洙力辞”),甚是简略。大凡请 托 之 作,溢 美 甚 至 虚 夸 之 词 在所难免,所以我们 有 理 由 对 该 故 事 的 真 实 性 存疑。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清代乾隆时期的《钦定孔氏家规》



其三是陈旅《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中的记载。兹文曰:

自宋建炎中,四 十 八 代 曰 端 友 者,以 袭 封 从 高宗渡江,因家于衢。至五十三代曰洙者,始 内 附 我朝。会曲阜有争立之 讼,廷论谓洙实宗绪之正,宜绍爵如故。而洙乃力辞南归,爵遂弗及其后⑦。

陈旅也是元代中后期著名的儒士、文学家,字众仲,兴 化 莆 田 (今 属 福 建)人。元 统 二 年 (1334年),出 为 江 浙 儒 学 副 提 举。后 至 元 四 年(1338年),入为 应 奉 翰 林 文 字。至 正 元 年(1341年),迁国子 监 丞。陈 旅 以“博 学 多 闻”著 称,得 到 虞集、马祖常、赵 世 延 等 文 学 大 家 的 赏 识⑧。陈 氏《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也没有记载孔洙辞爵的细节。陈旅生于至元二十五 年(1288年),卒 于至正三年(1343年),卒年较孔涛晚一年。陈 旅对孔洙让爵故事的记述,较之黄溍的记述,未详孰早孰晚。

孔彦明是孔洙的孙子,孔子 第 五 十 五 代 孙,名公溥,字彦明。前引陈旅的序文又说,彦 明 将为建昌儒学教授,“求言于余。余告之 曰:彦 明,子兄弟必袭封而后为能世其家乎?盖能传夫子之道以教人者,诚世职也。昔舜命契为 司 徒,以敷五教,是孔氏之祖以教为职矣。成汤 著 降 衷、绥猷之训,箕子陈洪范,为武王之师。至 夫 子 遂以大成之圣,垂宪万世。子思又能推明 其 道,授其徒,传至于今日。是天专以教事属孔氏。则彦明之为教授也,得其世职矣。又何必袭封之为能世其家哉”!既然孔彦明求言于陈旅,那么兹序所述孔洙让爵故事极有可能出自孔彦明之口。这段话也透露出孔彦明心中念念不忘乃祖失去爵位的情结。

其四是胡翰《孔氏家庙碑》中的记 载。兹 文曰:

宋亡,元氏改物。至元间,曲阜之宗子斩其后,以端友之 孙 洙 当 袭 爵,降 旨 征 之。洙 入 朝,固 让。特授国子祭酒,归守江南庙祀①。

胡翰是元朝后期至明初的著名文人,字仲申,金华(今属浙江)人,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卒于明 太 祖 洪 武 十 四 年(1381年),其 人 生主要还是在元朝度过的。明洪武初年,胡翰受聘修《元 史》,负 责 《五 行 志》、《英 宗 本 纪》、《睿 宗传》、《拜住传》及《忙哥撒儿传》②,对元世祖时期的史实典故也应当比较熟悉。胡翰的文章在元后期和明代享有盛誉,“同郡黄溍、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 文,称 之 不 容 口。游 元 都,公 卿 交 誉之”,“文章与宋濂、王祎相上下”③。胡翰有可能从黄溍处听闻孔洙让爵的故事。

元顺 帝 至 正 十 九 年(1359年)九 月,朱 元 璋部将 常 遇 春 攻 克 衢 州,王恺受命总制衢州军民事。王恺拜谒衢州孔庙,命有司葺而新 之。《孔氏家庙碑》即是此次修葺后,胡翰受衢州孔子后裔请托而作,因此上引该碑中的一段话更有可能是根据他们的叙述写作的。遗憾的是,胡翰对孔洙让爵故事的记载亦很简略。

综上所述,可归纳 为 两 点:第 一,苏 天 爵、黄溍、陈旅、胡翰等博学多闻又熟悉元朝典故的文人、史家虽然在其文集中提及孔洙让爵故事,但是皆没有记载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元世祖称赞孔洙之语当为后人虚构。第二,元 朝 官 方 文 献 资 料 中 没 有 孔 洙 让 爵 的 记录。苏天爵等四人的文章多是受孔氏南宗后人请托而作,让爵故事或出自孔氏南宗后人之口,或得自传闻。四人中也只有苏天爵记载了孔洙辞爵的理由,却与前揭《寰宇通志》、《明一统志》等明清史籍的说法迥然不同。

三、 明朝著名文士杨士奇记载的孔洙让爵故事

前述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不 见 于 元 代 典籍,最早出现于明宣宗宣德初年著名文人杨士奇撰写的《鲁林怀思图诗后序》中。兹序云:

吾闻元有天下,诏求曲阜之后,将命为衍圣公,主孔林之祀,议久未决。有言衢孔故世嫡也,征至,力辞曰:“先人葬衢 数 世 矣,不 可 以 去,请 授 曲 阜 之长者。”元君 叹 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 圣 人 之 后也。”从其志而命为国子祭酒④。

杨士奇(1366~1444),名 寓,字 士 奇,泰 和(今江西泰和)人。明仁宗、宣宗、英宗朝内阁重臣,曾官翰林学士、左春坊大学士,以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又曾兼兵部尚书。有史 才,建 文帝初年与修《太祖实录》,后历任《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的总裁官。著有《东里集》等,编有《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鲁林怀思诗、图皆为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准所作。孔克准,字则夫,衢州人,孔传的九世孙,明成祖、仁宗、宣 宗 时 期 曾 两 任 太 常 寺 丞。 宣 德 元 年(1426年),“皇 帝 遣 太 常 寺 寺 丞 孔 克 准”诣 阙 里“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⑤。王洪《鲁林怀思并序》说:“鲁 林 怀 思 诗 为 太 常 寺 丞 孔 公 克 准 而 作也。”“北瞻鲁林,眷言有怀,因为图以自见。”⑥除杨士奇、王洪外,当时著名文士、朝中权 臣 杨 荣、夏元吉等也有题鲁林怀思图的诗作⑦。

杨士奇兹序所记孔洙让爵故事与元 人 的 记载相比,有两大变化:一是多出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就笔者所见相关史料,最早记载“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这句赞语的,就是杨士奇这篇序了。二是孔洙辞爵的理由与苏天爵所说不同,由自认为没有资格而让曲阜袭封变成了不愿离 开 衢 州 祖 墓。也 就 是 说,孔 洙 以 衢 州 为“首丘”了。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明初名臣兼学者杨士奇


前已述及,杨士奇是学识渊博且有史才的学者,又是朝廷重臣,在述及历史故事时自然会很审慎。他在兹序中用了“吾闻”两个字,大概是要表明所记孔洙让爵的理由和元世祖的赞语皆得自传闻,未有文献上的依据。杨士奇撰作此序的时间是宣德元年,距离孔洙入觐已经144年,为什么所述情节反而详细、生动了呢?笔者以为杨氏兹序很值得玩味。

孔治袭爵后的品阶是中议大夫(正四品),远高于 宋 代 衍 圣 公 (正 八 品)。元 仁 宗 延 祐 三 年(1316年),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自此以后,衍圣公爵位由孔思晦的子孙后代世袭罔替。泰定三 年(1326年),衍圣公阶升至嘉议大夫(正三 品)。顺 帝 至 正 六 年(1346年),又 高升至中 奉 大 夫(从 二 品)。至 正 二 十 七 年(1367年),明军攻占曲阜。朱元璋优待圣裔,仍封元朝末代衍圣公孔希学为衍圣公,而且升其阶为正二品,“朝代又一次变化,衍圣公的地位却更加显赫了”①。而 南 宗 孔 氏,自 孔 洙 失 爵 后 开 始 衰 败。如《明史·孔彦绳传》载:“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沈杰 奏 言:‘衢 州 圣 庙 自 孔 洙 让 爵 之 后,衣 冠 礼仪,猥 同 氓 庶。’”②衢州普通孔氏族人 “猥 同 氓庶”当是有的,但此言未免有夸大的成分。因为孔洙子孙在仕途上有可称者,任县尹和教授者不乏其人③。但 和 曲 阜 衍 圣 公 地 位 的 节 节 升 高 相比,南宗孔氏未免逊色多了。孔克准至曲阜祭祀孔子,瞻拜 林 庙,心里大概会有种酸楚的感觉。孔克准以其所作鲁林怀思诗、图向朝中许多儒臣求题,或许有借此攀比曲阜孔氏享有特殊待遇的意思。

杨士奇在记述孔洙让爵故事后又说:

盖君子有不得 已 而 去 先 人 之 乡 者,历 世 既 远,势不能复,则修其先 人 之 道,诵 其 言,考 其 行,服 膺而奉行之,以图无忝。诚若是也,即去之千里之远,百世之久,可以为孝。不然,徒诵其言而不知其行,知其行,不知率而由之,则虽旦暮不去其先人之侧,可以为孝乎?故曰:“孝 者,善 继 人 之 志,善 述 人 之事者也。”推克准之心,诚 由 先 圣 之 道,可 谓 孔 氏 贤子孙矣。

这段话隐含有规劝之意:早在元世祖时期,汝先人孔洙已视衢州孔氏林墓为祖茔了,看得比鲁林还重(即 所 谓 “道”),宁 可 不 袭 封 爵 位 (即 所 谓“荣”),也不愿离开衢州祖墓;你们就安于本分,不要有非分之想了。由此观之,孔洙与元世祖的对答或为杨士奇假托,目的在于委婉劝诫衢州孔氏不要念念不忘先祖的爵位,应该修孔子之道,服膺而奉行之。

前揭《寰宇通志》“衢州府·流寓·孔端友”条所载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当是沿袭杨士奇《鲁林怀思图诗后序》中的说法。方志也是史部书的一种,孔洙让爵故事可说是以传闻入史了。

四 、明弘治朝衢州知府奏疏中的孔洙让爵故事

明孝宗 弘 治 十 八 年(1505年),衢 州 知 府 沈杰上《乞添授衢州孔氏官职及处置祀田疏》,为给衢州孔子后裔争取官职及处置祀田税以供南宗家庙岁时祭祀,自然要提到孔洙辞爵故事。兹疏云:

臣谨考圣朝《大 明 一 统 志》及《寰 宇 通 志》、《续资治通鉴纲目》、《宋史》等书,备载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在宋时袭封衍圣公……宋祚既革,逮元至元十九年,世祖召端友之孙孔洙赴阙,议 令 袭 爵。孔洙因本枝祖坟在衢,情愿让爵于山东曲阜县宗弟孔治承袭先爵。世祖叹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深加奖劳,赐洙以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归守江南庙祀。以宋时所给袭封衍圣公印信进缴于朝④。

其实《宋史》卷一一九记载了南宗衍圣公世系,但没有孔洙让爵之故事⑤。事实上,孔洙入觐元世祖距南宋灭亡已经多年,《宋史》自然不会记载此事。我们将前引杨士奇序文、《寰宇通志》、《明一统志》⑥、《续资治通鉴纲目》⑦和沈杰兹疏相比较,孔洙让爵故事在明代的渊源流变便可一目了然。兹列表如下: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从上表可见,《寰宇通志》本自杨士奇的序文,然有所删节;《明一统志》照抄《寰宇通志》,仅易“孔子后”为“宣圣后”;《续资治通鉴纲目》与前三者内容略同,又加上了“兼提举浙东学校”;沈杰的奏疏是综合了前四者的内容。还须指出的是,沈杰兹疏较他在弘治十五年修成的《衢州府志》“流寓·孔端友”条又多了一个细节,即“以宋时所给袭封衍圣公印信进缴于朝”①。这 一 细 节,是 沈杰之前的典籍没有记述过的。

衢州知府沈杰(1450~1520),《明 史》无 传,王鏊《震泽集》卷二十三有《明故中奉大夫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沈公碑》②。碑 中 云,沈杰是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出知河南归德州,入为右军都督府经历,改 授 浙 江 衢 州 府 知 府,历 官 多 善 政。兹碑又云:“初,宣圣有嫡孙在衢,侪于齐民,公始命复其家,疏于朝,得世袭五经博士。”沈 杰 后 又历山西左参政、河南右布政使等职。

沈杰上疏的背景是什么呢?上引“沈 公 碑”所述衢州孔氏后裔“侪于齐民”即是其背景。前揭《乞添授衢州孔氏官职及处置祀田疏》也说,衢州孔氏“衣冠祭仪,混同流俗”。与孔氏南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孔元措就为曲阜孔氏争取到蠲免赋役等特权。明朝承袭了这一政策,依然优免曲阜孔氏的差徭。沈杰因此请求朝廷“敕命吏、礼二部详定礼制,合无将衢州孔端友嫡派子孙添授以五经博士一员,以主祭祀,责令洒扫家庙,看守各代圣公坟茔,统领见存子孙。仍乞将本户旧赐田亩照依原税数目,每岁依期上纳本府官仓或儒学仓。按月支给与米二石,以供洒扫祭奠”。大约是为了改变衢州孔氏后裔的困境,沈杰在讲述孔洙让爵故事时即用肯定的语气,言之凿凿,没有杨士奇所用的“吾闻”之类的模糊语言。沈杰上疏距离孔洙入觐元世祖已有223年之久。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在历史上,诸圣贤后裔均受衍圣公节制。图为康熙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衍圣公府为奉祀事而给卜子夏后裔卜宗先


其实沈杰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演情节,还算不上离奇,明代文人罗璟等人的相关记载便是有乖史实了。罗璟《重修孔氏家庙记》云:

绍兴年间,诏立 庙,赐 田 于 衢,家 庙 之 所 由 始,迄今三百余年矣……方 宋 之 在 杭,金 人 据 汴,元 人入燕,可谓分裂矣。而孔氏自若宋则端友、金 则 孔璠、元则孔洙,皆为衍圣公,不落而反盛③。

元代袭封衍圣公者六人:孔元措、孔浈、孔治、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罗璟大概把孔浈 或 孔 治的冠戴到了孔洙的头上。又,卢庸《送西安教谕孔修道南还序》云:

抚州七世从孙讳洙者,当元世祖时袭封衍圣公,以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优给俸禄,赐玺书以护林庙……洪武十三年二月望后一日,奉训大夫知济宁府兖州事卢庸序①。

其间所谓的孔洙“当元世祖时袭封衍圣公”,当然是违背史实,信口开河了。明清时期诸如此类的记载甚多,不足为据,也无须枚举。

五 、元世祖前中期北方儒臣与孔氏北宗

如前所述,元代苏天爵等人仅提及孔洙让爵于北宗,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及孔洙纳袭封印于朝等情节最早出现于明代。苏天爵等人的记述,当是出自衢州孔氏族人之口,或为苏天爵假托。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元世祖朝前中期朝中儒臣的构成、北方儒臣与北宗孔治的关系以及元世祖对孔子后裔的态度来细致分析、判断孔洙让爵的可能性。

前引陈旅《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提到“曲阜有争立之讼”,这是指宪宗二年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曲阜发生的袭封衍圣公争立之讼。前文已述及宪 宗 二 年 孔 浈 夺 爵 事 件。 宪 宗 五 年 (1255年),孔之全卒,其子孔治袭职曲阜县县尹,孔子林庙祭 祀 或 由 孔 氏 族 长 权 摄。中 统 元 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孔治仍任曲阜县尹。衍圣公爵位之争再起波澜。孔浈之母任氏上《辨正孔浈表》,称孔浈“乃五十一代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之耳孙,五 十 二 代 袭 封 衍 圣 公 孔 之 固 之 冢 嗣”,“虽云庶 出,实 系 长 房”②,冀望忽必烈为孔浈复爵。然孔浈及任氏仍然未能如愿。中统初年,任职东平路宣抚使的姚枢向忽必烈奏告说:“臣宣抚东平,尝闵先圣大贤之后,《诗》、《书》不通,义理不究,与凡庶等。”③大概孔浈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皆欠缺,为儒臣所不屑。这一事件就是前揭陈旅所说的“曲阜有争立之讼”,但没有史料显示这一争讼延续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孔洙入觐世祖时。

北宗孔治自中统四年(1263年)起兼权祀之职,能够 尽 心 力 于 祀 孔 及 修 复 孔 庙。至 元 三 年(1266年),孔 治 修 复 了 部 分 孔 庙 建 筑,“重 修 启圣王殿,葺书阁,创环廊,以石易木,殿楹再□,亲筑垣围庙,百堵皆作”。至元六年,朝廷罢除孔子林庙洒扫户,孔治自出财力以备祭祀,“凡朝廷大祭,维丰维洁,咸备于己”④。儒臣们对孔治的评价必然大为改观。著名儒士胡祗遹曾撰文对孔治的儒学 修 养 和 道 德 情 操 加 以 称 赞⑤,张䇓、杨桓、蔡文渊等儒士也记载过孔治任职曲阜、单州、密州等地时 施 行 仁 政、兴 办 儒 学 等 政 绩⑥ ,可 见孔治颇有儒家文化修养。孔治在元世祖时未能袭爵,是因为元世祖忙于对内对外战争,对儒学关注不多,对孔子后裔并未重视。

当孔洙入觐时,南人在朝廷 中 任 职 者 极 少,所谓“廷议俾仍嗣袭”,是很值得推敲的。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对当时的元廷和蒙古人来说,实在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元廷也未必感兴趣。此类事情的讨论和决策是由朝中翰林院、集贤院等机构中的儒臣们进行的。如所周知,蒙金战争及蒙宋对峙时期,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达,文人学士自然远多于北方。然而元世祖时期朝廷中的儒臣,却大都是北方人,其中的大多数还是金源遗士或其门生。这一则是因为元朝的等级制度和民族政策,二则是因为南宋遗士多不愿改仕新朝。朝廷儒臣中,原东平严氏幕府中的儒士及东平府学生员出身的儒士又占其大半。金源遗士们或因跟孔元措有交游而认同孔氏北宗,与孔元措没有交游的遗士,因其生长于金国,在心理上也是认同孔氏北宗。因为女真人统治中原以后,中原汉人“在心理上则呈现出对南宋的疏远,和对金朝统治的认同倾向”⑦,而视赵氏统治的南宋为“他国”了⑧。

元世祖时期东平府出身的儒臣不仅 人 数 众多,而且在朝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士林翘首者更是不乏其人。元前期著名儒臣胡祗遹称,世祖时期“内外要职,多出东平府学生徒”⑨。元中期著名儒士袁桷也说,“朝廷清望官,曰翰林,曰国子监,职诰令,授经籍,必遴宣焉。始 命,独 东 平 之士,什 居 六 七”①。又,李 好 文 《雪 楼 集 序》云:“(世皇)爰洎即位,乃考文章,明制度,兴礼制乐,为天下法。一时名士汇征并进,文采炳 蔚,度 越前代,如王文康公鹗、王文忠公磐、李文 正 公 治、太常徐公世隆、内翰徒单公履之俦,多前金遗逸,皆为我用。”②王 鹗,曹 州 东 明 人,原 金 朝 末 年 状元,世祖朝前期的翰林学士承旨。王磐、李治、徐世隆、徒单公履皆金源遗士,又皆出自东平幕府。虞集对东鲁之人在元世祖时期政治、军事、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更是推崇备至:“世祖皇帝建元启祚,政事文学之科彬彬然为朝廷出者,东鲁之人居多焉。典诰之施于朝廷,文檄之行乎 军 旅,故实之讲乎郊庙,赫然有耀于邦家。(至元、大德之间,)布在台阁,发言盈朝,所谓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而颙颙昂昂者焉。”③据上述史料可知,元世祖时期,在文化政策、礼仪典章的制定中,起主要作用或决定作用的还是北方儒士,其代表人物就是王鹗、王磐、李治等儒臣。后起之秀则是 东 平 府学出身的阎复、李谦、孟祺、徐琰、王构等儒臣。

赵文坦:孔氏南宗“让爵”考

北宋宣和元年升郓州为东平府。 府治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元改东平府为东平路。明洪武元年改东平路为东平


至于东平府出身的儒臣与孔氏北宗的关系,更是渊源深厚。孔治与王磐、阎复等人的关系尤为密切,蔡文渊《孔治神道碑》记孔治早年事迹时说:“弱冠从翰长鹿庵游,同门李、孟、阎、徐,恒以斯文相咨 议。”④鹿 庵 即 前 述 王 磐,字 文 炳,号 鹿庵,《元史》卷一六○有传。元世祖时期曾任翰林学士承旨,故称“翰 长”。“弱 冠 从 翰 长 鹿 庵 游”,是说孔治弱冠之年曾在东平府学学习,受业于王磐等名士。时曲阜为东平路属县,孔治作为地方诸侯子弟就学于东平,实属正常。“同 门 李、孟、阎、徐”即李谦、孟祺、阎复、徐琰,同出于东平府学,有“四杰”之称。袁桷《阎复神道碑》云:“郓之得人,号 称 至 盛,而 阎、徐、李、孟,世 名 以 四 杰焉。”阎复字子靖,高唐人,弱冠入东平府学,师事名儒康晔。至 元 八 年(1271年),因 王 磐 之 荐 为翰林应奉,后长期任职于翰林、集贤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兹碑又说:“自至元至于大德,更进迭用。诰令典 册,则 皆 阎 公 所 独 擅 …… 定 孔 子 主祀,赐孔林洒扫及祀田,皆所建明。兴国学,论庙乐,所助为 多。”⑤盛 赞 阎 复 在 世 祖、成 宗 时 期 文治中的作用。其中的“定孔子主祀”,就是指孔治袭封衍圣公爵位之事。

蔡文渊《孔治神道碑》记述孔治袭爵过程说:

元贞改元,公(孔 治)见 成 宗 皇 帝 于 上 都,时 大臣奏:“至圣文宣王孔夫子之嫡孙,其祖元用以军功没于王事,实开国立功之臣。治 权 奉 祀 事 三 十 余年,有德有文,可袭 封 爵。”上 可 其 奏,仍 赐 坐,慰 劳甚厚,特授中议大夫、衍圣公。

孔治是元初功臣之后,其祖孔元用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已归降蒙古,随从带孙郡王征伐李全,战死于益都。孔之全、孔治相继世袭曲阜县尹、权 主孔子林庙祭祀。而且孔治对元朝征宋有功,长达三十余 年 间,“给 国 家 南 征 之 役,以 才 干 闻”⑥ 。按照蒙古体例,朝廷应该更看重孔治而非孔洙,册封衍圣公是不会舍北宗而取南宗的。

总之,孔治袭爵是因为他本身具备了三个条件:孔子之嫡孙、功臣之后、有德有文有功。而最为关键的是,朝中大臣关于孔治是孔子之嫡孙的说法得到了元成宗的认可。可见,孔治的衍圣公爵位并不是孔洙让出来的。

如所周知,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居末等。蒙古人歧视、压迫、防范南人,汉人也歧视、压迫南人,而且排斥南人。至元十九年之前,和 东 平士人“布在台阁,发言盈朝”的情况相反,南方士人在朝廷任职者寥寥无几。朝臣中或许有人提出由孔洙回曲阜主奉孔子林庙祭祀,若说由朝臣(也包括儒臣)经过“廷议”或“廷论”决定孔洙回曲阜袭爵,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元世祖有派孔洙至曲阜袭封衍圣公的意向。元灭南宋后,元世祖以南人程钜夫为集贤直学士。程钜夫上章奏请在御史台、提刑按察司中参用南人,北方汉人欲阻挠此事。元世祖怒斥御史台臣对程钜夫的排斥,以程钜夫为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召求贤于江南。被征召者之一赵孟 初至大都,御史台耶律中丞以“赵某乃故宋宗室子”为由力加排挤,又因高参议的反对而未能出任吏部侍郎,但元世祖对他仍然 很 器 重,他 后 来 的 升 迁 也 还 比 较 快①。可见朝廷中北方汉人并不能完全左右元世祖征用南人的意图。但是,即便元世祖曾经提出让孔洙重新袭爵,孔洙辞爵实情也当如苏天爵说的,是被动辞爵,而不是《寰宇通志》等明清史籍所谓的主动让爵于北宗孔治。如前所述,孔 元 用、孔之全、孔治祖孙三代在曲阜已经经营了70年,根基早已稳固,而且一直任曲阜的行政长官。孔洙如若回曲阜复爵,也难以站稳脚跟。

六、 小 结

综上,我们可以对孔洙让爵故事的演变做简要归纳:

第一,《元史》记载孔洙觐见元世祖,只 有 授官一件事。孔淑撰《阙里世系图题辞》述及孔洙入觐,却没有提及孔洙让爵之事。元后期四位著名文人提及孔洙让爵于北宗孔治,只有苏天爵述及让爵的理由:“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这是说孔洙是被动让爵的。其他 三 位 文人的三篇文章皆受南宗后人请托而作,所述让爵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从苏天爵的记述可知,元代官方文献中没有孔洙让爵的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孔洙的赞语,直到明宣宗宣德初年才在杨士奇所撰《鲁林怀思图诗后序》中出现,而且所述让爵理由与苏天爵所述截然相反。杨士奇也没有看到记载孔洙让爵和元世祖赞语的官方资料。至明孝宗时期衢州知府沈杰撰修《衢州府志》及上奏《乞添授衢州孔氏官职及处置祀田疏》,又加进了“以宋政和间所降袭封铜印纳于朝”的细节。总之,时代愈往后,孔洙让爵故事 的 情 节愈多愈细。

第二,孔洙入觐后授官一事,见之于《元史·世祖本 纪》,没 有 疑 义。元世祖对孔洙的赞语,《元史》没有记载,元代中后期四位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都没有记载,我们可将之断定为杨士奇的虚构,其目的大概在于委婉劝诫衢州孔氏不要念念不 忘 先 祖 的 爵 位。孔治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袭 封 衍 圣 公,与孔洙并无关系。按 照元世祖前期朝廷中北方儒臣与孔氏北宗的关系以及四等人制和蒙古体例,“廷议”孔洙复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忽必烈有让孔洙至曲阜袭封衍圣公的意向,孔洙让爵的理由也是苏天爵所说的不敢袭封,而非杨士奇所谓的主动把荣誉让与北宗。在孔洙让爵故事的演变过程中,有后世逐渐将前世的传闻当做历史真实的倾向。此则大有“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意味了。


【说明】囿于平台版面所限,原注引略去,谨向原作者致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