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文学妙语


读懂这首诗不难,难的是代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了解诗人的想法和写法,提升自己对古诗词的赏析水平以及动手写作能力。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先来看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律。“移舟泊烟渚”,“平平仄平仄”。这个是属于我们原来讲过的平仄四种基本格式的第三种:“平起不押韵”(有疑问的关注我去看以前关于格律诗平仄的回答)。常格是“平平平仄仄”,这里使用了变格,将三四字的平仄互换了一下,适合表达恬淡,从容的心境。但是平仄关系还是按照常格处理,根据格律诗“对”的原则,得出第二句平仄关系:“仄仄仄平平”。再根据“粘”的原则,第三句和第二句发音相似,但是不押韵,所以推出第三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根据“对”的原则,得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如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对一下,是不是合律?平仄讲完,我们来看诗的文法。五绝的写法关键在于留白,意在言外。因为字数实在太少,特别考验诗人的水平。而和律诗的“起承转合”有一点点区别的是,前两句还是“起,承”,但是第三四句就是“转”而别开生面,类似于刺刀出鞘必然见血,并不一定要“合”回来。因为要留空间给读者想象。绝句的后两句一般都是这首诗的重点所在,成败也在这两句。我们具体来看。

划动小船停泊到暮霭重重的沙洲,日头西下,新添了漂泊客满腔的思乡愁绪。古人提到愁,一般是指思乡之愁,这两句交代时间,地点,意象,和整篇诗的基调。野外极其空旷,感觉天空比树还低,得亏江水清亮,让那孤单明月可以到身边来陪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淡而有味,思乡之情含而不露。全篇并没有提到思乡,但是你可以感觉到羁旅客意。这就是五绝的意在诗外。

为什么孟浩然会有这种心态呢?这个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了。我们看他早些时候的一首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从十一岁开始读书,到了四十多岁,一事无成,逃离洛阳的世俗交游,去吴越寻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这是什么状态?孑然一身,四野茫茫,天高树静,江清月明,瞬间千愁万绪,纷来沓至。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尽在这淡淡的几行诗文外涌现。

现在,你能读懂他那欲言又止,下了眉头上心头的惆怅了么?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水平问题,对诗词,古代的看不懂,现代的不明白,但喜欢阅读诗词赏析类的文章,对此问题的回答已全部拜读,感觉说的都很好,有些文章视角很独到,读后获益匪浅。不过,发现对“江清月近人”的解释有点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月亮倒映在江中离人近了;一种认为是月亮与人很亲近。







分不清孰是孰非,只是感觉前一种说法有点不符物理原理。

月光照在江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其实就是通过水面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下图中,SO=S'O,人站在船上,人眼到月亮的距离是AS,到月亮的像的距离是AS',过A作AB⊥SS'与B,则△ASB和△AS'B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为一条公共直角边,而另一条直角边SB<S'B,根据勾股定理,斜边AS'>AS。也就是说,人看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


不知说的有没有道理,欢迎指正!也盼有识之士给出准确的答案,千古名篇不能成为千古之谜。


甜甜向上314159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描写人生失意孤独的千古名篇。

人生天地间,失意,孤独,在所难免。

开元十七年(729),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于是漫游吴越,寄情山水。

一个秋天的傍晚,孟浩然泛舟建德江,天色将晚,他无处可去,只好泊舟岸边,在船上过夜。

日暮之时,往往是一个人最容易悲伤之时。

面对茫茫天地,内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将内心的悲伤,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客:指作者自己。

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因原野辽阔,天际低垂,看起来比树还低。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原野辽阔,天际低垂,看起来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仿佛要来和人亲近。

这首诗,在表现方式上很有特点,诗的主题是羁旅之思,但只露了一个“愁”字,便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诗人泊舟建德江,日暮途穷,烟雾凄迷,此情此景,又添一段新愁。一个“新”字,表明诗人本来就是愁绪满怀的,眼前的暮景,让诗人不仅有人生失意的愁绪,又增添了天涯羁旅的愁思。

不过,诗人并没有继续写愁,而是转而写景,在下半首的景物描写中,诗人的愁绪又寓于其中。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辽阔,天际低垂,所以看起来天比树还低。这虽是写景,但诗人极目天涯不见家的内心感慨,已在其中。

极目天涯,四野茫茫,诗人愈显孤独,所以诗人收回目光,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仿佛要来和人亲近。

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明月有情,不过诗人自怜而已。

这三四句,历来为人称颂:

《唐诗真趣编》云:“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孟浩然可能是继陶渊明之后真正的归隐诗人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

孟浩然是孟子的后代,书香世家,偏偏风流潇洒,40岁了才想起来要到长安考取功名,可惜末中,却因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而令太学众人惊叹,

又因“不才明主弃”而遭皇帝遗弃,这首诗便是写于长安遭弃后,诗人漫游吴越之地的羁旅之作。这首诗巧妙在一倒装,一相对。

比较来看,

杜甫羁思诗《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先写景后抒情,以景衬情,更添凄凉之氛围。

这首诗倒装,先写愁后写景,由孤寂落寞反而清新自然,含而不露。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都说一“新”字用得好。

新:新生的,原来没有的,是因停舟独宿,黄昏已临才产生的愁,众鸟归林,人们返家,诗人才意识到自己漂泊异地,而生孤寂思归之情。

所以,“新”,表明旧愁未解,新愁又生,旧忧新愁,“客愁”更多了浓厚而凄苦。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将愁咽下,抬头望景,

原野苍茫旷远,一望无边,黄昏时分,天的阴沉与地的暮烟更难以分清,远处的天际比近处的树还要低。

而在这广袤宁静的宇宙中,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澄澈的江面倒映的一轮孤月此时是那么的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有了点慰藉与温暖,诗也戛然而止了。

杜甫的诗写原野广阔,折射个体渺小与漂泊的失落,最后的抒情就自然而然令人动容。

这首诗“野旷”显得博大,“月近”显得多情,一二句强调新愁,三四句反而淡了,平静了,其实,一轮孤月,一孤泊舟,诗人只是将愁含蓄化了,景物化了,戛然而止,却意蕴悠远。

杜甫的诗沉重抑郁,情到深处自流露,而孟浩然含蓄内敛,景语其实为情语。三四句包含着相对论。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原野广阔无边,天际线太远与地相连,而近处的树却清晰可辨,轮廓分明,自然高过天,

江水越为清澈,倒映的月影越为明朗生动,自然近得可亲。

旷与低,清与近是相互映衬的,相对而言的,低与亲都活用为动词,树显得高大了,月变得可亲了,多了情趣,多了幽美动人,可谓巧妙传神。

再比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茫茫无边,孤烟直上苍天,长河浩荡婉延,落日浑圆温暖,

边境的苍凉与壮美便如此立体而清晰。

一字点睛,无可替代。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诗之妙也。


一绿浮芳


怎样赏析孟浩然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情景相生

第一句点题,第二句分两部分,“日暮”其实是“移舟泊烟渚”的原因,而不是“客愁新”的原因,意思是“日暮 移舟泊烟渚”,然后“客愁新”。

“客愁新”是在日暮移舟时产生的,为什么有“愁呢”,因为”日暮“之时,看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景生情,结尾是景语,也是情语。

明末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写到:“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第二句的愁是因为第三四句的景而产生, 加了时间条件,是“日暮”时的景色。

二、章法

整首诗的用散文的语序来说,天晚了,我移舟近岸,停泊在建德江畔轻烟笼罩下的沙洲,这时候遥望无边旷野中,远天似乎比树还低沉, 江水清澈 ,月亮也似乎与人格外亲近,此时此刻,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而用诗家语来叙述同一件事情,能看到顺序完全不同,先说停船靠岸,后说时间,然后忽然说起客愁,再说引发诗人客愁的景色。

诗人创作一首诗,一般首先要确定主题, 然后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而诗家语言和散文语言有诸多的不同,特别是近体诗,因为格律的原因,其中句法和章法的安排与散文写法多有不同。

三、诗眼

这首诗后两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人专门点评,《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诗眼多指一句诗中的动词,包括作动词使用的形容词,如同画龙点睛一般。一句诗中最亮眼的一个字,能够串联起意象,使整句诗都生动起来,仿佛赋予了生命。有的诗眼不在句中,在句尾,例如王维《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其中的“泻”是诗眼。

《唐诗真趣编》讲解低和近两个诗眼的用法,是这样说的:

“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四、句法结构

这首诗虽然小小的绝句,但是四句诗都算是复杂句 ,复杂句是指不是简单的主谓宾(或主谓、动宾结构)。

例如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都是主谓+主谓宾的句式,前面的主谓(野旷、江清)可以看作是原因状语。王力先生在整理汉语诗律学时,古体近体分类了几百条句法,可见古人虽然不讲主谓宾这些名词,但是句法却变化多端。

结语

孟浩然写这首诗时,已经四十岁。前半生隐居的诗人,在中年(36岁公元724年)以后出来求仕,三年淹留洛阳一无所获。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科举不中后,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孟浩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可惜没有杜甫的运气(杜甫曾献赋得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并游历于吴越,《宿建德江 》应该写于此时,一事无成的孟浩然理想破灭, 对月吟诗,不免孤寂生愁。不过这时的孟浩然依旧对仕途抱有幻想,几年以后又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去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逐,也被放逐。这句话,不仅是说的贝克汉姆,放在孟浩然身上同样合适。

说他是宠儿,因为就连仙人李白也推崇这位孟夫子,曾经放下了所有矜持,张口就对他表白:吾爱孟夫子!

说他是弃儿,他曾经因为一句“不才明主弃”,得罪了皇帝,从此断了自己入仕为官的梦。

梦断于此,孟浩然黯然返乡,漫游经吴越时,他望着烟波江上,不禁愁从中来,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失意名篇: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愁”,因何而愁?

当孟浩然把小船停泊在江边,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孤零零地一个人,站在小洲上,江上烟雾蒙蒙,四周一片旷野,远处的天都被压得很低,跟树连成了一片,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想起自己得罪了皇帝,仕途无望,又处于这样一番凄凉的环境中,即使有清澈的江水和水中明月,又怎能掩盖住来自内心的愁?

移舟泊烟渚:起句点题,一个“泊”字就说明了要在这里宿夜,同时又说清楚了当时的背景,为下文的“愁”作了有力的铺垫。


日暮客愁新:为什么要在这里泊船呢,因为“日暮”,进而引出了“愁”。面对悠悠江水和明月孤舟,想起失意的仕途,那是梦想的幻灭,孑然一身的孟浩然,在旅途中,又升起了新的忧愁。

野旷天低树:抬起头望向远方,那里的天空被愁沉沉地压下来,显得比树还要底。通过“旷”和“低”的强烈对比,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惆怅。这眼前所见的景物,不身处那样的环境,是绝体会不到的。


江清月近人:一轮明月高悬于黑色的夜空中,映照在清澈的江水中,和孟浩然离得那么近,似乎是要安慰这个失意的人儿。好像突然之间,哀愁的孟浩然就得到了释放,诗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

如果说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天和树就是愁上浇的一壶酒,愁上加愁的孟浩然,却在明月中探索到了新的情趣,则月就是人所悟的道。


悟到这里,孟浩然终于释然了,于是他加入了田园诗派,与诗佛王维一起,把盛唐山水田园诗推向了顶峰。



也可自话


第一次读到《宿建德江》这首五言绝句还是在“文革”后期,出于共同的崇拜,自然而然就想到江青这个好听的名字,是否与其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有关呢?几个小文学爱好者不免争论一番,在这个自以为是的年龄。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江青就是江清的意思,所以毛主席就喜欢她了。后来又读到另一首唐诗,钱起写的《湘灵鼓瑟》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觉找到了新的出处。再后来读到了江青与外国友人访谈录,才知道早在江青奔赴延安之初已经起好了。是因为江青在国统区的艺名为“蓝苹”,改名“青”意味着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就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读到这里,大家觉得江青取名字的故事该结束了,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自己对诗词创作的体会,发现还是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的整个意境更符合江青当时的心情和寄寓。为什么?先品鉴诗意: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境:孟浩然混迹长安三年有余,展才不遇,科考不中,据说还得罪了唐明皇,只好浪迹吴越之地散散心,每天坐上小船,随波逐流。这天傍晚,船家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水滩,周围一片寂静,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霎时间一种不可言状愁绪涌上心头……。(依照孟浩然江游的习惯,此后应该是随意吃点饭,喝几口小酒,小醉入眠)此处无话。当醒来的时候,已是冰轮高照,大地照白,立于上船头之上,举目远眺,旷野寥廓,百米远处的一棵树,看上去与自己一样高,但却高出天际,使人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再低头一看江水清清如镜,玉兔倒映,有种欲于登临小船之感。整篇四句两层意思:前途未卜,寂寞无助;天生吾才,充满希望。这与江青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的经历与困惑是何其相似,此其一。


江青本名李云鹤, 曾用名蓝苹 、蓝萍、李梓等。江青自己却没有解释青字前面为什么选江字,而不是蓝、梓、云、鹤呢?显然,由于孟浩然的这句“江清月近人”太脍炙人口了!口语中一说道“江青”二字,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月近人”,此其二。中国书法之行、草,在书写中很常用一笔带过这一技巧,因为青字前面的江有三点水,清也有;所以行草中可以省去后面字的三点水,读者自然会其意,此其三。

又如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虫二”,是清光绪二十五年间刘廷桂题的。后来被郭沫若先生解读为“风月无边”,更是巧极汉字具体体现,此其四。在此综合阐述的目的没有别的意思,只想说明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真是写得太美妙了,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在“愁”的境遇中,游旅于自然之中,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琴簧汗舞


《宿建德江》一诗诗人孟浩然触景生情,羁旅之苦与落魂之情跃然纸上!诗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情画意,孟山人尽矣!

一叶小舟飘泊于江上,却偏偏选择烟雾迷蒙的小洲停泊,夜色渐渐苍茫,游子思乡与无法圆满的衣锦还乡之梦左右徘徊,愁绪日复一日,一个“新”字令人断肠。水天一色,树木无声,空旷寂静,孤独的人站在船弦,一轮明月,一江秋水,一副愁肠,更于何人说?唯有这清澈如镜的江水和遥不可及的明月,托付我的哀愁!一个“近”字勘破世道人心,“江清月近人”,将孤独与落寞描绘到极致,字字简单,字字传神!多少失意,多少困顿,如东逝之水,绵绵不绝。万籁俱寂,心思澎湃!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田园诗人。一生未入仕途,多被称为孟山人。不媚俗的天性导致仕途绝望|,只好寄情于山水,归隐山林,纵是闲云野鹤,也难脱用世之志煎熬。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730年赴洛阳仕途无望、游吴越地消遣愁心所作。秋江暮色,不惑之年,怀才不遇,唯有消磨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诗画之中,其中滋味,非字里行间能直抒矣!

读此诗很容易让想起另一首诗《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为你写诗,为你读诗!负薪映雪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图片源自网络,著作权归本人所有!)


负薪映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

读诗要从诗中读诗人的心境,才能读出诗的妙意来,而无需去了解清诗人的经历,再去了解诗的寓意。如果了解清诗人当时的处境,再去读诗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诗,难以体会出此诗的意境。

诗中第二句中有个“愁”字,说明诗人当时心情并不好。此诗在说,“我”划着小船,在江水中无目的划着,远远看到一个沙洲,就划了过去,沙洲上云雾濛濛。这时,天气已晚,“我”站在沙洲上,望着远方,愁绪从心头油然而起。放眼望去,远处旷野一片寂静,天地相合,看上去天际比葱郁的树木还低,这时月亮已升起,清清的江水映着月亮,月亮在江水中波动,“我”的身影与月亮和江波一起跳动,此时“我”的心情也变的高兴起来。

孟浩然这首诗,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在“愁”的境遇中,游旅于自然之中,进入了超然忘“我”的境界。



春日之虎


全诗虽立意平常,却视角独特,用词简洁内敛,不露声色却又一字千斤。明写景致,暗喻情怀。“泊烟渚”交待地点、氛围,“日暮”告知时间、境地;“愁”字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却苍龙伏首,一字之后,通篇不见,巧妙之外更显别致。此处话锋换转,又实在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妙,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把此时此刻,只有诗人自己能够看到体会到的风景,写到极致。



诗意大致是: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正是夕阳西下黄昏暮色中,客旅他乡的我,此时原本仕途落寞的愁绪里,又油然凭添了一段怀想故土的新愁,真真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这旧愁加新愁的境地,又无处可诉,无人可说!能怎样呢?也还是寄情山水,赏这眼前的景致吧!四顾荒野苍茫辽阔,视野尽头,天与地平线相接,似乎平日高不可触的天比树还低矮。而眼前的江水清明透澈,月亮倒影在江面上,清辉随波浮动,仿佛我伸手就可以揽她入怀,如此相亲相近,令人忘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