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民:韩屯村志序

每个村庄都有一部历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轨迹,记载着村民的勤劳奋斗,历代所留存的村志至今仍能见到,但远没有上层的省市县乃至国家史书志书来得谨严和完善,即使这样,一部村志仍能较全面地呈现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人物等多方面的状况,起到其他书籍难以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村落的景象日新月异,旧的风俗也逐步变迁,文化的传承与记忆更迫切要求我们找到载体,令一切有留存和思考的机会,村志在这一点上能起到起承继往的作用,为社会研究保存一些宝贵资料。

所以,一部好的村志是乡村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以生动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热爱家乡的教材,凝聚人的恋乡恋土情结,尤以其特别的亲近感显示独特的优势。

《韩屯村志》将编修完成,选材精当、体例明晰、事例鲜活,充分将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踏实勇敢、聪明睿智表彰出来,更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长足进步记述下来。韩屯村地处介休近郊,地灵而人杰,人才济济,在政界、文坛、经济、技术各个方面都活跃着韩屯人的身影,他们不仅为一村的发展,也为市域、为更大的方面尽自己的努力,共同为我们的梦想发奋图强。此志之成,瞻远察近、以实发微,望能持此传统,取更进之力。

二○一三年十月

梁启胜:我与我村村志

我小时候的韩屯村虽说盐碱遍地,贫穷而破落,但在我的记忆中它永远是那样的美好。清澈的汾河水、长满芦苇的池塘、高耸的吴家大院、永远有一大股蒸汽从天窗冒出来的盐坊,乃至街坊邻居、亲朋故友等许多的好心人的面孔……它们不时地回到我的梦中,令我久久回味,使我感到无比温暖。也许是年龄大了的原因,近年来这种怀旧情结越来越强烈了。

我上学离开村子后,对村里的人和事便渐渐疏离,以至出现了很长一段记忆的空白,这是我现在颇感后悔的事。但我其实早就立志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取得成就,有朝一日来报答自己的家乡,我也确实这样努力了。如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工作也做出过一些成绩,也担任过多年不同类型的领导职务,但惭愧得很,官做得并不顺,工作成就上离自己当初的理想也差得很远。如果从经济上帮助故乡,那就更是惭愧了,我这个人生来不善理财,于任何经济上的事情只是凭感觉和义气拢个大概罢了。

倒是自己虽学的是理科,但从小爱好文学,因此这些年来为介休的文化事业也作了一些贡献。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编一部《韩屯村志》是我多年的心愿,也算作报答家乡的方式吧。

大概在2007年时就开始着手此事,但村志虽小,做起来却也不易。其间时断时续,究竟没有大的进展,宋金柱当选村长以后,对此事大感兴趣,这便有了工作基础,于是才下决心加快进度,尽快完成。其间侯加林老师、王锡堂老师都曾先后担纲,但因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没能如愿,但我仍必须从内心感谢他们。我要感谢苏长生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手此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终于有所成就,放下了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我也要感谢杨成胜兄,几年来无怨无悔耗费大量精力,收集了众多珍贵的资料。更应该感谢李殿元、孟怀光二位长者的支持和帮助。

但必须坦白承认,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资料的收集工作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宣传不力村民认识不够的原因,还有令我痛心的一点是,在做此项工作时可以看出,村民文化素质的普遍偏低。但从和历史的真实相比,修志历来是挂一漏万的事,我相信我们的后人比我们聪明,这些种种不足和纰漏只能在以后修订中弥补了。

晋中市委常委、副市长畅志仁虽离开介休工作多年,仍饱含着对介休这片热土的深情,为本书题写了书名,着实令人感动!最后诚恳地感谢王怀民市长亲自为本书做序,郝继文副主席再序!没有他们的鼓励指导和支持,我可能坚持不下来。

二〇一三年十月

浅谈修村志

梁启胜

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道柴来贵,不生孩子不知道肚子疼。”早有心编《韩屯村志》,可2007年筹备以来,一眨眼五六年过去了,才草草有个眉目,原来想的容易,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大不易哎。不易者至少有三,首先是能担纲任总纂的人太缺乏了,老一代人中倒是有几位在行,可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精力上已渐不能胜任。年轻人中热爱文化的本偏少,能担此任务者更是凤毛麟角。其次村民的普遍文化素养令人担忧,许多人家连一份征集资料的说明都看不懂,最令人担忧的是村民对修村志意义的认识,甚至不少人不懂村志为何物。怪不得有人要象当年陶行知他们那样搞新时期的乡村改造实验以启发民智,我认为不仅太有必要,而迫切。

邑人是骄傲惯了的,当然我们有骄傲的资本。譬如我们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我们有高风大德的三贤;譬如我们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率先发展,说明邑人解放思想速度的超前;再譬如邑人与人交往中的大气,往往在对外交往中为外人所称颂,这其中其实隐含着极高比例豪侠仗义的成分。可要说起文化方面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大大的谦虚一番,与文人荟萃的苏浙当然是决不能比的,就比晋中甚或周边县份,我们的差距也是太明显了,村志的编修就是一个见证。

刘保全兄接任史志办后,千方百计费尽心思的做了大量工作。在彼此的聊天中,仍多充满对介休文化建设的担忧。原三佳乡中学校长郭桂林老师,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使劲拾扛,完成了《三佳村志》的编印,虽说略显粗糙,但毕竟完成了一项造福后人的浩繁事业。义安村修志起步较早,可至今也不见作品的面世。仁兄赵启明历来爱说大话,二三年前和我吹,要亲自修一部与众不同令人振聋发聩的大作——《孙家寨村志》,结果前两天见了才知倒下了草,要改成写大事记的。当然能修成大事记,倒也是不小的贡献。我记得介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271个自然村,细细考究,许多村都有别具一格而丰富灿烂的历史,都有极其珍贵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有时去到山区的农村下乡,看到虽破败但仍能看出当年雄伟影子的旧宅院和垒在猪圈上的柱础石,就不禁感叹唏嘘,在农商文明的年代能积累如此巨额的财富,实令人钦佩,从这些大量存在的设计宏伟、布局严谨科学、做工考究的建筑中可以想象出我邑当年的繁荣与富庶。我们有许多重量级的村子如张兰和洪山,村志完全可以修成全国一流水平。

村长们是否应主动牵头,去做修村志的发起人?乡镇的书记镇长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在大会小会上提倡一下此项功德之事?每个村或多或少都能考出去几个大中专学生,或理科或文科,文化素养和识见相对要高一些,应成为修志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参与者。每个村里大大小小总有几位成功的企业家,让他们赞助点经费,想是会乐意的。

中国近代的历史,造成许多文化遗产的消失与湮没,太令人痛心,而且每天都仍在不断地流失。朋友们,重视一下修志工作吧,我不敢说修志可以帮助您升官发财,但绝对敢保证通过修志可以净化您的心灵、升华您的灵魂!怎么样?试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