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若不早死,是否能一统天下?

五千年来谁著史


后周世宗柴荣是太祖郭威的内侄,圣穆皇后柴氏之侄。由于柴氏没有儿子,便把侄儿收为养子,而等到郭威叛变后汉、举兵南下时,由于在汴京的诸子皆被杀,柴荣自然便成了他唯一的继承人。所以等到郭威称帝后,便给予柴荣准储君的地位,而等到他驾崩后,柴荣便奉遗诏即位,时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



柴荣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曾跟宰相王朴谈起自己的志向,称自己期望“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见《新五代史·卷十二》),可见对于治国安民、平定天下,他有着一整套的战略规划。而这套战略规划的核心,无疑是削平列国,实现天下的统一。柴荣的统一之战,正是从击败北汉开启。


且说柴荣刚刚即位,北汉皇帝刘旻(后汉亡国君刘承祐的叔父)竟然置“礼不伐丧”的道义底线于不顾,悍然勾结契丹军队南下,意图灭亡后周,做中原地区的皇帝。消息传来,后周文武全都大惊失色,宰相冯道等人完全不相信青年天子能够应付危局。


就在这紧张而危险的局面下,柴荣毅然下令出兵抵御,并在高平一战中重创敌军。事后,柴荣又率军围攻太原,但由于粮饷不继、士卒疲惫,最终未能攻取。虽然柴荣未能灭掉北汉,但经过高平之战后,对方再不敢轻言南下,而契丹和南方诸国也开始对这位年轻天子产生畏惧之心。



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关键战役中,大将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领竟然临阵脱逃,一度使得局势极度危急,幸好有将军赵匡胤殊死搏斗,才使得局势转危为安。事后,柴荣为整肃军纪,将逃亡的将领全部斩首,并提拔赵匡胤为禁军大将,命其整顿禁军,将其打造成军纪严明、战力极强的“王牌军”,为此后的一系列征战奠定胜利的基础。


在挫败北汉的攻势后,柴荣又决意向南方诸国用兵。显德二年(955年)五月,后周大将向训、王景率军进攻后蜀,意在收复后汉灭亡前被其侵占的秦、风、成、阶四州,结果历经半年的时间,终于实现既定目标。在对后蜀“牛刀小试”便大获成功后,柴荣下一个攻击的目标,便是最大的劲敌-南唐。



南唐是南吴权臣李昪(原名徐知诰)篡位后创建的政权,国势最强盛时“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拒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统治今苏皖两省淮河以南、江西全省、闽南、鄂东及湘粤桂三省部分地区,总面积约有76.6万平方公里,不仅继承南吴的全部疆域,而且还陆续吞并马楚、闽两国。


南唐不仅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极重要,而且占据经济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军事实力十分强大,是唯一一个能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并有实力统一全国的南方政权。所以要想在统一的斗争中占尽先机,后周必须要最大可能地限制、削弱南唐。就在这种情况下,三征南唐(956-958年)的战役正式打响。



三征南唐战役打得异常激烈,过程不再赘述。总之历经三年的浴血奋战后,后周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外交上,都摧毁了南唐的抵抗意志。最终,南唐中主李璟为避免亡国的命运,被迫向后周割让淮南江北14州、60县的国土,并取消帝号,以“江南国主”的身份向中原称臣纳贡,极尽屈辱之能事(详情见《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三征南唐战役结束后,周世宗用一年多的时间整顿军队、发展内政,并积极筹划北伐事宜。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周世宗利用辽景宗不理朝政、荒废军事的良机,亲率大军北伐,出兵仅42天时间,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之地。然而就在周世宗准备进攻幽州时,却因突患重病,无奈下诏回师。


非常可惜的是,就在周世宗回到汴梁没多久,便于当年六月驾崩,终年才39岁。周世宗驾崩后,年仅7岁的太子柴宗训即位,年仅28岁的小符皇后则以太后身份临朝。周世宗驾崩前,提拔大将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负责统领禁军,而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为后周帝国留下无穷的隐患。



次年(960年)初,赵匡胤借口出兵抵御契丹,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随即逼迫小皇帝柴宗训退位,并建立起宋帝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如果周世宗能够多活十年的话,必将统一天下且稳固住周室江山,彼时,便不会有赵匡胤篡位的事件发生。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柴荣如果不早死,天下不仅不会提前统一,相反会分裂时间更长。

之所以要这么说,和柴荣当初选择的战略路线非常有关系。

历史上,赵匡胤建立宋词后,逐步统一的路线是先易后难。先从南方几个国家下手,选择下手对象也是里面最弱的南平,随后才是半残的楚国和蜀国,再是南汉,最后轮到南唐和吴越。

在赵光义继位后,宋朝基本上完成了对这些南方国家的吞灭。接着就朝着北面的北汉进攻。这就把辽国问题牵涉出来。在几次不成功的北伐后,终于找到空隙,消灭北汉。这才开始对辽作战,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高两河一战,宋军土崩瓦解。从此对辽国就处于战略守势。

那么柴荣能不能这样呢?从历史上来看,他是一个比较冒进的人。在死前不久,就有了直接攻取燕云十六州的打算。但以当时后周的实力,完全没法比肩后来的北宋。如此冒失,结果多半不会很好。

由于北宋攻打辽国南京的时期,距离五代的时间不远。所以当时的北宋军队,依然是五代时候的军事风格与管理体制,战斗力上与北周基本一致。就是这样都在高粱河被击败,何况北周自己来呢?

当然你也可以说赵光义这人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还要亲自指挥。柴荣是有不错的军事指挥水平的人,可以避免很多军事上的失误。但在高粱河,由于没有料到宋军会在攻灭北汉后直接再用兵。所以辽国一边完全没有准备。等于是在匆忙之中,出动了南部的边境部队。别说动员其他地方,就是中央直属部队都没有到。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辽国的实力远在北周的周边小国之上,即便输掉一次大战,也可以继续打下去。这对于北周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到时候,不仅辽国动员反击,北边的北汉也一定出手援助。南方被夺走江北地区的南唐也可能促机而动了。


米南德王问道




周世宗随养父郭威姓郭,不见生父,不封兄弟,并没有改回本姓。

不过,你姓柴的能代姓郭的,咱姓赵的就能代姓柴的

于是,宋朝文人强行将周世宗的姓由郭改回为柴。

为尊重宋朝文人的劳动成果,后世皆以柴荣相称。



柴荣不死,麾下有南征北战、屡建奇勋、忠心耿耿的大将李重进、张永德、李筠、赵匡胤……



柴荣不死,禁军中悍不畏死的将士前赴后继,有带着二十个死士就敢直冲辽军大阵的史彦超;有舍身护主,大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的赵匡胤;有一马当先,毙敌数十人的马仁瑀……



高平之战后,仅五年半时间,后周军限北汉于晋阳一隅;击败后蜀,抢下陇右四州;夺取南唐淮南十四州,使南唐去帝号,奉周为正朔,迁都洪州。



北汉惟仗晋阳城坚与契丹人救援,后周从晋阳城下退兵后,柴荣认为与其在坚城下迎战辽军,两面受敌,不如直扑幽燕,攻击辽国。

959年,后周军队从汴京出发,仅四十二天,夺取三州三关十七县,兵临幽州城下,契丹人整营逃亡,躲藏山谷,契丹援军驻屯幽州以北,未敢轻进。可惜世宗柴荣“不豫而止”。




“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柴荣




宋人评述

“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欧阳修

欧阳修认为:其时辽穆宗耶律璟昏庸残暴,辽国叛乱、内讧不断,柴荣得不可失之机,兵锋由南而北,一路势如破竹。柴荣的英明与果敢岂是质疑他的腐儒所能理解的。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欧阳修

欧阳修还认为:柴荣不但武功了得,文治也很在行,后周的制度亦可施行于赵宋之世。



“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司马光

司马光认为:柴荣做到了“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哪怕你尽忠的是柴荣的敌人。在五代这样一个视背叛为理所当然的时代,柴荣的做法无疑为重塑社会道德起到了积极影响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司马光



显德元年,与北汉与契丹联军大战后,柴荣整顿军队,亲自拣选人员,淘汰老弱,征募精壮充入禁军,后周军队不但战斗力更胜从前,还节约了军费支出,使财政状况好转。后周军“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显德二年(955年)十月,后周征南唐,“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掳焚烧必令禁止”~《南征诏书》

柴荣的后周军与五代其他军队最大的差别就是后周军队极少掳掠,更像是一支国家的正规军,古典版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忽必烈能带着北方汉人反攻蒙古老家

朱元璋能反推蒙古于漠北

柴荣与契丹人数次交手,熟知契丹作战特点

柴荣“事必躬亲,沉稳果毅”,被称为五代第一英主,959年大举北伐自然不是心血来潮。

尽占天时、地利、人和,后周横扫腐化分裂的契丹可能性极大




攻击南方,要防着死敌北汉和契丹从背后捅刀子

攻击契丹,南方偏安政权没人敢主动捅刀子,就怕北汉不离开坚城跑出来捅刀子

败契丹,灭北汉,南方那帮菜鸟自当望风而降。






为国钓鱼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的第一明君,史称他观察能力极强,采取严刑峻法对待违法乱纪者。他接手当皇帝的时候,才33岁,而且已经身经百战,手下战将如云。南方的南唐等割据政权已经归附,南方形势比较有利,柴荣此时展开国家统一行动具有明显的优点:

一是得位合法,不是篡位,施政可以名正言顺,不像篡位的赵匡胤,内部当时都有人不服;二是天资聪明,记性好,过目不忘;三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四是久经征战、带兵有方;五是有自己稳固的基本盘。



雄心勃勃的柴荣曾问手下:“朕当得几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翻译一下就是说,柴荣问手下,我的寿命有多长?手下说,我虽然不才,但是预测再活30年没有问题。

柴荣听了很高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几乎所向披靡,各方进展顺利。显德六年,三关之捷,柴荣打的“契丹”落胆,把契丹都打怕了。而当时的契丹,正是著名的睡王当皇帝,柴荣最后一次北伐,辽朝的幽云十六州部分州纷纷主动投降,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可就在这次北伐途中,柴荣突然重病,不得不返回首都开封。



柴荣基本算是揭开了结束唐末以来分裂、走向国家统一天下的序幕,这时候真是国家统一在望! 只能怪天不佑汉人。当了5年皇帝后,38岁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生病去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太可惜了,霸业未成身先死。梁启超说“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寿,则全燕之光复,意中事也”。就是说如果上天多给周世宗柴荣一些时间,一统华夏是意料中的事情。

话虽然这样说,但因为这个时候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已经觉醒,会读兵书了,会用兵法了。就算柴荣把他们赶出幽云十六州,也不能一劳永逸。后来也会面临北宋初年面临的边防压力问题。游牧民族虽然物资和人力匮乏,但是有用不完的战马,来去如风,很难对付。


坐看东南了


  

  中国人向来同情弱者。周世宗不是弱者,却因早死,后世之人不免叹息命运多舛。不少人更觉得,若周世宗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云云。

  那么,事情真的如此吗?

  历代以来,对周世宗的评价一直就有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赞美。比如欧阳修就在《新五代史》中评价道: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

  在武功方面,周世宗柴荣确实是绝代奇才,短短五六年间,夺回秦州、陇右土地,夺取淮水北岸,又夺回了被辽军占领的三关地区,一时之间,威震华夏。

  不过,还有一种声音是批评,比如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就评价说:

“臣下有过,必面折之,……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周世宗这个人为何能在短短五六年建立大功?一来是中原王朝本就比南方十国强大,当时的辽国皇帝更是庸碌之君,二来,是周世宗性情急躁,做什么事情就讲究快!

  每当臣下有过错,周世宗必定当面申斥,看起来有功者赏,有过责罚,很好,实际上这就使得君臣之间感情有了深深裂痕,臣下对于周世宗怨望较大。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周世宗眼睛太亮了,揉不得沙子,于是,对臣下难免苛待,盛怒之下经常杀戮大臣,以至于臣下对周世宗畏惧多数敬重。

  周世宗施恩太少,君臣恩义太薄!此前后周太祖郭威在位不过三年!

  这也是后来赵匡胤一声号令,陈桥兵变,后周王朝满堂文武,无一人当众反对的原因!

  宋真宗赵恒评价说:“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如果说宋真宗是老赵家子孙,评价有所不公,我们再看朱熹,他评价周世宗说:

“周世宗规模虽大,然性迫,无甚宽大气象。做好事亦做教显显地,都无些含洪之意,亦是数短而然。”

  同样是批评周世宗性情急躁,没有一代明主的雍容大度!

  后来,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而不是滥杀功臣,正是吸收了周世宗的前车之鉴。

  换言之,即便再给周世宗十年时间,周世宗多半也不能一统天下。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满朝大臣被周世宗杀戮太多,积怨之下同样投靠赵匡胤,发动兵变。只不过那样,赵匡胤付出的代价就要更多。

  另外,所谓夺三关,根本就没有与辽军主力碰撞,不过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捡了一个巧。

当时的辽国远比汉朝之匈奴,唐朝之突厥强大,当时的辽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封建大帝国,无论是地域还是实力,都堪称亚洲第一。周世宗在未统一天下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小试牛刀,浅尝辄止。若真与辽国正面开战,必然陷入苦战,如此一来,或者国内矛盾激化,或者南方各国虎视眈眈,总之,同样是生死危机。


叶之秋


如果周世宗柴荣能够再多活十年,天下一统是必然,包括燕云十六州都会纳入后周版图。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在世宗时期,猛将如云, 军队都是能征善战之辈。而到了陈桥兵变,宋朝立国之后,很多将领及其军队都没了。

一部分是因为叛乱被除去。比如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外甥,历任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柴荣时期,又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与南唐大战后,以马步军都指挥的身份驻守扬州。李重进有多厉害?公元954年的高平之战中,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泽州(今晋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军击退。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北汉主在巴公原排开阵势准备迎击。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后军被落在后面。敌众我寡。周世宗令白重赞与侍卫马军都虞侯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周世宗跨马到阵前督战,由于北汉军势太盛,东路樊爱能、何徽逃跑,是白重赞与李重进、张永德等奋力杀敌最终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淮南之战中,也因功升任马步军都指挥。

再比如: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李筠自幼善骑射,能开100斤的硬弓,连发连中。李筠驻守潞州其间以奇兵屡破支援晋阳(北汉)的辽军,与北汉作战,先后攻克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与长清寨等,俘获刺史、大将数百名。正因为这些厉害的战绩,周世宗即位后,李筠因功荣进太尉。而在高平之战中,李筠以两千骑兵就敢抵御北汉张元徽的三万契丹联军,虽然被打败,但也足见勇武。

而这两位猛将最终被赵匡胤一一击破,不仅顺带消灭了两支能征善战的骁勇军团,实在可惜。除此之外,还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等将领。

另外一部分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了加强自身军权,避免陈桥兵变的事情再次发生而解散的将领。主要有 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宿将。其他骨干将领如李汉超、马仁瑀、韩令坤、贺惟忠、何继筠、郭进、武守琪、李谦溥、李继勋、赵赞、姚内斌、董遵诲、王彦升、冯继业等被派到全国各地驻守,而无法领军作战,实际上进一步虚弱了宋朝军队的实力。

而赵匡胤本身就是一名悍将,他的嫡系部队不再出征,成了禁军。

其二,关于全国统一的政策,赵匡胤采取的是先南后北,周世宗可能采取的是先北后南。这也导致他北征途中病倒。但是这个先北后南的政策或许会加速北汉灭亡,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辽国这两年的历史。

后周显德六年(959)、辽应历九年三月,周世宗以契丹未逐,决意北伐,四月,辽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境内),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守将先后降后周。至五月初,辽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瀛州(今河北河间)降后周,瓦桥关以南为后周所有,周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而数万周师未发一矢。辽知周军北伐,命北汉出兵骚扰周边境,周李重进出土门击北汉,于百井击败北汉兵,斩首二千多级。

而在十二月,辽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子耶律敌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

到了公元960年,辽应历十年七月,辽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谋反。到了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

然而这些辽国内乱的机会,由于宋朝对内搞杯酒释兵权、灭李重进的斗争,对外正在向南磨刀霍霍,从而失去了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消灭辽国有生力量的机会。而如果柴宗未死,依着他原本的战略方针,灭北汉,败辽国是完全可能的。等到北方评定,南方诸国即便不能可传檄而定。面对百战之师,也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可是,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土豆三把刀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就像是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并且基本拿百姓不当一回事,但是到了郭威柴荣的后周,中原大地似乎又重新有了未来。

郭威被迫黄袍加身,打下了刘承佑后汉,建立了后周,郭威病逝后,把皇位传给了周世宗,也就是柴荣。



柴荣这个小伙子,很想有一番作为,为人仁义,刚毅勇武,也很有远见。可以说是一位开明之君,在加上赵匡胤的辅佐,一统天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呢,赵匡胤与柴荣的统一路线不一样,可能是赵匡胤吸取了柴荣的教训。柴荣是“先北后南”、赵匡胤是“先南后北”。

柴荣认为,在自己北面的那个北汉得先除一除,因为只要拿下了北汉才有可能觊觎燕云十六州(因为当时契丹的皇帝比较昏庸,正是收复燕云的大好时机),进而可以得到这一天然屏障抵御契丹。

然而这样子也会有坏处,你看地图就知道,北汉是夹在后周与契丹之间的一个小政权,

虽然说在名义上要比后周正,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后周想要拿下北汉是万全没问题的,但是还有一个契丹插手。所以周世宗的北伐失败了。

周世宗的皇位是传给了自己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由皇后辅佐。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了柴宗训建立的宋朝。虽然从名义上来说,宋与后周是脱节的,但是呢,也可以说是赵匡胤在帮助柴荣实现一统江山之大业。


Readerplus


柴荣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隆尧县)人,家族在当地是望族,父亲柴守礼,姑姑是郭威的妻子柴守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姑姑因为成婚后一直膝下无子,又很喜欢柴荣的聪明懂事,就把柴荣带到了身边认作了义子,至此柴荣就成了当时已然炙手可热的后汉大将郭威的义子。

郭威当时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因为早年不事生产,一直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虽然有柴守玉的嫁妆补贴,但对于图谋霸业而言,依然是入不敷出,为了为郭威分忧,赚钱补贴家用,柴荣自告奋勇往返于江陵吴越之地贩卖茶叶,这期间不光学会了经商生财,读书习武,练就了不凡的武艺,更深入社会底层了解到了民间疾苦和社会利弊。

后周建立后,柴荣以皇位候选人的身份做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在治理澶州期间,他整顿治安,使得盗贼不敢再出现;整修拓宽街道,扩宽城市规模,为老百姓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水患,种种有利民生的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也为他即位后治理整个国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元954年,他从义父郭威手里接过权杖后,给自己定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三个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三个宏伟目标,他在位的五年时间里军事上西破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使得南唐中主李璟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政治上整肃吏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修订律例,采纳王朴的《平边策》制订了影响深远的统一天下的方针“先易后难”,即先南后北。经济上让利于民,打击佛寺,鼓励商业发展。文化上大兴文教,重用文臣,改变了五代以来武夫当国乱政的弊病。

北宋用了十六年时间就实现了局部统一,这里面是少不了柴荣这位有为之君的,而柴荣能够把自己修炼成英勇、睿智、勤勉、虚心、爱民的完美皇帝,除了郭威柴守玉的言传身教,更少不了他早年经商为政的实践锻炼,只可惜天不假年,让这位本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王者夭折于疾病。倘若他能够再多活二十年,我想不出意外的话,完全是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

鹏云史话


宋太祖即位,中国仍然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局面,曾经的后周控制的地域也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在研究考量了当时的国情以及各地军事实力后,定下了一个战略方针,那就是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的顺序。之后宋太祖也是这样做的,最终开创了北宋一代盛世。历史很难假设,因为需要太多的条件去支撑一件事情的发生。但是,单单从“统一天下”的这个战略来看,其实宋太祖的想法与周世宗柴荣的想法是一致的。

周世宗当年也是一直都以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早在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东平人王朴就曾经向周世宗献策《平边策》,里面提出的最重要的统一策略就是“先易后难”,即“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并且主张后周统一天下的目标,第一个就从南唐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南唐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可以取胜,一方面则是因为,南唐与后周接壤,且边境线在诸国之中是最长的,因此可以频繁的侵扰,一边兵力的探虚实一边拖垮南唐国内的经济。平定南塘就可以接着攻打后汉、后蜀等国。南方统一以后,北方的政权就会相继归顺,即便没有也可以利用南方的经济来支撑进一步的攻伐战争。当时的后周世宗对这个战略十分满意,因此此后基本上采取的也是这个战略。只是在摆平了南唐,攻下了当时江北的各个州之后,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转而北上,想要用武力征服燕云十六州。结果途中染病,进攻才停止。

由此可见,在战略思想上,宋太祖与后周世宗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如果后者没有病死在途中,北上攻打燕云十六州能否成功也未可知,毕竟在军事实力上,当时的北方还是一个强敌。因此宋太祖也没有贸然北上,而是确定了先完全统一南方,在另做筹划。


国家人文历史


柴荣早年虽然家境尚可,但也属普通百姓。后来跟郭威一起创业,也是勤勉有加,从未养尊处优,所以劳碌就是他的命,悠闲的日子估计也过不惯,王朝的事务,要他甩手,恐不了自己这一关。重要的是,一直受到关爱与重视,心理绝对没毛病!理性而富于激情,且又年少即受到历练,有知识,有能力,有阅历,又得郭言传身教,对王朝事务很孰练。如假以天年,绝对是一位伟大的君王!而以其义父之坦坦丈夫,必不至太过忌惮武将。而其本人读书出身,也不至轻视文臣。这简直就是上天为伟大王朝量身打造的帝王!完会可以指望,柴能够建立一个比宋更伟大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