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程老师侃史


满清政权入关后,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致力于民族融合,有许多政策都是延续了明朝的传统,皇子起名规则上也借鉴了明朝。纵观明清两代皇子的名字,生僻字都挺多的。

之所以会大量采用生僻字起名,主要是受明清皇嗣起名规则的局限,以及方便百姓“避尊者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为了方便后代子孙见面好论辈分,明分支,朱元璋给26个儿子的子孙后代都定下了代表辈分的字,每个儿子后代的辈分字都不相同。

详情如下图

朱元璋确定了辈分字还不算,他自己信奉五行,还规定了子孙名字的第三字还必须带上五行元素,就是带上金木水火土的偏旁。为了避免同一代人同名,连元素周期表里的字都被用到名字里了。

清朝以康熙皇帝为分水岭,之前都是按照满语起名字,予以美好的祝福就可以,不用考虑辈分。从康熙的儿子们开始,皇子起名时就遵循汉人起名字的方式,辈分字+名字。

康熙定了下三代的辈分字为“胤、弘、永”,乾隆皇帝续了“永绵奕载”,道光皇帝续了“溥毓恒启”,咸丰时续了“焘闿增祺”,溥仪退位后还增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虽然大清朝到溥字辈就亡了,可老祖宗定下的辈分字,爱新觉罗的后代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规定辈分字的同时,同辈兄弟的名字部首也必须都是一致的。如康熙的儿子是“胤”字辈,名字都带“礻”。孙子是“弘”字辈,名字都带“日”;重孙是“永”字辈,名字都带“王”。

一般来讲皇帝的儿子都不少,皆用同一个部首的字起名,且都得是寓意较好的字,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很多皇子的名字都是生僻字,甚至是为了好寓意拼出来的字。

再者,古代讲究避尊者讳,父亲的名字儿子不能用,皇帝的名讳全天下都要避讳,甚至生活中直接写出来、读出来都是大不敬,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义字替换或者干脆写成错别字。皇子名讳采用生僻字,也就是寻常百姓平时根本用不到的字,大大的避免了皇子登基后,百姓皆要避其讳的麻烦。

由于清朝皇子都用相同的辈分字,新皇继位时,其众兄弟都面临避讳改名的问题。如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其兄弟们的辈分字“胤”都改为了“允”;毕竟皇子数量多,能继承大统的就一位,一人改比兄弟们都改方便多了,于是乎后来的皇帝登基后都是改自己的名字,如嘉庆皇帝“永琰”改成“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成““旻宁”。

明清两朝皇室辈分字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朱元璋给自己所有儿子的后代都安排了辈分字,意味着朱家子孙都要按照辈分表起名。无论是是哪个支系,什么辈分,是皇帝近支还是闲散宗室。而清朝只有近支宗室男丁起名才可以遵循皇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的辈分字,同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却早已分出个亲疏远近。宗室远近的划分标准最初是以康熙为界限的,康熙的子孙都算近支宗室,可能是康熙子孙实在太多了,后来改成雍正的后代才算是近支皇室。 爱新觉罗家其他的支系都采用区别于皇室的其他字作为辈分字。


史论纵横


首先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就不太准确,清朝皇子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取的是生僻字

清朝的开国之君皇太极给皇子取名非常随意:长子豪格、次子洛洛、三子洛博会、九子福临(顺治)等,这些皇子的名字取的都很“任性”,毫无规律可言,且基本都是常用字,也就不存在“生僻字”之说了。



入关之后的第一代君主顺治给儿子取名也是没有任何讲究:长子牛钮、次子福全、康熙玄烨等,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甚至儿子和父亲名字中同有“福”字他们也不在乎,要知道这在当时的汉人眼中是“大不敬”,会乱了辈分)。

究其原因是当时满清尚未入关或入主中原年代尚浅,受汉族文化影响还不深,给皇子们取名自然就比较“随性”一点。

从雍正那一代起,皇子的名字才和生僻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雍正的兄弟名字都是以“胤”开头,名字里的第二个字:褆、𧘌、禛、𧘲等;乾隆那一辈则是以“弘”为首,第二字为:晖、昀、昼、历等(乾隆以后则不再赘述)

可以看到皇子的名字里的这两个字基本都属于冷门字,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用来避讳

春秋为尊者诲,为亲者诲,为贤者诲。—《公羊传》

在古代是不能对皇帝直呼其名的(连书写都不行),这样不仅不礼貌,严重的话还会被以“犯上罪”直接处死。

举例:

在乾隆朝,“文字狱”达到顶峰,落榜考生王锡侯因为出版了字典《字贯》,在书中开列了清朝列祖列宗的姓名,本意是教导考生如何在考试过程中避讳,结果却被乾隆抓住不放,判了他一个凌迟处死,连家人也被连坐。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皇帝的名字是常用字的话,规避起来就会非常麻烦,甚至连日常交流都会产生障碍。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清朝皇帝就想出了给儿子取比较生僻的名字的办法(将来无论谁成了继位之君,都不会在避讳的问题上犯难)。这也算是皇帝给百姓做的一件好事吧,你们说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当然是为了显示满清皇室的尊贵,辨识度高,凡是皇家御用的一定要圈起来,就连同音的字在叫法上也要避讳,防止冲撞了皇家专用字的贵气。


不光是在清朝时候给皇子们取名字要求独一无二,就现在的很多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家的孩子名字特别,专门挑着生僻字来叫,来显示自家孩子的与众不同,比如禤靐龘(xuan bing da )……等等。



转回正题,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周所周知满人的文化合汉人是有区别的,当皇太极入住中原以后也在不断的学习汉人的孔孟之道,真正开始推崇皇子们取名用生僻字是在康熙年间,自从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出生,始有明却规定,上一个字用"胤",下一字用"示"字做偏旁,由内阁大臣选定偏僻之字圈定,然后再上奏皇上,大多需用偏僻字者,是因为此皇子将来有可能成为皇帝,便于天下臣民避讳。



自从康熙制定此规定后,就像普通的人家的族谱进行了排序,例如:

 一、雍正:上"胤\

微风之语


清代皇族子孙自康熙开始,开始仿照汉族起名,名字中带有字派,康熙为其子、孙、曾孙确定的字派分别是“胤”、“弘”、“永”,乾隆皇帝又以“永绵奕载”接续,道光时增“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七年又增“焘闿增祺”四字,溥仪退位以后,又加“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上述是清代皇族的字派。

与字派相对,对皇子的名字也有严格要求,即确定严格的偏旁,其中胤、弘、永分别对应礻、日、王字旁,绵、奕、载分别对应心、纟、钅字旁,溥、毓、恒多用亻、山、金字旁,但到后来的字派,尤其是恒字辈,清朝已经灭亡,所以并没有那么严格了。

看到这儿就应该想起了明朝,明朝同样是确定藩王字派,并且同样要求固定名字偏旁,即必须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所以,明代皇子的名字有很多偏僻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清朝也采取了明朝的命名规则,即命名过于严格,所以出现明朝一样的问题也就不为过。

不过,明清在具体命名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其一,明代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各有字派,但名字的规则相同,也就是说,按照常理,朱元璋二十几个儿子中,名字最后一个字可以出现重复,如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姓朱名桂,第十一代晋王姓朱,求字派,亦名桂。

但清代皇子字派均相同,但在字派相同、名偏旁相同的情况下,为避免重复,名字最后一个字就必须不同。

其二,明代所有皇族,包括藩王子孙,都可以使用字派,也就是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都要按照字派、固定偏旁起名。

但清代不同,清代上述字派,尤其是清朝还未灭亡时使用的胤、弘、永、奕、载、溥、毓、恒、启等字派,规定只能由近支宗室使用。清代近支宗室曾有数次变化,第一次是规定康熙的儿子都属于近支宗室,最后一次确定只有是在嘉庆年间,只有雍正的后代才属于近支宗室。这样,清代字派的使用范围就远远不如明代了。


楚邾


回答者:桂强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汉人家族在取名时常常把辈分引入其中,以体现被取名的这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姓氏各有其一套自成体系的辈分排序,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就有记载当地李姓辈分的排序为:应、洪、会、永、天、成、德、继。汉人在取名时有这样的习俗,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又是否如此呢?

( 康熙皇帝)

其实在康熙皇帝以前,满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还没有这样的习惯。比如满清的开国皇帝叫努尔哈赤,他的兄弟分别叫穆尔哈齐、舒尔哈齐、巴雅喇,他们四人在取名上显然没有体现出辈分的特征。努尔哈赤的继承者是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除他之外,努尔哈赤还有15个儿子,他们分别取名为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取名上显然也没有考虑到辈分。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福临一辈以及康熙帝玄烨一辈也都没有考虑到这种取名习惯。

(乾隆皇帝(弘历))

但是满清皇室的取名习惯在康熙帝手里被改变了,康熙帝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以外,还有二十四个儿子,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都为“胤”,如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佑、胤禩、胤禟、胤誐、胤禌等等。除此之外,康熙帝还规定了“胤”字以下为“弘”,“永”两辈,如弘昼、弘历(乾隆帝)、永璜、永琏、永琮、永璇、永瑆。雍正皇帝继位后,命诸阿哥将姓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避皇帝的尊讳。乾隆皇帝曾御题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之句,因此后来就以“永绵亦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年间又规定“溥毓恒启”四字为载字以下字辈。咸丰帝又陆续规定了“焘、屹、增、棋”四辈。清代末帝溥仪又增加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个字。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胞弟溥杰及二位胞妹)

至此满族宗室辈分前后共有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屹、增、棋、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26个字。

参考文献:

1. 刘庆华:《满族姓氏综录》,新宾县民族事物委员会新宾县满族文化业余研究组,内部资料,1982年印。

2. 【清】稽磺,刘墉等撰:《皇朝通志·氏族略》卷一,清武英殿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现代人起名,网上经常统计各个年龄阶段起名使用最频繁的字,比如80后90后男的名字中用伟磊军彬的比较多,女的用静丽芳的比较多,而00后10后男的用轩皓浩瑞的比较多,女的用萱彤等字的比较多。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说到满清,努尔哈赤还是满族特色的名字,就不深入研究了。皇太极这个名字据说是努尔哈赤听说汉人叫储君叫皇太子,努尔哈赤特别喜爱皇太极这个儿子,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大业,所以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皇太极。

好了,言归正传。为啥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是生僻字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起名有限制

康熙皇帝的时候,满清入关已经好多年了,满清皇族特别崇尚汉文化,康熙皇帝也不例外。在起名字这件事上也学起了汉族的排辈分,就是名字中间都有个一样的字,譬如胤,弘,永等,这是康熙后起名得第一个限制,皇子的第三个字一般要求都用一样的偏旁,比如弘时,弘昼,都带个日字旁,胤礽,胤禛,都带示字旁,这是第二道限制,皇帝的儿子一般都很多,同一个偏旁的字,要想都是常用字真的很难,所以在这种限制下出现了好多生僻字。


乾隆穿汉服

二,为了美好寓意,来拼字

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寄托了父母的期望,皇上也不例外,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福寿绵长,建功立业。起的名字要有好的寓意,在有偏旁的限制下,只能在这个字的另一半上发挥聪明才智,比如道光的儿子门,前三个奕纲,奕纬,奕继,奕纲活了二十四岁,寿命不长,后面俩儿子出生没多久就死了,所以道光换了个偏旁,换成言字旁。他后面儿子的名字奕詝,奕誴,奕詥,奕譓,乍看之下都是生僻字,都不认识,但是看右边的宁,宗,合,惠这几个字大家应该都认识,寓意也美好。道光当皇子时叫绵宁,当上皇帝后他把名字改成了旻宁,这个旻字不太常见,但是把这个字拆开,日和文,大家就不陌生了,这也是拼字,和武则天创造的“曌”这个字如出一辙,日月当空,象征无上皇权。就是现在人起名字也有好多拼字的。

乾隆皇帝儿子名字,看名字的右半部分,应该都认识,寓意也不错。

三,为了避免出现重名。

给皇子起个老百姓都不常见的生僻字,减少了重名的概率,老百姓都没怎么见过的字,肯定不会给孩子起,因为都想不起来,这样也方便了老百姓,不必总为避讳而烦恼。

雄观历史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


雄观历史


这是和古代中国为尊者讳的传统有关。古代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在提到皇帝时候一般情况下都必须要用敬称,与皇帝同名的甚至都有改名,雍正皇帝即位其他的兄弟都改了名字,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不用改名,被视作莫大的恩宠。书写文章如果其中的文字与皇帝的名字相同也做减笔处理,就是在书写上少写一笔,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如果写字的时候稍不注意,多一笔或者少一笔,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也给古代文人造成极大的不便。李世民即位有人建议把民部改为户部以避李世民的讳,李世民没有同意,被后世大加称赞,他儿子李治即位还是把民部改为了户部。

其实明清两代帝王的名字还好啦,因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名字所用的字都比较生僻,并不常用,所以写字的的时候很少用到,明朝朱元璋规定自他以后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为皇子命名,在原有字基础上加上特定的偏旁部首,无心插柳柳成荫,减少了人们书写文字中的麻烦。

清朝入关以前取名字比较简单,名字具有很强的少数民族特色,从康熙以后皇室取名字逐渐跟随汉族传统,讲究也多了起来,到了乾隆即位以后因为乾隆的名字叫做弘历,这两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常用字,人们时常都需要避免,为此也引发过文字狱。乾隆退位的时候为新皇帝嘉庆改名颙琰与原来的名字永焱同音不同字,用生僻汉字代替了常用汉字,有效的避免了避讳的麻烦,此后遂成惯例清朝皇帝只要即位都会把自己的名字改用生僻字,减少避讳的麻烦。


小川说史


我们今天的人取名字,其实都是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影响,继承了大明江山的满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也不例外。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取名法则,全部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而且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每个家族制定了一套辈分表。每支系各赐了20个字作为辈分,互不相同且互不影响。传至20代以后,再往后续辈分。


那么清朝的皇子们也是这样吗?其实不尽然!

清王朝作为满人统治,姓名之间与中国汉姓颇有区别,但是清王朝的统治者还是选择了一部分继承了下来。毕竟这种方式有自身的优越性,那就是人物关系十分明朗,只需要自报家门,便知道辈分高低。如何称呼对方。因而清王朝的统治者的名字里也有辈分,当然这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经过吸收学习了汉文化以后给之后的子孙加上的。康熙的几十个儿子们便已经严格地按照这一礼法执行了。


那么为何在皇子中名字有很多偏僻字出现呢?其实是因为古代讲究“为尊者讳”。皇帝作为天下最为何至高无上的人,整个国家的百姓臣民是不可以直呼皇帝名讳也不允许直接书写皇帝的名字,在遇到皇帝的名字时要进行缺笔画处理。因此如果皇帝的名字十分常见,这可就难为了天下的百姓了,每天都要为了避讳而写“错别字”,那怎么办?


为了避免这样的麻烦发生,皇帝们也十分体谅臣民的难处,因此便给皇子们改名为比较偏僻冷门的字。其实历史上改名的皇帝由来已久,从汉代的刘彘改名为刘彻,到道光的从“绵宁”改为“旻寕”。当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要改,只需要那个登上大宝的“幸运儿”做出一点小牺牲。


不妨大家来认几个皇帝的名字:汉元帝刘奭、汉平帝刘衎、东晋穆帝司马聃、前凉高祖昭王张寔、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西凉昭武王李暠、南朝宋太宗明帝刘彧、南朝齐武帝萧赜、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代女皇武曌、南唐高皇帝李昪、宋孝宗赵眘赵眘、宋端宗赵昰。这些名字你认识几个字?

做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名!所以,想转运,改个名呗!


珞珈山的猫


简单来说,是为了方便避讳。

清朝皇室取名的规矩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色。

康熙之前:满文名为主

在康熙皇帝以前,清朝皇室取名完全按照满族自己的习惯,努尔哈赤不用说了,他的兄弟子侄也都是叫穆尔哈齐、皇太极、多尔衮这些,全都是满语名,而且不考虑辈分。

努尔哈赤确定了宗室的划分,按其规定,努尔哈赤自己及其亲兄弟的后裔被称之为宗室,俗称黄带子,努尔哈赤的堂兄弟以及从堂兄弟的后裔被称之为觉罗,俗称红带子。

宗室与觉罗的划分是清朝皇室命名跟明朝皇室命名走向不同的的第一步。

努尔哈赤之后,皇太极加快了后金(清)的封建化进程,再加上之后的清军入关、一统全国,汉化的影子也在皇室命名中显现出来,康熙帝名叫玄烨,这个名字显然带有不少的汉文特色。

康熙时期:使用字辈

清朝皇室起名按字辈是从康熙时期开始的。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序齿(载入族谱)是有二十四个,无一例外,他们的正式名字中第一个字均为“胤”,如胤禛、胤祥。

这是康熙帝对自己儿子做的一个特殊划分,他规定自己的后裔为近支宗室,非其后裔的宗室称之为远支宗室,只有近之宗室才用字辈。

除了儿子们以外,康熙帝还规定了孙辈和曾孙辈的字辈,即“弘”与“永”两辈,如弘历、永琪。此外,后人名字的第二个字康熙帝也安排上了,即确定偏旁,康熙帝的子辈名字偏旁均为“礻”,孙辈均为“日”。

康熙以后:因避讳而变

到康熙帝去世,清朝已经快入关数十年,有些东西已经学的很溜了,比如避讳。

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时期,后金(清朝)是不怎么避讳的,努尔哈赤时期还可以直接写努尔哈赤的名字,顺治帝福临也下诏“不可因朕一人,使百姓无福”。

但到了康熙时期,避讳还是开始了,最明显的唐玄宗不叫唐玄宗,叫唐明皇,其他遇到忌讳的字要么换过,要么缺一笔或者多一笔,反正不能完全相同。

继位的雍正帝比康熙帝更忌讳,连谐音都要避,他的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自然也要变变,改成了“允”。

乾隆帝跟他爹不同,没这么计较这些,所以他的兄弟们不需要改字辈。

乾隆帝退位后,嘉庆帝继位,宣布以后兄弟们不用该字辈了,我改!于是他改名成了颙琰,他儿子道光帝继位后也改成旻宁。

咸丰帝以后,直接规定皇帝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不需避讳,所以谁都不需要改名了,但跟第二个字撞上也是要避的,所以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名字,反而是第二个字生僻,这是为了方便避讳。


平沙趣说历史


我来回答一下吧,其实不只是在清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这么一个传统。

这叫皇帝之德

为啥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平民是要避讳的,遇到皇帝和皇子的名字都要缺笔表示尊重,皇帝为了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学习,往往会主动选择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很少的生僻字来做名字,甚至会去造字

最著名的就是汉宣帝和武则天

汉宣帝原名刘病己,这两个字太常用了,要是避讳的话,老百姓不用看病了,所以汉宣帝主动改名:刘询

武则天也一样,天和则这两个字在文言文里也很多见,所以改名叫武曌,既有皇帝的威严,又照顾天下士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不得了,创造了辈分,从此皇家给孩子起名那可就高难度了,开始了暴走的造字模式

清朝更难办,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姓爱新觉罗,名只能取两个字,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