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一部《神探狄仁傑》讓狄仁傑變成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狄仁傑剛正廉明的形象由是變得深入人心,已經變成可與宋朝的包拯相媲美的清官明星。

狄仁傑當然是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他美名的流傳類似於包拯,由於擔任過司法官員,處理過大量的民間案件,又擔任過朝廷的監察官員,處理過一批貪官汙吏,所以既有秉公辦案、為民伸冤的清官形象,又是不畏權貴、整肅綱紀的忠臣楷模,再有通俗文化作品推而廣之,終於實現了萬古流芳。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狄仁傑影視形象

實際上呢,狄仁傑和包拯一樣,兩人首先是當時封建王朝的一個政治家,當地方官或司法官的「斷案」或「反貪」只是他們漫長仕途中的一段經歷,對他們個人而言,從政的最高巔峰都做到了宰相或相當於宰相的地位,最主要的功績是治理整個國家,管理萬民,扶正朝綱,延續江山,太平天下,是這個層級的追求。

單說狄仁傑,為人熟知的神探和斷案故事發生在他61歲的時候第一次拜相,做到了人臣的最高峰。而這時候正是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王朝的第二年,由此可見,狄仁傑是深得武則天欣賞和信任的。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武則天影視形象

此後狄仁傑的仕途經歷了一些磨難和坎坷,下獄、罷相、貶官,又恢復相位已是7年後,這時武則天已經73歲,接近了執政的晚年。狄仁傑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再次位極人臣,曾經的政敵已經勢衰,而來自女皇的器重則更加深厚,能力既強、功績又大的狄仁傑知道自己的根基已經牢不可破,他迎來了政治仕途的最高潮,也開始了他改變歷史走向的步步為營。

武則天覺得自己年事已高,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她的武姓侄兒也明裡暗裡逼迫她要立武家人為太子,武則天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她猶豫了,她雖然也愛護武家人,但她顯然明白接班人對一個大王朝的要緊之處,倘若一個安排不慎,在她死後就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政變或革命。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武則天影視形象

武則天為此煩惱,狄仁傑看中了火候,這是他從大局考慮,力圖安排武周之後政治穩定過度的好機會,他向武則天說道:

太宗皇帝九死一生,得了天下,傳於子孫。高宗皇帝又將二子託付給了陛下。如今陛下想把皇位傳給異姓之人,這恐怕有違天意。況且,姑侄關係和母子關係相比,孰輕孰重?顯然是明擺著的。陛下若立兒子為嗣,千秋萬歲後,可得以配食太廟,永享香火。若立侄子為嗣,一旦侄子成為天子,豈會將姑媽附在他家的太廟之中?

武則天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但她仍端著架子,說:立嗣之事,是聯的家事,請卿不要干預。狄仁傑怎麼會就此罷休,他不怕得罪女皇,繼續進言:

帝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中,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猶如人體一般,不可分離。臣備位宰相,豈能不預知天下大事?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狄仁傑影視形象

狄仁傑的建議顯然給武則天吃了定心丸,「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她如何不知道自己這一生已成就曠古傳奇,豈能因為一個失敗的退場而留下千古罵名?武則天自此斷了立武家太子的念頭,正式立自己的親兒子李顯為太子。

狄仁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在精神思想層面和制度層面將李唐的復辟事業確立,還進一步為這個事業安排了執行人。仍然是一次機會,女皇諮詢於政治能力極為可靠的股肱之臣狄仁傑,讓他舉薦優異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一個關鍵人物——張柬之。

武則天提拔了張柬之,但仍在地方為官,她又向狄仁傑求才,狄仁傑說:之前向陛下舉薦的張柬之還沒任用呢!武則天說:用了啊,已經升官了!狄仁傑說:臣推薦的人才是可以做宰相的,可不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沒多久,武則天真的把張柬之升為宰相——就在狄仁傑去世不久後。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武則天影視形象

張柬之和狄仁傑是政治理念一致的,他們深知武周之後只有恢復李唐才能確保天下的穩定,狄仁傑知道自己已瀕臨離世,所以加快推了張柬之一把,既來接自己的班,也來具體執行李唐接武周的班。

他的預想很快成為現實,公元705年,狄仁傑死後的第五年,武則天也年老病重,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實力派和禁軍發動兵變,逼迫女皇讓位給太子,武周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李唐復辟成功!狄仁傑沒有親眼看到李唐王朝的重生,但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的貢獻,歷史學家也必然把功勞記在他的名下。

神探狄仁傑的真正歷史定位:沒有他,唐王朝恐怕將少200年國祚

狄仁傑之墓(河南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